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45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注翊戴:辅佐拥戴。“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
2、然物外的精神。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访山人戴叔伦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不辞路远去拜访山中客,足见两人情谊深厚。这在下文可得到印证。B诗歌二至四句描述了两人相见后的情景,和谐融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C“共惜鬓边华”暗含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悲伤,令诗歌感情为之沉郁。D归途中碰到残雨、溪水上漂着落花,这些春天习见物事照应题中“春”。2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都出现了“童子”,但两者身份及其在诗
3、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岭南江行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因谗被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江水南流一直隐入茫茫云烟,黄茅遍地丛生,环境荒凉恶劣。B颔联写雨过天晴可见象迹,阳光和暖可见蛟涎,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C“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岂容华发待流年”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D本诗将叙事、描写、
4、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意境,突出了情感主旨。2好的诗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赏析颈联有何妙处。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谢眺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翼,这里指窗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
5、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2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芙蓉二绝(其二)刘克庄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仅“一簇”或“一两丛”,却能见出季节景致。
6、D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2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凌歊台许浑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注】凌歊台:在安徽省黄山之巅,或云台高可以凌涤暑气。此诗题下注:“台在当涂县北五里,宋武帝所筑。”行殿:天子行幸的宫殿。寝园:墓陵之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力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的盛况,生动展现了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形象。B颔联巧妙使用“尽”“消”“出”“来”四个动
7、词为诗人眼前的春景图增添了流动感。C颈联用行殿陈迹中长满的荠菜和无主陵园中开着的野海棠花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D作者先通过艺术想象描写前代之情景,再补写眼前景物,这样写更便于抒发感情。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代东门行(南北朝)鲍照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1诗歌首句隐含了“_”这一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指代_。2赏析本诗的抒
8、情艺术。七、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你认为以上两首诗可以收录于下列哪本诗集( )A即事随感录B咏物选集C律诗集萃D古诗精选2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
9、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3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注】严士元:刘长卿的好友。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湖:指太湖。东道:一作“君去”。青袍:品级低的官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首联可推测,这两位朋友是在城外江边偶遇,而且天气变幻不定。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侧面带出两人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
10、。C第八句不仅是作者一句牢骚,也暗含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D全诗景、事和情交错复迭出现,寄托了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2前人论此诗,认为观察入微,情感丰富,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夕次洛阳道中崔涂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D作者在
11、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2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判官使太原武元衡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注】崔判官,武元衡任到南节度使时的蜀中幕僚,共事多年,辞职欲回大原。武元衡写此诗一方面是为其遇别,一方面是为其举荐。刘君:太原节度使。尽敌:全歼敌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称属下崔判官为“君”,且用一“劳”字,尽显其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B“两地”
12、句写作者与刘君一在剑南,一在河东,相距遥远,分别节制着两地山河。C“十年”表现共事之久,“共风尘”则传达出风雨同舟之情,颇有动人的力量。D颈联分写作者和崔判官的别后生活,出句推测对方情况,对句叙述自己的生活。2前人认为尾联是作者与刘君、崔判官二人的共勉,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
13、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2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专题45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
14、,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注翊戴:辅佐拥戴。“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答案】1D2(1)渴望像
15、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
16、力。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
17、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18、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访山人戴叔伦远访
19、山中客,分泉谩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不辞路远去拜访山中客,足见两人情谊深厚。这在下文可得到印证。B诗歌二至四句描述了两人相见后的情景,和谐融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C“共惜鬓边华”暗含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悲伤,令诗歌感情为之沉郁。D归途中碰到残雨、溪水上漂着落花,这些春天习见物事照应题中“春”。2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都出现了“童子”,但两者身份及其在诗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从身份看,本诗中的童子是诗人的僮仆,贾诗中的童子是隐者的弟子。从作用看,本诗中借
20、在门前迎候诗人的童子的询问从侧面表现出诗人从山中访友归来的愉悦心情;贾诗中借童子与诗人的对话,交代隐者的行踪,表现其高洁超然的性格,也折射出诗人寻访不遇的惆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C.“暗含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悲伤,令诗歌感情为之沉郁”不正确。诗人春日访友,一起“林下坐”“分泉煮茶”,虽然归途遭遇阴雨,但诗人与朋友已尽游乐之兴。此句中虽流露出几许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但并无“壮志难酬的悲伤”;且感情“沉郁”也言过其实。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问题提示从“童子”的“身份”和“作用”分析。(1)“童子”身份:贾诗中,根据“言师采药去”可
21、知,“童子”是隐者的弟子;本诗中根据“候门”二字可知,“童子”是诗人的僮仆。(2)“童子”作用:贾诗中“松下问童子”,但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思是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诗人借童子与诗人的对话,交代隐者的行踪,表现其高洁超然的性格,也折射出诗人寻访不遇的惆怅。本诗中“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意思是候门的童子
22、见我归来,问道:是到谁那里游玩了?童子为何有此一问,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不妨试想一下:诗人与朋友游玩尽兴,冒雨归来,心情上定然有所排遣和解脱,难免舒心展颜。但诗人没有明说,却借在门前迎候诗人的童子的询问从侧面表现出诗人从山中访友归来的愉悦心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岭南江行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因谗被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江水南
23、流一直隐入茫茫云烟,黄茅遍地丛生,环境荒凉恶劣。B颔联写雨过天晴可见象迹,阳光和暖可见蛟涎,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C“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岂容华发待流年”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D本诗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意境,突出了情感主旨。2好的诗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赏析颈联有何妙处。【答案】1B2射工“窥伺”、飓母“偏惊”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写出了政治环境的险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错误。“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24、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象迹”“蛟涎”是岭南的特异风物,写的是诗人谪守之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展现的是被贬的伤感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的内容是“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其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是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飓风。诗中写到射工“窥伺”、飓母“偏惊”,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神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它们都是岭南的特异风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能曲折地反映出诗人
25、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也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谢眺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翼,这里指窗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
26、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2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
27、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
28、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芙蓉二绝(其二)刘克庄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
29、,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仅“一簇”或“一两丛”,却能见出季节景致。D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2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答案】1B2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都惹人喜爱,表现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刘诗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春光懒困倚微风”,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状态,而非写春
30、景的倦懒之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在两种颜色之中,作者不能比较出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喜爱深红色,喜爱的是浅红色”,作者在两种颜色中有一个明确的喜爱者,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而平和的态度。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凌歊台许浑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注】凌歊台
31、:在安徽省黄山之巅,或云台高可以凌涤暑气。此诗题下注:“台在当涂县北五里,宋武帝所筑。”行殿:天子行幸的宫殿。寝园:墓陵之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力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的盛况,生动展现了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形象。B颔联巧妙使用“尽”“消”“出”“来”四个动词为诗人眼前的春景图增添了流动感。C颈联用行殿陈迹中长满的荠菜和无主陵园中开着的野海棠花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D作者先通过艺术想象描写前代之情景,再补写眼前景物,这样写更便于抒发感情。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答案】1C2对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深沉感慨。作者在首联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和歌舞升
32、平的景况,饱含了诗人深沉的感触。登台揽胜的怀古之意。诗人在凌歊台上,看到远处的暮山,脚下的春水,联想到宋武帝南游之事,不禁生发历史沧桑、人事变幻之感。对前朝帝王的嘲讽,对当代统治者的劝诫。功盖当世的宋武帝已被这荒荠野棠所掩没,当代统治者要秉持“百年应作万年计”的原则执政,方能不重蹈前朝的覆辙。(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错,应是“渲染了寂寥荒凉的环境”,此句表达了诗人凭吊历史的感慨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宋高祖刘裕夺得天下后,游历南方,在黄山之上筑凌歊台,并在此建离宫。
33、在离宫中聚集三千宫女,高歌起舞,锣鼓喧天,以表现自己赫赫勋劳与凛凛皇威。全诗以此发端,极力渲染南游筑台的盛况。然而在这盛况的背后,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情景清楚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那深沉的感慨也隐约地透露出来。第三、四句写登台以后极目远望之景。“湘潭云尽”、“巴蜀雪消”,境界已经阔大,继之以“暮山出”、“春水来”,更显得旷达高远。二句中用了“尽”、“出”、“消”、“来”四个动词,又给这种旷达高远的氛围增添了流动的形态。从表面上看,第三、四句好象与宋武之事无关,其实作者写的既是实景,又有双关寓意。诗人在凌歊台上,看到远处的暮山,脚下的春水,联想到刘裕南游之事,不禁生发历史沧桑、人事变幻之
34、感:昔日皇帝漫游的神威,宫女歌舞的盛况以及多少朝代的繁华不正象眼前的云尽雪消一样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暗寓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及诗人内心的无穷感慨。正因如此,诗人由极目远望中奔驰的想象又折回到脚下的古台:“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行宫的陈迹已长满了荠菜,无主的陵园只开着荒野的海棠花。功盖当世的宋武帝不正是给这些荒荠野棠所埋没了吗?那古老的荒台仅仅成为后人凭吊历史的陈迹而已。于是诗人发出了第七句的议论“百年应作万年计”,人生百年,岂能一朝得势即奢侈荒淫,仅顾眼前的快乐,应为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打算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八说:“百年便作万年计,富贵中人不悟此语者多矣。释氏六如之
35、喻,正为此辈棒喝。”正是此句最好的注脚。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是对前朝帝王的讽刺。诗人生活在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着目于历史的陈迹,俯仰今古的兴衰,感慨深沉。既对当政者提出了“百年应作万年计”的警戒,也隐约地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与苦闷的心情。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代东门行(南北朝)鲍照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1诗歌首句隐含了“_”这一成语,“丝竹徒满坐
36、”中的“丝竹”指代_。2赏析本诗的抒情艺术。【答案】1惊弓之鸟;音乐2诗歌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离情别恨。(1)直接抒情,诗中“倦客恶离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等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中“遥遥征驾远,查杳白日晚”“野风吹草木”等诗句,通过对日渐昏暗、游子车渐远和野风吹林景色的描写,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用典抒情,诗歌开头运用惊弓之鸟的典故,勾画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对比中抒情,诗中“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句,在对比中写出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苦。融情于理,诗中“一息不相
37、知,何况异乡别”句,写即使片刻分离也是难受的,更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别,融抒情于议论中,指出伤感的原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首句“伤禽恶弦惊”的意思是“受伤禽鸟畏惧惊弦”,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所以隐含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是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诗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如“倦客恶离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中的“恶”“恨”“涕零”“断绝”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其次,诗歌中还采用了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伤禽恶弦惊,倦
38、客恶离声”化用了“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之声,勾勒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采用的是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写出了漫漫长路征驾渐远,天色昏暗白日已晚。“野风吹草木”写出了野外的寒风吹动草木,发出萧萧的声响。写出了漂泊天涯,流浪江湖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描写了日落黄昏,夜幕笼罩了静寂的大地,眼看周围的人家都掩门入睡了,可是远行的游子直到半夜才盼得一顿晚餐 的图景,“居人”与“行子形成巨大的反差,写出了游子征途中
39、苦难生活,表达了羁旅之苦。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一句,意思是“片刻不能相聚一起,何况他乡长久别离?”指出伤感的原因。采用了融情于理的表现手法。七、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你认为以上两首诗可以收录于下列哪本诗集( )A即事随感录B咏物选集C律诗集萃D古诗精选2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
40、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3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A2AE3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记叙寻找隐者没有找到的情景,所以不是咏物诗,排除B;这两首诗都是四句的绝句,所以不是律诗
41、,排除C。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所以不是古诗,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E.“写落寞之情”错误,“白云满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故选AE。3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体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
42、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注】严士元:刘长卿的好友。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
43、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湖:指太湖。东道:一作“君去”。青袍:品级低的官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首联可推测,这两位朋友是在城外江边偶遇,而且天气变幻不定。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侧面带出两人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C第八句不仅是作者一句牢骚,也暗含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D全诗景、事和情交错复迭出现,寄托了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2前人论此诗,认为观察入微,情感丰富,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B2示例一:颔联写出两人笑谈之际,细得看不见却觉得微湿的雨和落到地上没声音的残花来反衬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情景交融,从水国“春寒阴
44、复晴”的气候特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中丰富了对友人远去的无限愁绪,以及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示例二:颔联通过写两人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描绘一种极静的环境以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本诗情感丰富,蕴含作者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
45、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侧面带出两人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错误。“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诗是实写,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而“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虚写,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所以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
46、,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读者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采用了情景交融或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 整首诗歌节奏上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耐人寻味。而所表现的情感也是多方面的,如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九、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