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240316       资源大小:198.06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1、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5分)1. 读经典诗词,积累名篇佳句。漫步古诗苑,观万千景象,感万种情思:“芳草鲜美,_”是桃花林花草的纷繁美好;“潭中鱼可百许头, _”是小石潭潭水的澄澈透明;“_,_”是孟浩然笔下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宏伟妙景;“_, _”是王勃笔下时空难阻的真挚友情;“_,君子好逑”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青青子衿,_”是思念者的恋歌;“微君之躬,_?”是劳役者的悲歌;“黄发垂髫,_”,是桃花源中老幼幸福生活的欢歌。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是最佳的途径。

    2、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以尽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_;可以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_;也可以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_。也可以震hn(A.撼B.憾)于安塞腰鼓那抹黄土的热烈,在大自然中我们不再迷茫怅(A.chngB.chng)惘,寻到了精神的依托。而当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时,一切的美好都将甲(A.销声匿迹B.戛然而止),人类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乙(A.湮没B.淹没)。(1)为文中处选择正确汉字,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_ _(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甲_ 乙_(3)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三个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宁静和欢愉 精神归宿 闲适淡远A. B. C. D. (4)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句式杂糅的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3. 学过诗经二首之后,老师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进行组合阅读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老师建议原因(理由)。二、阅读(65分)(一)(6分)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4、沚。4.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B. 全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 本诗运用重章叠句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D. 本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却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5.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个诗句中地点的变换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节选自石涧记)【注】亘(g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若限阃(kn)奥: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文:同“纹”,纹彩、花纹。揭(q):把衣服拎起来。跣(xin):光着脚。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6、( )A.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底/达于两涯。B.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C.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D.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7.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水尤清冽( )(2)不可久居( )(3)响若操琴( )(4)龙鳞之石(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9. 【甲】【乙】两文均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两篇选文抒发相同的思想感情是:_。甲文借“_”句子,乙文借“_”句子(引用原文),有力地表达作者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三)(20分)阅读刘

    7、亮程炊烟是村庄根,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弥留世间的漫长时光,她是我的外婆。天黑之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夜晚不认识路走丢了。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

    8、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关住。哦,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像一对恋人和兄弟,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有仇。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有根树条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离开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满天空的东西向东飘移,又一个秋天了。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禾也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稠。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张天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志和家一股黄烟飘出村子(烧碱蒿子冒黄烟,烧麦草和苞谷秆冒黑

    9、烟,烧红柳冒紫烟、梭梭柴冒青烟、榆树枝冒蓝烟村庄上头通常冒七种颜色的烟)。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我们家烟囱和韩三家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汇在一起,总是并排儿各走各的,飘再远也互不理识。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正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死死缠在一起,扭成一股绳朝远处飘。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

    10、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爆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纠缠在一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挪到了前墙上。再后来,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间都按大小叫哥叫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走不到一起了。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软,梭梭柴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趴倒,这跟所烧的柴禾有关系。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根。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

    11、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秋天的早晨,我看见从村子冒出的缕缕炊烟,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像在收割庄稼,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由炊烟想到村庄,由村庄想到童年,由童年想到自己外婆,层层递进,体现形散神聚的突出特点。B. 作者在叙述“再晚我也能回家”事件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C. 树叶的亲昵和人世间的仇怨形成对比,但在季节轮转中这些都微不足道。D. 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或

    12、“就趴倒”,这跟所烧的麦草、梭梭柴等柴禾有关系。11.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赏析加点词语)(2)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像在收割庄稼,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赏析句子)12.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神地描摹了一幅多彩的炊烟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13. 为什么“两家人的炊烟再也走不到一起了”,请结合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人的故事简要分

    13、析。(四)(13分)阅读郗志群茶经与“茶神”,完成下面小题。自唐朝以后,我国各地茶肆中大多供奉一个瓷制偶人,这个偶人就是陆羽。由于陆羽对茶很有研究,而且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所以后世尊奉他为“茶神”。陆羽生活在盛唐时代,他天资聪明,学习勤奋,为了撰写茶经,他广采博访,潜心研究,历时十二载,终于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完成。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节,内容包括:茶的起源;采茶、制茶所使用的十五种工具;茶叶的采制方法及成品茶的几种类别;煮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茶具及唐代各地瓷茶具的优劣;煮茶的方法及各种水的品第;饮茶的风俗;唐以前饮茶的历史;唐代全国名茶产地及品质的高下等等。这些内容,

    14、基本包括了与茶有关的知识的各个方面。其中所谈饮茶的功效和茶的煮法,直到今天,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的观点看,仍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叶具有解热渴、驱凝、缓脑痛、明眼目、息烦劳、荡昏寐、提神、醒酒等功效,长期饮用,可以“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而且茶叶可以入药治病。如说:“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服之。”这剂药方,据现代医药检验,确实具有疗效。茶经中所记载的一套煮茶法,对用水及火候的掌握都有严格规定:“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山水又以“乳泉”为最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球,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具体的煮茶过程是:水在一

    15、沸时,加入一点食盐调味,但不可以过咸。当水二沸时,先舀出一碗水备用,然后将茶叶从沸水中心投下。至三沸时,再将备用的那碗水倒回,使沸水暂缓,以防煮茶过度,待水面出现汤花(茶汤表面上的沫)时就可以饮用了。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大多采用沸水冲泡茶饮茶法,只有在广东、福建某些地方还保留有一种煮为主称作为“功夫茶”的饮茶习惯,保存了一些茶经中所介绍的煮茶方法。据说,用“功夫茶”方法煮出的茶,其色泽、香气、味道确实要比沸水冲泡出的茶为佳。陆羽的煮茶法,在用水的选择上及火候的掌握上,要求都很高,程序也显得繁难;不过节假喜庆时,偶尔一试,也自有不少乐趣。陆羽以他奇妙的茶经,由人而进入“神”的行列,毕竟不是没有道理

    16、的啊!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经全书内容包括:成书情况和采茶、制茶工艺以及饮茶之法。B. 茶的医学价值是陆羽的一大发现,作为科学方面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C. 自唐朝以后,我国各地茶肆中大多供奉一个瓷制偶人为“茶神”陆羽。D. 本文特色是将文化名人连同与之相关的文化成就放在一起加以评价。15. 请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球,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16. 福建人家每逢节假喜庆亲友相聚有饮茶习惯,请写一个小片段(字数不超过60字)简要介绍说明“功夫茶”煮茶过程和方法。17. 结合全文和下面的链接

    17、材料,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陆羽以他奇妙的茶经,由人而进入“神”的行列,毕竟不是没有道理的啊”理解。【链接材料】2023年3月5日,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五)(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光明中学开展2023年读书节“古诗苑漫步”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古诗热潮】近年来,优秀诗词伴随着各类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变得炙手可热。从2016年起,中国诗词大会以高质量的诗意盛宴在社会上掀起一股“

    18、全家老少齐上阵,天南地北共此情”的诗词热潮。2022中国诗词大会于3月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累计观众规模超2.07亿,多次登上微博综艺榜冠军。相比2021年同期,15至34岁中青年观众占比显著增加,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的较高学历观众占比明显提升。经典咏流传以原创“和诗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采取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美学引领的深度。【材料二古诗品赏】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代节目全新升级的“画中有诗”环节,除邀请嘉宾在宫灯

    19、、团扇、战鼓上描绘诗词,还邀请盆景、麦秆画等手工艺人在不同器物上勾勒诗词之美,扩容诗词表达的生活载体。其实,不仅是与绘画,诗歌与很多艺术形式都有相通之处。许多诗歌都可以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艺术形式可以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如“诗词小剧场”实现了经典诗词与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对话,与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交融,联通古代和现代的文化意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材料三古诗辑集】环节项目内容要求一确定专题,选择古诗将相关古诗辑录起来,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如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名胜古迹等。二注释评点给每首古诗作注释,并撰写简要的赏析、评点文字。三编辑成集为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设计

    20、版式、插图、封面;还可以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简单记录这本诗集的编辑过程。四交流分享编好之后,小组之间互相传阅、评价,共享“编书”的快乐。18.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伴随高质量文化节目出现,社会掀起诗词热潮,年轻观众占比明显提升。B. 在宫灯、团扇、战鼓、器物上描绘诗词元素,是诗情画意的美学引领。C. 演绎诗词故事对话陈列文物、交融古籍文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D. 古诗编集成册首先要做好专题选择,还必须写“前言”或“编后记”。19. 下面是小组同学给柳宗元江雪诗配画的两幅作品,请你帮助他们阐述创作理由及作用。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21、寒江雪。(图1江雪)(图2独钓寒江雪)20. 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古诗苑漫步”主题活动方案。“古诗苑漫步”主题活动方案活动目的:活动内容:_(1)声情并茂诵古诗:吟一首诗,歌一阕词,谱一首曲。(2)_(3)_活动时间:2023年3月活动地点:光明中学参与人员:光明中学全体师生三、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赏校园,觅得成长风采的故事;访延安,洞见“延安精神”的星火;观物候,知道大自然的语言;读经典,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请以“学问藏在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结合材料提示,将题

    22、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5分)1. 读经典诗词,积累名篇佳句。漫步古诗苑,观万千景象,感万种情思:“芳草鲜美,_”是桃花林花草的纷繁美好;“潭中鱼可百许头, _”是小石潭潭水的澄澈透明;“_,_”是孟浩然笔下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宏伟妙景;“_, _”是王勃笔下时空难阻的真挚友情;“_,君子好逑”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青青子衿,_”是思念者的恋歌;“微君之躬,_?”是劳役者的悲歌;“黄发垂髫,_”,是桃花源中老幼幸福生活的欢歌。【答案】 . 落英

    23、缤纷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窈窕淑女 . 悠悠我心 . 胡为乎泥中 . 并怡然自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需要注意“缤、涵、涯、窈窕、怡”这几个字词的书写。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是最佳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以尽

    24、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_;可以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_;也可以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_。也可以震hn(A.撼B.憾)于安塞腰鼓那抹黄土的热烈,在大自然中我们不再迷茫怅(A.chngB.chng)惘,寻到了精神的依托。而当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时,一切的美好都将甲(A.销声匿迹B.戛然而止),人类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乙(A.湮没B.淹没)。(1)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_ _(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甲_ 乙_(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三个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宁静和欢愉 精神

    25、归宿 闲适淡远A. B. C. D. (4)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句式杂糅的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答案】(1) . A . B (2) . A . A (3)C (4)示例一: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示例二: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佳的途径。【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字音。震撼:震动;摇撼。读音zhn hn。故选A。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神。读音chng wng。故选B。【小问2详解】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词语使用的对象范围分析作答。第一组,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根据语境,要说明

    26、美好事物的消失,故应选“销声匿迹”。故选A。第二组,湮没:被掩盖;埋没。淹没:(大水)漫过;根据语境说明的是人类的结果,故用“湮没”适合。故选B。【小问3详解】考查衔接与排序。第一空,根据“悠然见南山的”可知,此处对应的景色为“闲适淡远”;第二空,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可对应找到“精神归宿”;第三空,根据“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可知,应该对应“宁静和欢愉”。故C项正确;故选C。【小问4详解】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本句子是“离不开什么”与“是什么”这两种句式的杂糅。运用其中一种句式即可。故可改为: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或者“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途径是生态文

    27、明教育”。3. 学过诗经二首之后,老师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进行组合阅读。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老师建议原因(理由)。【答案】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将这二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汉之前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 春秋三传、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诸子

    28、、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也都是古代文学巨著。这两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将这两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汉代以前的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据此整合分析作答即可。二、阅读(65分)(一)(6分)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

    29、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4.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B. 全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 本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D. 本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却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5.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个诗句中地点的变换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30、【答案】4. D 5. 地点的变换,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鉴赏。D.“接描写了伊人”表述有误,诗中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通过对伊人的寻觅,来展现伊人的美好与不可得,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鉴赏及主旨情感。结合诗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说明伊人位置在不断变化,追寻之路不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在结合“溯洄”“溯游”可知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又顺流而下,可见追寻之路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

    31、深。因而描绘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飘忽不定的形象。“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写出了主人公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表现了追求目标的可望而不可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描述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写出了主人公连续不断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因而可知此诗写追求所爱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

    3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节选自石涧记)【注】亘(g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若限阃(kn)奥: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文:同“纹”,纹彩、花纹。揭(q):把衣服拎起来。跣(xin):光着脚。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水之大/倍石

    33、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B.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C.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D.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7.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水尤清冽( )(2)不可久居( )(3)响若操琴( )(4)龙鳞之石(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9. 【甲】【乙】两文均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两篇选文抒发相同的思想感情是:_。甲文借“_”句子,乙文借“_”句子(引用原文),有力地表达作者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答案】6. A 7. . 格外 . 停留 .

    34、 弹 . 像鱼龙鳞甲一样 8. (1)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入骨,凄凉而幽深。(2)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9. . 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大意相同即可) .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它的水量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 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其水之大”是对水量总的介绍,“倍石渠三之一”具体说明了比石渠的水量大了多少,故中间应断开;“亘石为底”介绍水渠底部有接连不断的石

    35、头,是另起一层意思,应和前文断开;“达于两涯”是介绍石底的宽度,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2)句意为: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3)句意为: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操:弹。(4)句意为: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龙鳞:像鱼龙鳞甲一样。【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1)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邃:深。(2)追:追随;予:我;践履:足迹。【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柳宗元被贬官到湖南永州担任司马之后,常常到偏远之处游山玩水,并写下游

    36、记以抒发胸中愤懑之情。这两篇游记都是此时所作,同属于“永州八记”。甲文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中“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表现了作者即便游山赏水也无法排解的抑郁心情。两文之所以都抒发了作者的凄凉、忧伤、压抑之感,究根结底是因为作者高洁的品性无法同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的原因,代考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冷酷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情。据此整合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

    37、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

    38、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三)(20分)阅读刘亮程炊烟是村庄的根,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

    39、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弥留世间的漫长时光,她是我的外婆。天黑之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夜晚不认识路走丢了。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关住。哦,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

    40、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像一对恋人和兄弟,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有仇。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有根树条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离开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满天空的东西向东飘移,又一个秋天了。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禾也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稠。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张天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志和家一股黄烟飘出村子(烧碱蒿子冒黄烟,烧麦草和苞谷秆冒黑烟,烧红柳冒紫烟、梭梭柴冒青烟、榆树枝冒蓝烟村庄上头通常冒七种颜色的烟)。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

    41、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我们家烟囱和韩三家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汇在一起,总是并排儿各走各的,飘再远也互不理识。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正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死死缠在一起,扭成一股绳朝远处飘。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爆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纠缠在一

    42、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挪到了前墙上。再后来,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间都按大小叫哥叫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走不到一起了。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软,梭梭柴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趴倒,这跟所烧的柴禾有关系。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根。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秋天的早晨,

    43、我看见从村子冒出的缕缕炊烟,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像在收割庄稼,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由炊烟想到村庄,由村庄想到童年,由童年想到自己外婆,层层递进,体现形散神聚的突出特点。B. 作者在叙述“再晚我也能回家”事件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C. 树叶的亲昵和人世间的仇怨形成对比,但在季节轮转中这些都微不足道。D. 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或“就趴倒”,这跟所烧的麦草、梭梭柴等柴禾有关系。11.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

    44、老二家的炊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赏析加点词语)(2)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像在收割庄稼,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赏析句子)12.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神地描摹了一幅多彩的炊烟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13. 为什么“两家人的炊烟再也走不到一起了”,请结合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人的故事简要分析。【答案】10. B 11. (1)“慢慢追上”运用反复、拟人修辞手法,写出炊烟在空中你追我赶,欢舞热闹的人间烟火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炊烟图的喜爱以及对村庄的无限眷念。(2)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炊烟比作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写出收割庄稼的丰收愿景,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喜爱以及对乡亲们的深深的祝福。 12. 作者传神的描摹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喜爱,同时又与标题巧妙地照应,“炊烟是村庄的根”用比喻揭示文章主旨,具有浓郁的乡土怀旧气息。 13. 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好的时候,炊烟都缠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韩元国就把后墙的烟囱捣了挪到前墙,当两家再恢复如初要好时,炊烟却各自飘行。“两家人的炊烟再也走不到一起了”足见炊烟不管两家关系如何,按照自然的风向各顾各排聚散离合,它总会以平等的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