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题,48 分)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D. 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2.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3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独立国夷而为县,并不是秦汉时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早已有许多小国变成大
2、国中的一县了。国夷而为县,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的成功。此材料说明A秦汉时开始废国推行县制 B古代政治制度发生转型C频繁战乱导致诸侯国灭亡 D我国疆域面积迅速拓展4.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3、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6.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 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8.王
4、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 ,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9.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10.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
5、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11.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621 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开始转向以货币为主12.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初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
6、文化教育13.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 79.01:20.98 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 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14.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 年) ,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完全萎缩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15.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
7、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16.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 “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唐太宗怒而再出敕, “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 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 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17.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
8、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18.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
9、层志趣的改变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1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20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 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B政府对商业
10、管理较严 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 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 21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初秋庆 贺说 七月 为小秋,若 干粮食成熟, 汉代按例要 祀祖,用新米 等祭供,向 祖先报告秋 成 目连救 母说 佛教 称为盂兰盆 节,据西晋翻 译天竺佛 说盂兰盆经 记载,佛陀 弟子目连供 养十方 僧众 ,最 终救 出坠 入地狱 的母 亲。 地官生 日说 北魏 道藏 载 “七月 十 五日, 中元 之日 ,地 官校 勾搜选 众人 ,分 别善 恶” A中元节起源于西汉时 B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C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 D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22.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
11、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 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2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24.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
12、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 2 个,雍正年间 3 个,乾隆年间 30 个,嘉庆年间 62 个。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 农民的负担减轻C. 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 D. 缓和了人地矛盾25.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26.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
13、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为风尚27.“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 3 世纪一直到 19 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A. 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 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 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 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282018 年春晚展示的明代中期画作丝路山
14、水地图 (原名蒙古山水地图 ) ,引发民间热议。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认为:将后名强加到前图之上,大失学术规范。能够有力支撑冯天瑜先生结论的是A该地图青绿山水技法绘就了从明朝嘉峪关到天方的 200 多个地点 B “丝路”一词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 19 世纪 70 年代提出C该地图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日本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收藏 D该地图描绘的是明中叶穆斯林到麦加朝觐的路线与丝路贸易无关29.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
15、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30.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 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 明史食货五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 宜德十年(1435 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 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
16、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31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2. 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澳门管理 B. 取消外交活动 C. 严控中外接触 D. 禁止海外贸易33.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根据
17、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A. 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 B. 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C. 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 D. 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34.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而是用心良苦地采用复数的“人”(uomini)的表述形式。这体现了罗马法网A. 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B. 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C. 更关注具体个体的利益 D.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35.在雅典陶片放逐法推行
18、的 70 年问,放逐了几个与僭主有关的政治人物,所以有观点认为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是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A. 成功遏制了权力的集中 B. 有利于维护民主体制C. 是导致政局动荡的根源 D. 维护了平民阶层利益36.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37.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
19、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81844 年,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说明A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中国土布制造工艺领先世界C家庭生产比社会生产具有优势 D中国士布具有巨大竞争优势 39电影我的 1
20、919中,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诵复制。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证明中国要求的合法性B宁可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40.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 1 钱。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
21、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41.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棉花 担 6.54% 5.72%棉纱 担 6.94% 4.86%印花布 匹 14.25% 4.98%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A. 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 B. 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C. 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 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42.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C.
22、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43.“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这里的“两重意义”指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B. 中国遂步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自然经济解体,反帝反封民主革命兴起 D. 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44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 年出版) 书中说: “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
23、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这段描述A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4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46.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4、较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47.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 年)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份 总值 (1000海关两) 鸦片 棉纱 谷物 面粉 糖 烟草 煤 煤油 机器 铁路材料车辆 其他 1870 63693 43.0 3.0 0.04 0.1 0.09 53.77 1880 79293 39.3 4.6 0.1 0.4 1.2 54.4 1890 127093 19.5 15.3 9.6 0.9 1.6 3.2 0.3 49.6 1900 2
25、11070 14.8 14.3 7.0 3.0 0.5 3.1 6.6 0.7 50 1910 562965 12.0 13.6 7.7 4.8 2.0 1.8 4.7 1.5 3.8 48.1 A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D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48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19 世纪 80 年代后,经由上海港输出的原棉,成为日本关西地区新兴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日商大阪纺织会社遂提出在上海建立轧花厂,并于 1888 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材料说明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列强经
26、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C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互推动 D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业二、非选择题(3 小题,共 52 分)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
27、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50.阅 读 材 料 , 回 答 问 题 ( 15 分 )材 料一 由 于夏 、 商、 西 周朝 代的 共主 与各 诸侯 国都 是作 为相 对独 立的 国际 政 治行 为体 并 列存 在, 使 得 该 时 期的 大 一 统 主 要
28、体 现 在 土 地 、民 心 层 面 , 而 秦统 一 六 国 则 最终 实 现 了 制 度 层 面的 天 下 大 一 统。 在 此 过 程 中, 尽 管 历 次 朝代 更 迭 都 会 出 现土 地 及 民 心 层面 的天 下 分 裂 , 但伴 随 着 民 族 文化 的 碰 撞 与 融合 , 也 使 得 土地 范 围 从 中 原 地区 不 断 向 四方扩 展 , 民 心 也 更 加凝 聚 到 对 共 主的 认 同 上 , 并在 最 终 经 历 过春 秋 战 国 的 重 重洗 礼之 后 实 现了 制 度 层 面上 从统 一礼 仪向 建立 秦朝 中央 集权 体制 的飞 跃。摘编 自王 宣华 先 秦
29、中 原文 化区 域 “大一 统” 秩序 观及 当代 价值 探析 材 料二 1924 年 11 月, 孙 中山 在日 本 的演 说 中 国内 乱之 原 因 中 说“ 说 到和 平统 一 , 是 我在 数年 前 发 起 的 主张 。 不 过 那 些军 阀 都 不 赞 成, 所 以 总 是 不 能实 行 这 种 主 张。 这 次 我到 北方 去, 能 够 做 成 和平 统 一 , 也 未可 知 。 不 过 要以 后 真 是 和 平 统一 , 还 是 要 军阀 绝 种 ; 要 军阀 绝 种 , 便 要 打 破 串 通 军 阀 来 作 恶 的 帝 国 主 义。 ”孙 中 山 始 终 把 武 装 斗 争
30、视 为 达 到国 家统 一应 采 取 的 主 要方 式 。 为 实 现国 家 统 一 , 孙中 山 一 生 都 在 不断 与 各 派 势 力作 斗 争 。 在坚 持武 力统 一的 同时 ,孙 中山 从未 放弃 过和 平统 一的 努力 。摘编 自王 建 论孙 中山 的国 家统 一思 想( 1) 根 据 材 料 一 , 指 出 中 国 先 秦 至 秦 朝 时 期 “大 一 统 ”内 涵 的 变 化 ,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说 明导 致 此 变 化 的 原 因 。( 9 分)( 2) 根 据 材 料 二 , 概 括 孙 中 山 的 “国 家 统 一 ”思 想 ,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31、指 出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实践 其 思 想 的 表 现 。( 6 分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或是国都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统治者居住的宫殿大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其他则按照职业分工和城市区位功能分为手工业作坊区、一般居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旅馆区等。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宗
32、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按尊卑等级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上。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整理材料二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 ,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 。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 。厢下设有“军巡铺” ,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
33、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 ,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材料三 1860 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脱颖而出, “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 。近代天津工业陆续兴起,私人工业也有重要发展。各国租界林立,占地达 24700 亩,租界的一切事务均听命于各国租界的工部局,是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 。此时,风格迥异的东、西
34、方建筑先后出现,其中包括领事馆、工部局、警察署、高级住宅、饭店、洋行、商场、银行、俱乐部、电影院、舞厅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特点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形成 不同的原因。(1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4 分)(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中国古代城市相比较,近代天津所具有的特点。简析以天津为代表的近代城市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 分)西安市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1、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题,48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D B
35、 B A B A C B A B B B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B A D D D C D B D D B A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C D B B D B B C D C B B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B D A A D C A B D D C C2、非选择题(52 分)49.(12 分)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 (2 分)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
36、,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 (4 分,每方面 2 分)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 分,任答四点即可得 4 分) 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
37、、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 (2 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 、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
38、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4 分,任答四点即可得 4 分)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2 分,言之有理即可)51.
39、 (15 分) (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 仪向中 央集权体制转变(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 (4 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5 分(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 力统 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 (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3 分,表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 (3 分)52. (25 分) (1)特点:
40、中国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更突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体现出 浓厚的集权等级观念,官府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4雅典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体现出民主平等和宗教色彩,公共政治活动受到重视,具有开放性 4原因:中国古代集权政治,宗法思想影响,农耕经济模式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工商业地位低下。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维护公民民主权利,工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原始宗教崇拜盛行,开明开放,文化发达。6(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扩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强。 (4分)(3)特点;发展非常迅速,具有显著的半殖民地特征,城市功能完备,城市管理具有近代 化特点。中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工业化城市化特征显著。 (5 分)影响:促进中西方交流,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有利于中国经济、交通、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的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