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全册知识梳理

    • 资源ID:230703       资源大小:278.18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全册知识梳理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走进思维世界 一、思维的含义: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3)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二、思维的类型: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

    2、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 (1)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2)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

    3、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四、思维形态的分类 1思维形态的类型 划分标准 类型 含义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 抽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 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人的思

    4、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 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抽象思维 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 基本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2)抽象思维反映认识对象,是通过一系列环节和阶段实现的,认识的对象被概括反映为概念,概念组合成判断,判断经过逻辑联系形成推理,推理再构成推理系列

    5、,从而构成复杂的思想。 第二课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把握逻辑要义 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1) “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 ,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 ,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

    6、方法的学问 1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的逻辑学: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的逻辑学: 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1)

    7、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 ,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4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8、。 ) (1)公式: 公式表达:“A 是 A” 。 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3)条件性: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合乎逻

    9、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 (1)公式: 公式表达:“A 不是非 A” 。 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 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它的否定论断 “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要求: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 ,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 (3)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

    10、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 (1)公式: 公式表达:“A 或者非 A” 。 公式意思: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 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

    11、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 ,又否认“非 A” ,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 第三课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领会科学思维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3)科学思维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二、科学思维的特

    12、征: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1)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1)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三、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学习科学思

    13、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学习科学思维, 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 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

    14、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义: 1概念与属性: (1)属性: 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 概念: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

    15、象性和概括性的。 【相关链接】 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 同一个概念。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 “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 “先生” 这个词既可以指 “老师” ,也可以指“尊者”等; 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内涵与外延 (1)内涵: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

    16、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 (2)外延: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 ,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

    17、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第二框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明确概念的方法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1定义: (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构成结构: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3)最基

    18、本、最常用的 方法:种差+属概念 2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1)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只是对被定义项作了生动形象说明,并没有准确揭示本质属性。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

    19、分 1划分: (1)含义: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方法: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3)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 辑错误。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3概念是变化发展的: 任何概

    20、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同时,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第四课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第一框 判断的概念判断的概念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2)判断有真假之分。 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

    21、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 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社会实践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语句 (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2)不做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3)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 :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

    22、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2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第二框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 不附加任何条件。 2性质判断(直言

    23、判断)的结构: 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 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组成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2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 A 与 B 具有某种关系时,B 与 A 也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小花和小

    24、娜是双胞胎 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 反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 A 与 B 具有某种关系时,B 与 A 必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地球大于月球;(则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 常见词语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 非对称关系 含义 当 A 与 B 具有某种关系时,B 与 A 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张三佩服李四。(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 常见词语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 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 A 与 B 具有某种关系时,且 B 与 C 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 与

    25、 C 也必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 (这里“比长的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一定比丙长得高。) 反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 A 与 B 具有某种关系时,且 B 与 C 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 与 C 必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第三框第三框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组成: (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组成: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 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2 复合判断的种类: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

    26、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联言判断的结构: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3联言判断的真假判断: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都(同时)存在的判断。因此,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27、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选言判断的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选言判断的组成: 3选言判断的种类 : (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 非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 A 与 B 具有某种关系时,且 B 与 C 也具有这种关系时, A 与 C 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 举例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 (1)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在日常语言中, “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 (2)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

    28、并存。 在日常语言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 4选言判断的真假判断 : (1)相容选言的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2)不相容选言的判断: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5选言判断的注意事项: 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29、6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的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假言判断的组成: 前件 后件 表示条件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前件,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后件。 联结项 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举例:“如果那么”“只有才” “当且仅当”等; 3假言判断的类型: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

    30、一种事物情况, 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常用联结项: “若则” “如果那么” “只要就”等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 常用联结项: “只有才” “必须才” “不就不” “除非才” “没有就没有”等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某种情况。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 4假言判断的真假判断: (1)假

    31、言判断既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2)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支判断 联言 判断 相容 选言判断 不相容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P q P 并且 q P 或者 q 要么 P 要么 q 如果 p, 那么 q (pq) 只有 p,才q(pq) 当且仅有 p,则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真 假 假

    32、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真 真 真 第六课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1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 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 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推理) 2推理的含义与结构: (1)推理的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 (2)推理结构: 推理的组成要素:前提与结论 推理结构: 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 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

    33、理结构。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3推理的种类: (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2) 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正确进行演绎推理必备的条件: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2)推理结

    34、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 那么, 尽管前提真实, 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正确演绎推理结构是找不出 “反例”的。 2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作用: 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 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框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 (换质法) : 1换质推理的含义: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即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将否定判断形式装换成肯定

    35、判断形式。 ) 2换质推理的具体推理方法: 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改“不是” , “不是”改为“是” ; 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3换质推理必须遵循的规则: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二、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 (换位法) 1换位推理的含义: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

    36、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3换位推理的具体推理方法: 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4换位推理必须遵循的规则: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 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总结归纳】 : 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只能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 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5换质、换位推理的使用与作用: 在思维活动中,我们

    37、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三、三段论推理 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三段论推理的构成要件: (1)大项、小项和中项: “大项”: 结论中的谓项; “小项”: 结论中的主项; “中项”: 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2)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包含大项的前提; 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3)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 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

    38、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

    39、有一否定。 4三段论推理的意义: 凡是符合这些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就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第三框第三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1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 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2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 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选言推理

    40、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1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 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断定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因此,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 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 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相容选言推理没有“肯定否定式” ) 2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 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前提肯定结论可以否定剩下的) 否定肯定式:如果

    41、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前提否定结论可以肯定剩下的)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未必没有后件) (1)肯定前件式: 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 (2)否定后件式: 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 【注 1】 : (否定前件式)由否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 【注 2】 : (肯定后件式)由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前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无前

    42、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 (1)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 (2)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 【注 1】 : (肯定前件式)由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后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 【注 2】 : (否定后件式)由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前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必无后件) (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2

    43、)它的规则是: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4运用假言推理的意义: 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 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5演绎推理的要求: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归纳】 :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 肯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 充

    44、分条件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第七课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一框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 归纳推理的含义: 1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2类型: (1)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2)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3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 (1)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2)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45、 4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 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2)必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 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 (3)特点: 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 (4) 逻辑错误: 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的得出一般性结论

    46、, 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 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度) () (1)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 (2)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 (3)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 求同法“异中求同”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 a 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

    47、有一个有关因素 A 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 A 与被考察的现象 a 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 “同中求异” :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 a 在第一场合出现, 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 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 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 A 与被考察的现象 a 有因果联系。 共变法“除不变求量变” :如果被考察现象 a 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 A 与被考察的现象 a 有因果联系。 求同求异并用法“两同一异”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 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

    48、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剩余法: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注】 :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所得的结论都是或然性的。在运用时,应当注意其合理性,努力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将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 【易混区分】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 第二框第二框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类比推理的含义 1含

    49、义: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3类比与比较、比喻 (1)类比不同于比较: 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 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2)类比不同于比喻: 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把两种事物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一事物比作事物,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

    50、说明认识对象。 4类比推理的逻辑错误: 类比推理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 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5类比推理的特点: 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地方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 二、类比推理的方法 1类比推理的方法: (1)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2)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届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全册知识梳理)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