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240211       资源大小:65.6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1、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8分)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班级举行“经典浸润人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任务一:撰写倡议书】根据要求,参与下面倡议书部分内容的撰写。读书,可以让你即使身处偏(p) 之地也能放眼世界;读书,可以让你即使在怅惘 之时依然可以感受生命的馨香。读书吧,让书里动人的情节,打湿眼眶 ;读书吧,让书里的无限哲思,启迪思想。同学们,读书节的帷幕已经拉开,(yng) 跃地投入到经典阅读活动中吧,让读书的种子在四月萌发。1. 根据拼音,在处写出相应的汉字。2. 文中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mng kungB.

    2、 mng kungC. wng kungD. wng kung【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下面是以阅读为主题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参与校对。有朋友曾问我,读书能改变人生吗?我总觉得,阅读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它丰富的是_,提升的是_,陶冶的是_,锻炼的是_,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在我们追寻人生梦想的道路上,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头脑 人的情操 人的修养 人的体验A. B. C. D. 4.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的原因,

    3、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B. 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C. 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D. 之所以要把更多宝贵的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任务三:阅读积累】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 “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自己的谦称。D. 蒹葭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6.

    4、 班级组织与诗文相关的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参与。小语:将“_,白露为霜。_,在水一方”,“关关雎鸠,_。”等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做成诗词小灯笼,会有典雅的氛围。小文: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_,_”题在书签上,寄给上学期转学的同学,愿我们的友谊长存。小青:将“_,落英缤纷”“青树翠蔓,_,_”等名句,配上同学们拍的风景照,贴在走廊上,供同学们赏读。二、阅读(52分)(一)古诗词阅读(7分)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A.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

    5、欲济无舟楫”为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B. 诗的前半部分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C. “端居耻圣明”意思是,自己只能端坐在洞庭湖边,为无法观赏圣明的景象而感到羞耻。D. “徒有羡鱼情”意思是,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作者用这句诗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8.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豚栅鸡栖半掩扉”的画面,并说说这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二)名著阅读(5分)教材“名著导读”中关于选择性阅读的建议是“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

    6、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 读起。9. 请从右边目录中选择合适的篇目,填入上面语段的空格处。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10. 经典常谈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说一说朱自清在这本书中所“谈”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产生了哪些帮助。(三)文言文阅读(12分)【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元和十年,例移

    7、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几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裴度:唐朝杰出政治家,当时按例应到连州

    8、任职。质:抵押。没:没收。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B 悄怆幽邃 邃:深C. 如何与母偕行 偕:同“谐”,和谐D. 其以没者 以:同“已”,已经12.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的“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男女质钱A.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C. 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D.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B 即草奏/章清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C. 即草奏章/清以柳州授/禹锡自往

    9、播D. 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1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柳宗元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和自己“凄神寒骨”的感受,这正是作者贬官失意后孤凄之情的反映。B. 柳宗元本该调任柳州,因担心刘禹锡体弱不能适应播州恶劣的环境,就上书陈情,让刘禹锡换任柳州。C. 柳宗元是个体恤民情的好官,他革除了当地以人抵钱的恶习,并自己出钱赎回了已经被钱主没收的孩子,还给他们的父母。D. 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柳宗元的真性情,他会为自己贬官的境遇而忧伤,也能用温暖的情怀关怀朋友。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如母子异

    10、方,便为永诀。(四)应用性文本阅读(10分)材料一宋代笔记梦梁录中,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居家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日家家户户都必备的调味品糖,却不在其列。原因是,那时还没有白糖,砂糖也极其珍稀。即便王公贵族,也并非想有就有。糖之难得,在于制糖技术的限制。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玄宗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术,自此,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与国外的交流互动中前进。从原始的暴晒蔗汁、到高温蒸煮脱水,再到在糖浆中加石灰凝固法,最后到明朝的黄泥淋水脱色法的发明,历时近千年,甘蔗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变成白砂糖。明末清初,白糖在中国已大众化,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却正成为奢侈吊。1637年,

    11、英国派出了一个船队,其中一部分船到了广州,购买了糖1000担。这是东印度公司档案中首次提及购买中国糖。(选编自奢侈白糖)材料二无论古今,甘蔗都是制糖最主要的原料,制糖的第一步,即是把甘蔗轧榨出浆水来。即把甘蔗夹在两根巨轴中间,以牛力挽运,轧蔗出汁。通常反复轧三次,直到榨干为止。剩下的甘蔗残渣,还可以当作柴火。这种方法,至今在海南、云南的一些地区仍有所沿用。明朝嘉靖年间,某个制糖作坊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屋顶瓦片上的泥士,落进了储存糖液的漏斗之中。制糖的原材料受到污染,估计得报废了吧?谁知,这些常人看来脏兮兮的泥巴,反而起到了吸附杂质的作用,让糖液凝结为优质白糖。苦苦思索制糖技术的匠人,由“坠瓦事

    12、故”受到启发,发明了“黄泥水淋法”。“色白如霜”的白糖面世了,这是中国古代的制糖匠人耗费了一千多年才完全突破的技术关卡。(选编自白糖,如何造就“中国白”)材料三据义乌县志风俗记载,义乌人“急于进取,善于图利”,勤耕织,善经营。勤劳刻进了义乌人的基因,追根溯源,却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义乌可供开发的土地很少,一直维持在63万亩上下。但是,义乌人口却在明清时期暴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义乌人口仅为7万多,人均耕地近9亩。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义乌人口暴涨至51万多,人均耕地不到1.5亩。于是,每逢冬春农闲季节,为生计所迫的义乌人就把红糖熬制成糖饼,肩挑卖糖的担子,手摇拨浪鼓,去外

    13、地走村串巷,用糖换取鸡毛、旧衣破鞋、废铜烂铁,博取微薄的利润。换糖人通常带着一块大糖饼,把糖饼放在木质方盘内。另备一把糖刀,一只锤子,需要时就敲下糖块。换糖既辛苦利润又微薄,一直是体面人不愿从事的“贱业”。然而,这群不起眼的敲糖人,却孕育出一个商业传奇。20世纪70年代末,义乌敲糖人发现内地供销社的小商品货源比较紧张,因此贩运百货比零售更赚钱。这些人开始专门向内地批发小商品,并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再然后,就是形成小商品制造、批发、交易市场。1982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落成。义乌市从一个贫瘠的浙中小县、转型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选编自敲糖帮:义乌的发家之道)16. 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

    1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用“居家七件事”中没有白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白糖在宋代之前还没有出现,以凸显其珍稀程度。B. 材料一中的暴晒蔗汁、高温蒸煮脱水、石灰凝固等制糖方法,以及材料二中的黄泥水淋法,都是为了说明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C. 由材料一结尾提到的“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却正成为奢侈品”,可以猜测当时中国的制糖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D. 材料三介绍义乌人敲糖换鸡毛的事例,说明这是义乌发展的一条路径,也说明义乌人有勤劳善经营的品质。17. 同学们围绕这几则材料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其中,补充对话。小语:阅读了这些材料,我了解到了先人们对制糖技法的孜孜以求。“糖”,彰显着中国人

    15、的智慧。小文:不仅如此,我了解到,唐玄宗派人到印度学习制糖术,英国从广州购买中国糖。“糖”, (1) 。小明: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几组数字,让我了解到: (2) ,于是那时的老百姓迫于生计,只能自谋出路,这才有了“鸡毛换糖”的谋生之道。“糖”,也为老百姓谋划了新的出路。18. 小华同学是科技社团的成员,对某些技术攻关感到迷茫,请你从上面三则材料中提取几种有效做法,帮他树立信心。(五)文学作品阅读(18分)社日王驾前阵子,朋友问我,他送我的那盆红梅有否开花,他说他家的开花了,他还发来照片让我看,那真称得上是怒放,美丽至极。那是红梅的老品种,叫骨里红,开重瓣花,花朵很大,颜色恰如其名,红到骨子里头。可

    16、是,我家的那盆红梅却无声无息,而且那灰湫湫的枝条看上去都要干枯了。我感觉情况不妙,心想,不开花也就罢了,但不要就此完结:于是,我还是去浇水,让盆里的土始终持有水分。回想去年,朋友给我拿来这盆花的时候,枝条上挂满了苞蕾,因而保证我能看到红梅花开。红梅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它盛放在万物凋敝的冬季,其时许许多多的花草无力抵抗肆虐的北风和严寒的低温,萧瑟枯萎,只能期待来年的春天。冬日里的阳光并不那么灿烂,因此天气常常显得阴沉沉的,而盛开的红艳艳的梅花就像点燃了光亮。当然,也不是没有别的在冬季里开放的花卉,只是大多都搁在屋子里,可红梅不是养在温室里的,真就是直接承冰雪,经风霜,挨凛冽。正因这样,红梅才显

    17、出不畏天寒地冻的傲然和坚韧,俨然成为一种稀缺的精神的象征。当时正月都快过了,我觉得不会再有希望了。可那天早晨,我忽然发现枯涩的枝条上冒出了几星小小的花蕾。终于还是来了花的消息。有了花蕾,应该就有花开。果然,这些天,花朵开始绽放,虽然小小的,但每一朵都是那么精致,五瓣叶子的花托上围了一圈由浅入深的红色花瓣,我细细数了一下,共有十八瓣,摸上去如丝绸般光滑,中间是细细的灰白色蕊丝,顶端还有个小点点,里面储藏着花粉,而梅花特殊的清香味就是从这儿散发开来的。这是一盆迟开的红梅。虽说花开总有先后,可我家的这盆红梅的确开得太晚了,但不管怎样,还是慢慢绽放了。或许这是天意,花开得晚,谢得也晚,这未尝不是一件美

    18、事。当别人家的红梅已经凋落,这一季的红梅却因我家这一盆的迟放而延长了花事,从而变得像期待和向往中的那样漫长,让人得以从容地享受赏花时光。我想起一个人来,他叫德里克贾曼,是英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作家、画家,还是享有盛名的园艺家。他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坚持每天都记日记,他要求自己慢慢微笑,如同他家院子里各种各样的花卉慢慢绽放,他认为这是生活应有的态度。也是在灰暗而寒冷的冬天,他发着高烧,外面则是零下四摄氏度的低温,看着院子里正在抽苗的海甘蓝、亮紫色的藜芦、冒出深绿色新芽的桂竹香、有些颤抖但依然怒放的雪花莲,还有摇曳的金雀花和缬草丛中的三株牡丹,花团锦簇,他觉得自己被番红花裹了起来,渐渐地恢复了元气,

    19、创作灵感又现,用他自己的话说,唤起了久远的青春。确实是这样,生活是丰富多样的,需要像花儿一样,依着自身的节奏去感受、去认识,不必慌慌张张,匆匆忙忙,这样,许多的东西反倒可以看得更深更透更明白,不然的话,长此以往,我们很难避免浅薄而轻浮地诠释生活,动辄煞有介事地指点江山。我家那盆红梅因为刚开,朋友判断说,至少会比他家的晚谢一个月。我很满意。我想,不急不躁,不忮不求,慢慢绽放,慢慢微笑,方能走进生活乃至世界的最深处。19. 文章主要写了与“慢慢绽放”相关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0. 第自然段写了红梅之外其它花草的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21. 第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从哪些感觉角

    20、度描写了梅花?有何作用?22. 下面句子是从文中摘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第几自然段开头最恰当?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你的理由。慢慢绽放的是红梅,其实也是生活。23. 借助下面的助读资料卡,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解释结尾段中“不忮不求”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助读资料卡:不忮不求,出自诗经邶风雄雉,意思是不妒忌,不贪求。三、写作(50分)24. 作文本试卷文学作品慢慢绽放中,有许多语句发人深思,“生活是丰富多样的,需要像花儿一样,依着自身的节奏去感受、去认识”,“慢慢绽放,慢慢微笑,方能走进生活乃至世界的最深处”这些经典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表达观点。

    21、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本试卷内容;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8分)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班级举行“经典浸润人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任务一:撰写倡议书】根据要求,参与下面倡议书部分内容的撰写。读书,可以让你即使身处偏(p) 之地也能放眼世界;读书,可以让你即使在怅惘 之时依然可以感受生命的馨香。读书吧,让书里动人的情节,打湿眼眶 ;读书吧,让书里的无限哲思,启迪思想。同学们,读书节的帷幕已经拉开,(yng) 跃地投入到经典阅读活动中吧,让读书的种子

    22、在四月萌发。1. 根据拼音,在处写出相应的汉字。2. 文中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mng kungB. mng kungC. wng kungD. wng kung【答案】1. 僻 踊 2. C【解析】【1题详解】考查字形。偏僻,pin p,远离城市或中心地区,交通不方便。踊跃,yng yu,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2题详解】考查字音。怅惘,chng w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神。眼眶,yn kung,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故选C。【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下面是以阅读为主题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参与校对。有朋友曾问我,读书能改变人生吗?我总觉得,阅读需要一点一滴去积

    23、累,它丰富的是_,提升的是_,陶冶的是_,锻炼的是_,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在我们追寻人生梦想的道路上,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头脑 人的情操 人的修养 人的体验A. B. C. D. 4.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B. 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C. 之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读书学习上,就

    24、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D. 之所以要把更多宝贵的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答案】3. A 4. C【解析】【3题详解】考查衔接。第一空:根据前面的“丰富”可知,应填:人的体验。第二空:根据前面的“提升”可知,应填:人的修养。第三空:根据前面的“陶冶”可知,应填:人的情操。第四空:根据前面的“锻炼”可知,应填:人的头脑。故选A。【4题详解】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成分残缺,缺少“获得”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方法”。故选C。【任务三:阅读积累】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

    25、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 “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自己的谦称。D. 蒹葭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故选C。6. 班级组织与诗文相关的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参与。小语:将“_,白露为霜。_,在水一方”,“关关雎鸠,_。”等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做成诗词小灯笼,会有典雅的氛围。小文: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_,_”题在书签上,寄给上学期转学的同学,愿我们的友谊长存。小青:将“_,落英缤纷”“青树翠蔓,_,_”等名句,配上同学们拍的风景照,贴在走廊上,供同学们

    26、赏读。【答案】 . 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在河之洲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芳草鲜美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解析】【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蒹葭、苍苍、伊、洲、涯、络、披拂。二、阅读(52分)(一)古诗词阅读(7分)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A.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B. 诗的前半部分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C. “端居耻圣明”的

    27、意思是,自己只能端坐在洞庭湖边,为无法观赏圣明的景象而感到羞耻。D. “徒有羡鱼情”的意思是,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作者用这句诗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诗歌赏析。C“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故选C。8. 请你发

    28、挥想象,描绘“豚栅鸡栖半掩扉”的画面,并说说这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答案】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表达作者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丰收的欣喜和对淳朴民风的喜爱。【解析】【详解】考查诗中画面和作者感情。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语言描绘即可。如: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作者感情:“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

    29、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欣喜。“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表现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喜爱。(二)名著阅读(5分)教材“名著导读”中关于选择性阅读的建议是“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 读起。9. 请从右边目录中选择合适的篇目,填入上面语段的空格处。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

    30、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10. 经典常谈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说一说朱自清在这本书中所“谈”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产生了哪些帮助。【答案】9. 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任一即可);第八第九(任一即可) 10. 示例:第八,朱自清先是梳理了成书的背景,再谈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启发是读史书,要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解析】【9题详解】考查名著内容。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说起,说到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晋的玄言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一直到唐代的律诗绝句,重点介绍了诗的本质、诗的简述、诗学与美学的关系。文第十三从

    31、商代的卜辞说起,说到战国时期的议论文,记叙文长足的进步,汉时的辞赋,韩愈、欧阳修和苏轼的散文,明清的话本小说,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后的白话文。“古代文学”包括诗与文两部分,故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或文第十三。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第九,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

    32、典。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所以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这两部分读起。【10题详解】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相关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拟写即可。如:诗第十二,作者分析了诗学与美学的关系,然后

    33、才谈到诗的本质。这启示我们,要想对中国诗歌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就要对美学的一定的认识。(三)文言文阅读(12分)【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

    34、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几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裴度:唐朝杰出政治家,当时按例应到连州任职。质:抵押。没:没收。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B. 悄怆幽邃 邃:深C. 如何与母偕行 偕:同“谐”,和谐D. 其以没者 以:同“已”,已经12.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的“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男女质钱A. 以其

    35、境过清 (小石潭记)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C. 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D.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B. 即草奏/章清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C. 即草奏章/清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D. 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1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柳宗元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和自己“凄神寒骨”的感受,这正是作者贬官失意后孤凄之情的反映。B. 柳宗元本该调任柳州,因担心刘禹锡体弱不能适应播州恶劣的环境,就上书陈情,让刘禹锡换任柳州。C.

    36、 柳宗元是个体恤民情的好官,他革除了当地以人抵钱的恶习,并自己出钱赎回了已经被钱主没收的孩子,还给他们的父母。D. 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柳宗元的真性情,他会为自己贬官的境遇而忧伤,也能用温暖的情怀关怀朋友。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答案】11. C 12. C 13. A 14. B 15. (1)向小潭西南望去,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如果母子不在一处,(这次分别)可能就会成为永别。【解析】【11题详解】考查词语释义。C句意: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偕,共同,一起。故选C。【12题

    37、详解】考查“以”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A.因为;B.认为;C.用;D.表修饰,不译;故选C。【13题详解】考查断句。句意: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故选A。【14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B根据乙文第一段中的“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可知,柳宗元是担心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38、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西南,向西南。而,表修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如,如果。异,不同。永诀,永别。【点睛】参考译文:甲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空虚地没有其他人,(那幽深悲凉的氛围)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也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乙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

    39、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

    40、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四)应用性文本阅读(10分)材料一宋代笔记梦梁录中,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居家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日家家户户都必备的调味品糖,却不在其列。原因是,那时还没有白糖,砂糖也极其珍稀。即便王公贵族,也并非想有就有。糖之难得,在于制糖技术的限制。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玄宗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术,自此,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与国外的交流互动中前进。从原始的暴晒蔗汁、到高

    41、温蒸煮脱水,再到在糖浆中加石灰凝固法,最后到明朝的黄泥淋水脱色法的发明,历时近千年,甘蔗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变成白砂糖。明末清初,白糖在中国已大众化,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却正成为奢侈吊。1637年,英国派出了一个船队,其中一部分船到了广州,购买了糖1000担。这是东印度公司档案中首次提及购买中国糖。(选编自奢侈的白糖)材料二无论古今,甘蔗都是制糖最主要的原料,制糖的第一步,即是把甘蔗轧榨出浆水来。即把甘蔗夹在两根巨轴中间,以牛力挽运,轧蔗出汁。通常反复轧三次,直到榨干为止。剩下的甘蔗残渣,还可以当作柴火。这种方法,至今在海南、云南的一些地区仍有所沿用。明朝嘉靖年间,某个制糖作坊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42、屋顶瓦片上的泥士,落进了储存糖液的漏斗之中。制糖的原材料受到污染,估计得报废了吧?谁知,这些常人看来脏兮兮的泥巴,反而起到了吸附杂质的作用,让糖液凝结为优质白糖。苦苦思索制糖技术的匠人,由“坠瓦事故”受到启发,发明了“黄泥水淋法”。“色白如霜”的白糖面世了,这是中国古代的制糖匠人耗费了一千多年才完全突破的技术关卡。(选编自白糖,如何造就“中国白”)材料三据义乌县志风俗记载,义乌人“急于进取,善于图利”,勤耕织,善经营。勤劳刻进了义乌人的基因,追根溯源,却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义乌可供开发的土地很少,一直维持在63万亩上下。但是,义乌人口却在明清时期暴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义乌人口仅

    43、为7万多,人均耕地近9亩。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义乌人口暴涨至51万多,人均耕地不到1.5亩。于是,每逢冬春农闲季节,为生计所迫的义乌人就把红糖熬制成糖饼,肩挑卖糖的担子,手摇拨浪鼓,去外地走村串巷,用糖换取鸡毛、旧衣破鞋、废铜烂铁,博取微薄的利润。换糖人通常带着一块大糖饼,把糖饼放在木质方盘内。另备一把糖刀,一只锤子,需要时就敲下糖块。换糖既辛苦利润又微薄,一直是体面人不愿从事的“贱业”。然而,这群不起眼的敲糖人,却孕育出一个商业传奇。20世纪70年代末,义乌敲糖人发现内地供销社的小商品货源比较紧张,因此贩运百货比零售更赚钱。这些人开始专门向内地批发小商品,并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再然

    44、后,就是形成小商品制造、批发、交易市场。1982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落成。义乌市从一个贫瘠的浙中小县、转型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选编自敲糖帮:义乌的发家之道)16. 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用“居家七件事”中没有白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白糖在宋代之前还没有出现,以凸显其珍稀程度。B. 材料一中的暴晒蔗汁、高温蒸煮脱水、石灰凝固等制糖方法,以及材料二中的黄泥水淋法,都是为了说明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C. 由材料一结尾提到的“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却正成为奢侈品”,可以猜测当时中国的制糖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D. 材料三介绍义乌人敲糖换鸡毛的事例,说明这是义乌发展的一条路径,也说明义乌人有勤劳善经营的品质。17. 同学们围绕这几则材料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其中,补充对话。小语:阅读了这些材料,我了解到了先人们对制糖技法的孜孜以求。“糖”,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小文:不仅如此,我了解到,唐玄宗派人到印度学习制糖术,英国从广州购买中国糖。“糖”, (1) 。小明: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几组数字,让我了解到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