1、 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 一、常见通假字一、常见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释义 例句 出处 不 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说 有 悦 又 愉快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二章 舍 释 解除、消除 其人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尔 杓 耳 勺 相当于“罢了” 勺子 但手熟尔 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阙 缺 空隙、缺口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转 反 啭 返 鸟鸣 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女 汝 你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 曾 衡 拂 增 横 弼 增加 梗塞、不顺 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
2、于安乐 惠 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被 式 披 轼 穿着 车前横木,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用作动词,指扶轼 军士吏被甲 改容式车 周亚夫军细柳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诎 衡 屈 横 弯曲 横着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横木 核舟记 冥 溟 海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 学 敩 xio,教导 学学半 虽有嘉肴 与 矜 举 鳏 推举 老而无妻 选贤举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本字 释义 例句 出处 食 见 饲 现 喂 表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马说 具 属 俱 嘱 全、皆 嘱托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辟 辩 得 与 乡 避 辨 德
3、 欤 向 躲避 辨别 感恩、感激 y,语气词 先前、从前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错 仓 措 苍 与“意”连用,表“在意” 青黑色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 支 被 肢 披 肢体 穿着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孰 熟 仔细 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二、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 1.儿女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例: 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今义:子女。 2.国人 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例: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今义:本国的人。 3.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
4、官。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今义:一种学位。 4.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今义:比喻政治才能。 5.丈夫 古义:有大志、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例: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富贵不能淫) 今义:女子的配偶。 6.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例: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今义:味道好。 7.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和邮电事业的统称 8.黄发 古义: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今义:黄颜色的头发。 9.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例: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今义:男子的配偶。 10.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11.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义:连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变。 12.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等。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今义:放弃某些利益;为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 13.可以 古义:可凭借。例: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14.明日 古义:次日,第二天。例: 明日徐公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明天。 15.地方 古义
6、:土地方圆。例: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部位,空间。 16.开张 古义:扩大。例: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17.所以 古义:这里表示原因。例: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今义:表示因果。 18.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19.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20.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例: 由是感激。 (出师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三、常考词类活用三、常
7、考词类活用 名名词词活活用用 作动词 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饭疏食,饮水( 论语十二章) 饭:吃 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志:立志 狼不敢前(狼) 前:上前 一狼洞其中(狼) 洞:挖洞 但微颔之(卖油翁) 颔:点头 有仙则名(陋室铭) 名:出名,有名 不蔓不枝(爱莲说) 蔓:生藤蔓。 枝:生枝茎 棹数小舟(河中石兽) 棹:划船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霜:下霜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冠:行冠礼 人恒过, 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过:犯错误 军霸上(周亚夫军细柳) 军:驻军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志:做记号 未果(桃花源记) 果:实现 寻病终(桃花源记) 病:生病
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亲: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子:以为子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策:用马鞭驱赶 名名词词活活用用 作动词 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谗:说坏话 大雪三日(湖心亭看雪) 大雪:下大雪 余拏一小舟(湖心亭看雪) 拏:划船 客此(湖心亭看雪) 客:客居 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手:动手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腰:在腰间佩戴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鼓:击鼓进军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服:穿戴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光:发扬光大 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流泪 名名词词活活用用 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二章) 时:按时 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像狗似的
9、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隧:从通道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上:向上。 上:在上边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朝:在清晨 复前行(桃花源记)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前:向前。 前:在前面。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西:向西 日光下澈(小石潭记) 下:向下 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北:向北。 南:向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10、) 翼:像鸟张开翅膀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山:顺着山路 名名作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日:每日 词词活活用用 状语 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笔:用笔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 北定中原(出师表) 北:向北 形形容容词词活活用用 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十二章 ) 故:学过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回清倒影(三峡) 清:清波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险:险峻的大山 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怪:怪异的事物 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善:好处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废:荒废了的事业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 贤:贤明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1、出师表 ) 奸:奸邪的事情 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有所广益(出师表) 广益:启发和帮助 攘除奸凶(出师表) 奸凶:奸邪凶顽的人 作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轻:轻视 香远益清(爱莲说) 远:远播 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 净:消散干净 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轩:争着往高处。邈:争着往远处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尽:吃完 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广:增广、扩充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偏爱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亲近 远:疏远 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十二章心乐之(小石潭记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12、) 乐:以为乐 形形意友人惭(陈太丘与友期行) 惭:对感到惭愧 容容词词活活用用 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对感到惊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认为美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劳:使劳累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使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使震撼。 忍:使坚忍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尽:使竭尽 动动词词活活用用 作名词 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3、止增笑耳(狼) 笑:笑料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射:射箭的本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暴涨:洪水 虽乘奔御风(三峡) 奔:飞奔的马 空谷传响(三峡) 响:回声 伛偻提携(醉翁亭记) 提携: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托付:托付的事情 使动用法 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息:使平息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通:使通过 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竖:使竖起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亡:使灭亡 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流:使流动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使听到 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见附见附 1)1) 五、文言特殊句式五、文言特殊
14、句式 ( (一一) )判断句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做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 “是”多做代词用,很少把它当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文言文中需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2.只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 ,谓语后面不加语气词“也,即“者,”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主语后面不用“者” ,只在谓语
15、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即“,也”也”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前面不用“者”停顿,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6.用“为字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7.用“乃” “即” “亦” “必” “诚“皆” “本”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我亦鬼。(宋定伯捉鬼)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出师表)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16、8.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9.“是”字在古代汉语中一般用作指示代词,也可用作判断句的谓语。 同行十二年,不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 (二二) )被动句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 ,而是以借用其他介词的方式来表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 “受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表被动。 身客死于泰,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3.用“为所”表被。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4.用“见” “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只
17、是有些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三三) )省略句省略句 古代汉语里, 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 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 从而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就是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 其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句子中是否省 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桃花源里的人)见渔人,(桃花源里的人)乃大
18、惊,(桃花源里的人)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谓语的省略 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因为它是句了中最主要的部分,省略了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动词谓语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情况。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到论战) 3.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中,宾语省略的情况要比主语的省略少,一般都是承接上文而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可以用代词“之”来代替。 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狼) 4.兼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里,兼语句式中“使” “令” “拜” “召”等动词后面的宾语,同时又是后面主谓结构的主语,亦
19、即兼语,往往可以省略。所省略的兼语一般都在上文出现过,因此可以用代词“之”或“其”来替代它。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方仲永)学。(伤仲永) 5.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是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特别是表处所的介词“于”和表凭借的介词“以”经常省略。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愚公移山) 6.介词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 “与” “为”等的宾语,往往由于上文曾经出现过而省略。所省略的宾语一般也 可以用代词“之” “其”等来代替。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驴)为神。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注意:介词“于”
20、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 7.定语及定语中心语的省略 现代汉语中的定语及定语的中心语一般是不允许省略的,而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定语及定语中心语有时省略。 而(吾)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 (四四) )倒装句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何”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借助“之” “是”将宾语提前
2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谁” “何” “奚” “安”等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即“与谁” 。)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即“苦何” 。) (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那么宾语必须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莫之许也”即“莫许之也” 。) (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的宾语前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 “之” “是”只起到提前宾语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2.谓语前置 即主谓倒装,是为了强
22、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向,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 3.状语后置 介词“以” “于(乎)” “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边充当补语。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解析】以上诸句中的“以尉首” “以当世之事” “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 在句中分别放在动词之后做补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 则要提到谓语之前做状语, 如 “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作祭”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 4.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