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 资源ID:229514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1、统编版必修一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全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P66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最终决定力量。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P66 生

    2、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生产关系一定

    3、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况。P66 3.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P67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

    4、毫不动摇走下去。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第第一一课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1)地位:)地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2) 生产力:) 生产力: 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 采集天然食物。 约一万年前, 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

    5、)生产关系特点:)生产关系特点: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产品如何分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氏族管理方式:)氏族管理方式:原始社会是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 注:注: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氏族长没有强制手段

    6、,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注:注: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1)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金属工具(青铜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金属工具(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两大阶级:两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剥削者)和奴隶阶级(被剥削者)。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关

    7、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产品如何分配:产品如何分配: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4)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

    8、产生了。 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历史意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9、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6)奴隶社会的衰亡)奴隶社会的衰亡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被封建制所代替。 这说明,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这说明,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1)生产力:生产力:铁制农具得

    10、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产品如何分配:产品如何分配: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4)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是主要方式。

    11、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高利贷,苛捐杂税、各种徭役。(其他方式) (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6)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7)衰亡:)衰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1)产生:)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意义: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意义: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12、史阶段。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特点:特点:A.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C.产品如何分配:产品如何分配: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 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B 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3)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13、积极方面积极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极方面(消极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 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B B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C

    14、C 原因原因: a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直接原因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以及个別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社

    15、会的主要矛(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盾)。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 资本、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16、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 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经:五大社会形态总经:五大社会形态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1. .思想来源: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对对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的评价: (1)有什么进步性?有什么进步性?

    17、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弊端,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为什么是空想?为什么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 2. .历史前提: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法国里昂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 1. .理论基石: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

    19、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诞生诞生标志:标志:1848 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20、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3)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3

    21、.【拓展了解】【拓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是科学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是人民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3)是实践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4)是不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三)(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8711871 巴黎公社成立,虽然最终失败,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巴黎公社成立,虽然最终失败,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1 1.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22、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运动到到实践、制度实践、制度的的伟大伟大跨越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3)产品如何分配:产品如何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十月革命建立了

    2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飞跃。 (3)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4、社会主义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社会主义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

    24、摇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 21 世纪焕发出强大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的生命力。生命力。 综合探究二综合探究二 方向决定道路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命运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P68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远大理想。P69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P69 4.新中国成立 70

    25、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长期稳定奇迹。P70P70 5.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P72 6.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课第二课 只

    26、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 2.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一)悲怆的历程-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 1、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21p21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 2、近代以后、近代以后中国人中国人民民的历史任务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

    27、富强、人民幸福。 3 3、探索复兴之路:、探索复兴之路: 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拓展:拓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的原因: 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

    28、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4 4、结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二)胜利的征程(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内容内容 展开展开 (1 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1917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2 2)标志)标志 1919 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转折点。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意义 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

    29、众参与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的广泛性。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走向新民

    30、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3)其领导力量)其领导力量 由由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其主心骨即领导,其主心骨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1921 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4)(4)其发展历程其发展历程 p23p23 在经历大革命大革命(19241924- -19271927)、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27- -19371937)、抗、抗日日战争战争(19311931- -19451945)和解放战争和解放战争(19451945- -1949194

    31、9)后,在 1949 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5)取胜法宝取胜法宝 三个主要法宝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两个基本武器是两个基本武器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6 6)其革命道路)其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7 7)其性质)其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32、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8 8)“新”特点“新”特点 的主要体现的主要体现 a.就领导权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b.就革命前途革命前途来说,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9 9)结果)结果 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分分两个步骤两个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A A 分两步的必然性:分两步的必然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

    33、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义的社会。 B.B.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理论成果: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 1945 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

    34、艰苦探索、 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a a 历史意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历史意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

    35、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b.社会意义:社会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C C 世界意义:世界意义: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极大地改变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

    36、战线,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 2.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19491949- -19561956 年年 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 就是“一化三改一化三改”

    37、。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 :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 国家积累了利用、 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1954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宪法

    38、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等。 4 4、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取得胜利的意义: (1)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39、革。 【延伸】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延伸】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 1、崭新的历史课题崭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4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 3、19561956 年中共八大:年中共八大: 地位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贡献贡献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41、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拓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拓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 (1)工业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生活需求 (3)基础设施方面:建筑、交通运

    42、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4)科教方面:教育医疗事业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5)对外方面: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4 4、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1 1)“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 2

    43、)“一个肯定”:)“一个肯定”: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一个结论”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一)改革开放

    44、的进程改革开放的进程 1 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1978197819921992):): (1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内容: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中心战略转移。 意义: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 主要历程 对内改革:对内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

    45、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关键步伐。步伐。1984 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 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 年,开放沿长江的 5 个城市。之后,又开放 17 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

    46、成。 2 2、逐步深化阶段(逐步深化阶段(1992199220132013 年)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 以 1992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为标志。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1 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进入新的阶段。200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

    47、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3 3、全面深化阶段(全面深化阶段(新阶段新阶段 20132013 年至今)年至今) 201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3 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易试验区。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8 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48、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 上层建上层建筑领域)筑领域)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部署。这使得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二)改革开放的意义 1、意义意义 (1)“四个面貌”:)“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

    49、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三个飞跃”:)“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一个重要法宝”)“一个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4)“一条必由之路”:)“一条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5) “两个关键一招” :) “两个关键一招” :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 2、“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为什么?、“改革开放永无

    50、止境”为什么? (1 1)实践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国策。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3)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2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1、主题的提出:主题的提出: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走自己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册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