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第卷(选择题 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一门学问。有些中学生, 网游和手机,不顾身心健康;而有些中学生,却玩得很有 ,比如小发明、小制作、读书、打球、唱歌等等,既 身心,又全面发展。孩子,你会玩吗?A. 沉醉 品位 悦纳B. 沉醉 品味 愉悦C. 沉迷 品味 悦纳D. 沉迷 品位 愉悦2.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建国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B. 影视细节往往发挥着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埋藏线索、写下隐喻等效
2、果。C.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公平、正义像阳光与水,已成为公民不可或缺之物。D. 国庆假期,各地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迎来出游高峰,文旅市场平稳有序。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做好“双减”工作,依靠的绝非某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大合唱”。B. 秋日汉阳的傍晚,时常迎来美丽的晚霞盛典,晚霞的颜色从绯红、绛红、殷红,轮番上演,美轮美奂。C. 时代越往前发展,我们越需要英雄气概;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进程越近,我们越需要英雄激励。D.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
3、、中国方案。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梗”,是个啥?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梗”呢?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者”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个“梗”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
4、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桥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第二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
5、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
6、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
7、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4. 读段,下列对“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美逆行者”这个“梗”通常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英雄。B. “梗”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C. “梗”不同于“哏”的伏笔和幽默,而更类似于典故和成语,是浓缩了的语义。D. “梗”要作为合成词的后缀才能使用,如“武侠梗”“历史梗”“地域梗”。5. 读段,下
8、列有关“梗”的形成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一件趣事,甚至是当事人无意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梗”。B. “梗”是逸闻趣事和流行文化结合的产物,是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典型体现。C. “梗”在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下,经过不断转化、丰富、提炼,成为一种流行文化。D.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个“梗”,来自风靡全网的“造句”热。6. 读段,下列有关“梗”的作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梗”语义层次丰富,能还原面对面交流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B. “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网络社交也多了一份轻松。C. “梗”能满足网络原住民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需
9、求,因而成为他们的社交用语。D. “梗”能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善意和正能量的新手段。三、(共12分,每小题3分)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B. 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C. 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D. 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阅
10、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竹头木屑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注释】陶公:陶侃,东晋名臣。正会:正月初一集会。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咸不解此意 咸:都B. 后桓宣武伐蜀 伐:攻打C. 尝发所在竹篙 尝:尝试D. 乃超两阶用之 用:任用9.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A.
11、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B.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C.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D.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侃性格严正,刻苦自励,对待工作十分勤勉。B. 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让造船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C. 下雪时,陶侃让人把锯木屑覆盖在雪面上用来除雪。D. 有个官员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破格提拔了他。第卷(非选择题 共90分)四、(6分)11.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装船,悉以作钉。五、(26分)阅读朝花夕拾的节选部分,完各题。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12、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
13、”,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12. 选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不对”,指的是“我”的什么行为?13. 选文反映了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状况?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要听到你的声音那是二十多年前一件极小的小事。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住院做手术,耽误过一段学习。再回学校时,语文数学这些科目还能自学跟上进度,唯独音乐课,完全没法自学。因为不识谱,本身也不擅长唱歌,音乐课上一起唱之前学的歌,我只能跟着其他同学做口型。音乐老师,据说是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
14、于那个年代的一所普通小学来说,是光芒耀眼的大明星,一眼就看出了我在对口型。课间的时候专门问我:“怎么不跟着一起喝?”我很羞愧,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住院之类的情况,但冲口而出,说的是:“我不会唱歌。”音乐老师睁大眼睛:“不会唱歌?”然后她反应过来:“哦,你的意思是书上这些歌不会。”她翻了翻音乐课本,很随意地把它丢到一边,说:“没关系,那就唱你会的歌。”见我没回答,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后面的那节课,她没有继续按课本教,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起什么就唱什么:唱一首高兴的歌,一首春天的歌,一首跟朋友有关的歌她弹着琴伴奏。有的小朋友根本没调子,她也伴奏得很开心。我不记得自己唱了什么,大
15、概就是某一首儿歌吧,她一边敲着琴键一边冲我微微点点头。那一次我才知道,“我”的声音很重要。别误会,我并没有被这件事点燃起对音乐的热情,但它对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刻:一个公认的很厉害的老师,用满不在乎的姿态丢下课本,却用认真的眼神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即使一个小学生很难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这件事的意义,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吸收了一些信息,对我的成长不容忽视的信息: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我以为发不出声音,其实可以。这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在那之前,我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或者听到了,也觉得不好听,不用听。不只是我,我身
16、边的孩子都一样,大家都是局外人,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半径。家里有一些儿歌磁带,封面上那些粉雕玉琢的童星,好像只有他们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回荡在千家万户的录音机里。那些孩子大概在北京,或在上海,和我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不是条件的问题,甚至不是视野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通过电视和杂志接触那些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在心里,有没有想过那些跟我”有关?14. 第段中,音乐老师为什么不按照课本教歌,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15. 读第段划线句,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位老师的“很厉害”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一个公认的很厉害的老师。16. 二十多年前的这件极小的小事对“我”的成长具有哪些
17、“重大意义”?17. 阅读第段,“我”和我身边的孩子为什么会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声音不好听、不用听?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校园的安全稳定和疫情防控的成功,事关整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形势,也事关每一个家庭。”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的疫情防控措施要比社会更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防疫保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8. 按疫情防控要求,每天健康上报是目前学校管理的常规。为确保每个班上报率100%,请你分别从学校、家长、学生的角度各提一条可行性建议。19
18、. 对于每天要求每位学生及时完成健康上报,一些家长很不解。他们认为新冠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管控,没有必要耽搁时间天天健康上报。针对这一类家长,你会如何劝说他们?(100120字)七、(55分)20. 请以“发现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21.卷面书写。(5分)本题无须作答。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第卷(选择题 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一门学问。有些中学生, 网游和手机,不顾身心健康;而有些中学生,却玩得很有 ,比如小
19、发明、小制作、读书、打球、唱歌等等,既 身心,又全面发展。孩子,你会玩吗?A. 沉醉 品位 悦纳B. 沉醉 品味 愉悦C. 沉迷 品味 悦纳D. 沉迷 品位 愉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沉醉是说一种享受。沉迷:(对某种事物)深深地迷恋,有点贬义的味道,通常是说陷在不好的事物里,由“网游和手机,不顾身心健康”可知第一空填“沉迷”;品味:动词,品尝、感觉的意思。品位:名词,指格调,对事物的理解或欣赏水平。此处指玩得很有格调,故第二空填“品位”;悦纳:高兴地接纳、接受东西或人。愉悦:指喜悦,身心放松。此处指一些活动可以让我们身心放松,故第
20、三空填“愉悦”;故选D。2.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建国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B. 影视细节往往发挥着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埋藏线索、写下隐喻等效果。C.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公平、正义像阳光与水,已成为公民不可或缺之物。D. 国庆假期,各地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迎来出游高峰,文旅市场平稳有序。【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B.搭配不当,应该将“效果”改为“作用”;故选B。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做好“双减”工作,依靠的绝非某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大合唱”。B. 秋
21、日汉阳的傍晚,时常迎来美丽的晚霞盛典,晚霞的颜色从绯红、绛红、殷红,轮番上演,美轮美奂。C. 时代越往前发展,我们越需要英雄气概;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进程越近,我们越需要英雄激励。D.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B.“秋日汉阳的傍晚,时常迎来美丽的晚霞盛典”是完整的陈述句,其后面应是句号,所以应将“时常迎来美丽的晚霞盛典”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故选B。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梗”,是个啥?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那么什么是
22、“梗”呢?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者”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个“梗”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
23、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桥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第二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
24、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
25、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
26、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4. 读段,下列对“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美逆行者”这个“梗”通常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英雄。B. “梗”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C. “梗”不同于“哏”的伏笔和幽默,而更类似于典故和成语,是浓缩了的语义。D. “梗”要作为合成词的后缀才能使用,如“武侠梗”“历史梗”“地域梗”。5. 读段,下列有关“梗”的形成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一件趣事,甚至是当事人无意说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梗”。B. “梗”是
27、逸闻趣事和流行文化结合的产物,是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典型体现。C. “梗”在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下,经过不断转化、丰富、提炼,成为一种流行文化。D.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个“梗”,来自风靡全网“造句”热。6. 读段,下列有关“梗”的作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梗”的语义层次丰富,能还原面对面交流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B. “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网络社交也多了一份轻松。C. “梗”能满足网络原住民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因而成为他们的社交用语。D. “梗”能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善意和正能量的新手段。【答案】4 D 5
28、. D 6. A【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念。D.“梗要作为合成词的后缀才能使用”表述错误。根据第段“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可知,“梗”不作为合成词后缀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来自风靡全网的造句热”表述错误。根据第段“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可知,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个“梗”引发的一轮“造句”热;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能还原面对面交流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述错误。根据第段“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
29、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可知,“梗”的语义丰富性只是起到“补偿”的作用,而不是“还原”;故选A。三、(共12分,每小题3分)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B. 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C. 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
30、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D. 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表述错误。“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作者写思乡,没有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最后一句是一种想象之辞,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
31、安史之乱的渴望。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竹头木屑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注释】陶公:陶侃,东晋名臣。正会:正月初一集会。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咸不解此意 咸:都B. 后桓宣武伐蜀 伐:攻打C. 尝发所在竹篙 尝:尝试D. 乃超两阶用之 用:任用9.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官用
32、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A.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B.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C.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D.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侃性格严正,刻苦自励,对待工作十分勤勉。B. 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让造船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C. 下雪时,陶侃让人把锯木屑覆盖在雪面上用来除雪。D. 有个官员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破格提拔了他。【答案】8. C 9. D 10. C【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C.“尝发所在竹篙”的意思是:曾经征调当地的竹篙。尝:曾经。不是“尝试”。故选C。【9题详解】考查
33、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的意思是: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小山一样。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故选D。【1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从“于是悉用木屑覆之”可知,陶侃让人把锯木屑覆盖在雪面上供人行走,并不用来“除雪”。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
34、,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全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不受到妨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攻打蜀国,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毛竹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脚,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使用。第卷(非选择题 共90分)四、(6分)11.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装船,悉以作钉。【答案】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装,修造;悉,都;
35、以,用来。五、(26分)阅读朝花夕拾的节选部分,完各题。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惟有天造草昧”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你这孩子有点不
36、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12. 选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不对”,指的是“我”的什么行为?13. 选文反映了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状况?请简要概括。【答案】12. “我”看天演论。(进步书籍、新书、西方翻译书籍) 13. 追求新思想(渴望得到新式思想、追求真理,探求新知)【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段“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
37、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可知,两处划线句中的“不对”,指的是“我”看西方翻译书籍天演论。【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内容和分析人物思想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第段“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写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这表现了作者对新知识的渴望;结合第段“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又写到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表达出作者思想有主见,对探求真理有强烈的欲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要听到你的声音那是二
38、十多年前一件极小的小事。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住院做手术,耽误过一段学习。再回学校时,语文数学这些科目还能自学跟上进度,唯独音乐课,完全没法自学。因为不识谱,本身也不擅长唱歌,音乐课上一起唱之前学的歌,我只能跟着其他同学做口型。音乐老师,据说是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于那个年代的一所普通小学来说,是光芒耀眼的大明星,一眼就看出了我在对口型。课间的时候专门问我:“怎么不跟着一起喝?”我很羞愧,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住院之类的情况,但冲口而出,说的是:“我不会唱歌。”音乐老师睁大眼睛:“不会唱歌?”然后她反应过来:“哦,你的意思是书上这些歌不会。”她翻了翻音乐课本,很随意地把它丢到一边,说:“没关
39、系,那就唱你会的歌。”见我没回答,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后面的那节课,她没有继续按课本教,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起什么就唱什么:唱一首高兴的歌,一首春天的歌,一首跟朋友有关的歌她弹着琴伴奏。有的小朋友根本没调子,她也伴奏得很开心。我不记得自己唱了什么,大概就是某一首儿歌吧,她一边敲着琴键一边冲我微微点点头。那一次我才知道,“我”的声音很重要。别误会,我并没有被这件事点燃起对音乐的热情,但它对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刻:一个公认的很厉害的老师,用满不在乎的姿态丢下课本,却用认真的眼神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即使一个小学生很难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这件事的意义,
40、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吸收了一些信息,对我的成长不容忽视的信息: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我以为发不出声音,其实可以。这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在那之前,我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或者听到了,也觉得不好听,不用听。不只是我,我身边的孩子都一样,大家都是局外人,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半径。家里有一些儿歌磁带,封面上那些粉雕玉琢的童星,好像只有他们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回荡在千家万户的录音机里。那些孩子大概在北京,或在上海,和我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不是条件的问题,甚至不是视野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通过电视和杂志接触那些花
41、花绿绿的世界,但在心里,有没有想过那些跟我”有关?14. 第段中,音乐老师为什么不按照课本教歌,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15. 读第段划线句,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位老师的“很厉害”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一个公认的很厉害的老师。16. 二十多年前的这件极小的小事对“我”的成长具有哪些“重大意义”?17. 阅读第段,“我”和我身边的孩子为什么会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声音不好听、不用听?【答案】14. 他想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唱自己会唱的歌,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15. 她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她能一眼看出我在对口型;她能够即兴伴奏;她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学生唱歌(发出自己的声音)。(
42、或:尊重每个孩子自己的声音) 16. 唱歌是每个人的权利;我的声音很重要;每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17. 习惯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规划自己的生活;认为美好的声音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童星的声音才是好听的,我的声音不好听。)【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结合第段“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和第段“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吸收了一些信息,对我的成长不容忽视的信息: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我以为发不出声音,其实可以。这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可知,音乐老师想让孩子们认识到: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唱自己会唱的歌,来发出自己
43、的独一无二的声音。【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第段“音乐老师,据说是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于那个年代的一所普通小学来说,是光芒耀眼的大明星,一眼就看出了我在对口型”可知,音乐老师有大家公认的高学历,她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她能一眼看出我在对口型;结合第段“她弹着琴伴奏。有的小朋友根本没调子,她也伴奏得很开心”可知,她能够即兴伴奏;结合第段“哦,你的意思是书上这些歌不会。她翻了翻音乐课本,很随意地把它丢到一边,说:没关系,那就唱你会的歌。见我没回答,她很认真地看着我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可知,她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学生唱歌(发出自己的声音)。【16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概
44、括信息。结合第段“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吸收了一些信息,对我的成长不容忽视的信息: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可知,唱歌是每个人的权利;结合第段“我以为发不出声音,其实可以。这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可知,我的声音很重要,每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第段“不只是我,我身边的孩子都一样,大家都是局外人,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半径”“不是条件的问题,甚至不是视野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通过电视和杂志接触那些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在心里,有没有想过那些跟我有关”可知,“我”和“我”身边的孩子习惯在想象出来
45、的条条框框里规划自己的生活,缺少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勇气,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想法,往深里说,就是缺乏自信,没有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校园的安全稳定和疫情防控的成功,事关整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形势,也事关每一个家庭。”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的疫情防控措施要比社会更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防疫保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8. 按疫情防控的要求,每天健康上报是目前学校管理的常规。为确保每个班上报率100%,请你分别从学校、家长、学生的角度各提一条可行性
46、建议。19. 对于每天要求每位学生及时完成健康上报,一些家长很不解。他们认为新冠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管控,没有必要耽搁时间天天健康上报。针对这一类家长,你会如何劝说他们?(100120字)【答案】18. 示例:学校:每天利用广播强化上报要求,及时表扬做的好的班级和学生。家长:每天协助孩子测体温,观察孩子身体状况,如实上报。学生:每天自觉按要求测体温,如有异常,及时上报。 19. 示例:各位家长好!疫情防控不能松懈。国际疫情仍然呈暴发式增长态势,境外输入和本地反弹的风险都不容低估,病毒还在不断地变异,能彻底灭绝病毒的疫苗暂时还没有研发出来。所以,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去做。请大家理解、支持和配合。【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建议。针对疫情防控要求,分别从学校、家长、学生的角度各提一条可行性建议。要言简意赅,表达得体,建议要中肯,便于落实。示例:学校:每天利用小管家上报,及时表扬做的好的班级和学生。家长:每天协助孩子测体温,观察孩子身体和精神状况。如无特殊情况,避免出国(境)和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学生:做好个人卫生。每天自觉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