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2019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资源ID:23830       资源大小:92.4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2019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1、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分)第 I 卷(单项选择题,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32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2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

    2、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殷商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C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3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4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

    3、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官僚制度已经建立 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5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 106 万户,达500 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6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

    4、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 )A人情大于法制 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凸显皇权专制 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7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8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C制度改革使丞相

    5、职能转变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9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10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11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

    6、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12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 ;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服务统治 B提高修养 C传承文化 D总结历史1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4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 “西

    7、北之人尚质” ,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15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16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

    8、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17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18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

    9、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 “安贫乐素” “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19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20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

    10、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这一变化( )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21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 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22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

    11、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23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24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C佃农

    12、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25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 ,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6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 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 “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7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 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

    13、。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 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 ) 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28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

    14、现反传统舆论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29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 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 “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30康熙徽州府志中写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徽州地方具有浓厚

    15、的宗法色彩 B清代徽州形成了大规模的田庄经济C清代徽州等级秩序森严 D清代徽州的风俗有利于商帮发展31下表为不同史籍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叙 述 出 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 清圣祖实录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清世宗实录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清高宗实录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

    16、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32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 A江南市镇使“苏湖熟,天下足”出现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D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第 II卷 非选择题(52 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

    17、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1861 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一个单纯地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此后随着其不断发展,先后添设了撰修馆、天文算学馆和格致馆京师同文馆对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街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 。同文馆选送的官员分派到各衙门,尽管为数很少,但由于其知识的实用性,无疑会对传统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冲击,给传统的衙

    18、门补充了新鲜血液。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科举文官制相比,近代同文馆选送官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3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

    19、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 分)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 分) 材料 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

    20、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元璋改革的举措。(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改革的影响。(6 分)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32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

    21、相应位置)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C A A D B B C C D D C C D B C A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A D D C C B B A C D D D B A D C33 【答案】(1)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6 分)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更注重官员实用能力的培养

    22、;官员升迁与所学考试成绩密切结合;官员任命以推送为主。(6 分) 原因: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为了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官僚队伍近代化发展的需要。(7 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 ”,可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据材料一“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可知考试形式开放,据材料一“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可知选拔程序严密,系统;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 ,可知促进文官体制的发展;据材料一“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

    23、家经义” ,可知促进儒学的传播,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促进古代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一“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可知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对学生的升迁制度为: 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 ”可知官员升迁与其成绩相挂钩;据材料二“在馆绩优学生,出路不一而定,可以投为主事,同文馆选送的官员分派到各衙门”可知官员出路不定,投送,选送分派为主;据材料二“由于其知识的实用性,无疑会对传统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冲击”可知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861 年京师同文馆设立” ,可知在洋务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为

    24、了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开展洋务运动;据材料二“只是一个单纯地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此后随着其不断发展,先后添设了撰修馆、天文算学馆和格致馆”可知洋务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据材料二“同文馆选送的官员分派到各衙门”可知促进官僚队伍的近代化。34 【答案】 【观点一】 “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 分) 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

    25、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10 分) 【观点二】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2 分)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

    26、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长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10 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信息确定一个论题,例本题可确定“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主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

    27、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35 【答案】(1)举措:罢中书省废宰相,分散中枢权力;以小制大,使各机构互相牵制;行政制度与监察制度并举;加强君主对监察机关的控制。(9 分,任答 3 点即可) (2)影响:从制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惩治腐败;机构重叠影响了行政效率;皇权过度膨胀导致政治制度严重依赖皇帝个人,为明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6 分,任答 3 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

    28、书省,废除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可知,罢中书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朱元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可知,以小制大并使各机构互相牵制也是朱元璋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可知,朱元璋改革注重行政制度与监察制度并举;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可知,朱元璋注重加强自身对监察机关的控制。 (2)该小问须完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并须采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一方面,从制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惩治腐败;另一方面,机构重叠影响了行政效率,而皇权过度膨胀导致政治制度严重依赖皇帝个人,为明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泉州市泉港2019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