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年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经典版)

    • 资源ID:249376       资源大小:1.10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48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48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经典版)

    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第1课 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

    2、类的加工与改良。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9.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

    3、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楼镜可以制造“彩虹”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

    4、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6.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简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第2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第5课 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2.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

    5、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第6课 热对流1.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过程,发现气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2.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发现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3.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4.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5.我们可以借助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等)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6.气体的传热方式与液体相同,都是对流。第7课 热辐射

    6、1.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4.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不同点: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

    7、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5.利用热传递工作的工具往往同时具备多种热传递方式。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烤箱、电暧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电烤箱、电暖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辐射,电烙铁热传递的方式是热传导,电水壶中热水的主要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第8课 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热的良导性热的不良导性导热性能好的物质铜、铝、铁等金属材料导热性能差的物质塑料、木头、陶瓷、空气等材料

    8、导热性能2.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等事例,说明他们是热的不良导体。3.冬季,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小树保温,以抵御严寒;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是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知识点梳理第9课 地球的表面1.地球仪有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两种。2.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4.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

    9、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地势高,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于开阔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与澡盆相似5.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6.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7.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5.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9.中国三大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10.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11.中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10、。第10课 火山和地震1.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两种自然灾害。2.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火山根据活动状态,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三种类型。4.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火山喷发也能为人类造福,为人类带来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有益的资源。5.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引起房摇地动,这就是地震。6.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11、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铁路变形,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7.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表示。8.地霞发生时应保持镇定,采取正确的避震和逃生方法,避免错误的做法。就地避震时要选择安全场所、保护好头部逃生时要走安全通道,到空旷的广场。9.地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10.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伤亡。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刘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

    12、大地震。第11课 地到的内部1.我们可以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和地震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信息。2.科学家很早是通过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但到目前为止,人类钻探地球的深度只有12千米。3.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慢,于是开始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4.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5.一些科学家认为,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而最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起来。6.地震是人们直接

    13、感知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则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7.科学家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8.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9.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10.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11.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

    14、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科学家根据这些化石推测:早在4000万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所处地区是片湛蓝的大海。第12课 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2.风、流水、冰、温度变化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3.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大类岩石构成。4.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5.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历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15、。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泥岩。6.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点梳理第13课云和雾1.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2.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3.在“人造雾”的实验中,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4.云和雾的异同:云和雾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

    16、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第14课 露和霜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2.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以下,接近地表的水热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3.露和霜的异同:露和霜这两种天现象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比形成露的天气冷。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

    17、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第15课 雨和雪1.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2.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3.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

    18、水的一种形式。4.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的形式除了雨和雪外,还有冰雹、冻雨、雨夹雪等。5.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16课 水滴的“旅行”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2.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3.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及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

    19、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4.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和地表上层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5.天上的水总降不完的原因:地球上的水正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同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梳理第17课 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声音信号刺激、光信号刺激、体内感受信号刺激以及较为高级的语言信号刺激是四种常见的典型刺激形式。3.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个体之间的反

    20、应速度存在差异。4.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5.人的反应存在两种基本状况:一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一种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即由思维定势做出直接反应,这种情况的反应速度比前一种快。第18课 从刺激到反应1.脑是我们的身体里的司令部。2.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国神经。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应。3.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路径:感觉信号-周围神经-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做出反应。4.因为人体感受器分布密

    21、度的差异、神经信息传递距离的差异等原因,人体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存在一些客观差异。5.按皮肤的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6.脑在处理信息时有时也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是人脑的正常现象。7.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脊髓分布在能弯曲的脊柱中间。8.脊髓虽然被脊椎骨和软骨包围着,但还是有可能受到伤害。一旦脊髓受损,轻则身体麻木,重则瘫痪。因此,我们在运动时要注意自身安全。例如,不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做下腰动作,在剧烈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第19课 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

    22、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80%。3.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4.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降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5.大脑的软硬程度像豆腐,大脑的颜色是淡粉色的。6.人的大脑负责各种认知和思维活动,还负责管理人的情绪和运动。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7.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8.人的大脑中,左脑侧重于数学、语言和书写等功能;右脑则偏重于音乐、绘画、情感等功能。9.科学家还发现,大脑在工作时,不是所有部分都参与同件事情,它的各个部分是有

    23、不同分工的。第20课 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科学家一直在用多种方法研究大脑,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例如,脑科学发现了神经之间的联结方式,学习科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圈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等。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开发出的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复任务的简单机器人,在被植入学习程序后,智能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拥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人工智能未来可运用在生产、生活、军事、航空航天等各领域。4.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虽然只占体重的2.5%,却消耗着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大脑

    24、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一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6.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于大脑的健康,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7.保护大脑的方法有: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全面均衡的营养;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吸烟、不酗酒;逗着玩不能打脑袋;运动时保护头部。8.人睡眠不足时,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思维反应不灵敏等症状。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知识点梳理1.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一项工程任务不仅需要不同领域工程师的合作,还需要相同领域工程师的合作与分工。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务。

    25、因此,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需通力合作,才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2.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六个环节。3.在前期研究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书刊文献、上网检索、实验研究、向有经验的人咨询等方法获取此工程任务所需的知识、经验。4.我们可以用画图、文字等方法完成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研究问题、实验目标所需材料、设计图等几个部分。5.面对测试得到的信息,要从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制作技术的可操作性、产品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还要将测试得到的信息与任务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设计上有什么不足。6.我们可以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种方式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展示、交流。16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经典版))为本站会员(蒙蒙d****课堂)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