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1)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资源ID:250202       资源大小:69.8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1)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1)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而在我看来,有

    2、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

    3、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

    4、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

    5、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材料二: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

    6、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

    7、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答案】C【解析】绝句四

    8、首(其三)并未使用象征手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答案】D【解析】A项“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项中

    9、唐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项“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答案】C【解析】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

    10、“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答案】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6分)【答案】作者富有山水诗心; 作者具有高尚情趣;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答出三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

    1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赤壁 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

    12、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 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

    13、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

    14、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

    15、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意在表达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B文章引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借苏轼的感叹表达文赤壁古今变化之大。C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他觉得音似“赤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D作者在文中通过“命”与“名”的评议,引出对苏轼能在坎坷的命途中凭文才和情怀在后世留下美名的赞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说法错误。由原文“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可知,作者认为苏轼是误把“赤鼻”当做“赤壁”,并非“将错就错”。故选C。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以“

    17、一下车,远远望见”“迎面一座小山”“登临而观”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叙议结合,对黄州时期的苏轼展开联想。B文章第自然段写迎面的小山山壁上被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既是实写,又是为了引出对苏轼流传后世之文采名声的评价。C文章第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由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D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其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说法错误。文赤壁一文主要通过作者游览黄州赤壁

    18、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苏轼的敬慕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借助眼前之景与苏轼当时之景的变化,流露出对今人粉饰雕琢的不满。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议论抒情,一路行来,一路感叹,结构简单,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激情。故选D。8请结合语境,写出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1)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2)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答案】(1)苏轼满腔的悲愤和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在赤壁的壮丽景色中化为传世杰作。(2)苏轼以“三赤”不朽之作回应了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1)“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波涛”“骇浪”指

    19、苏轼经历了人世的坎坷,“获罪入狱”“发配来黄州”,落难的东坡“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但是赤壁的壮丽景色使他的满腔的悲愤化为传世杰作。(2)“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指的是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苏轼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他以“三赤”不朽之作回应了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9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苏轼的被

    20、贬遭际和黄州特殊的山水风景为他营造了创作时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在黄州创作了一词二赋,表现了超绝的文才,成就了他文学史上的名声。苏轼在黄州的参悟使他的思想走向成熟,取得了另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理解“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句话的含义。由原文“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可知,苏轼的被贬遭际和黄州特殊的山水风景为他营造了创作时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由原文“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和“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

    21、成杰作,一叹成绝唱”可知,苏轼在黄州创作了一词二赋,表现了超绝的文才,成就了他文学史上的名声。由原文“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可知,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使他思想走向成熟,取得了另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22、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

    23、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

    24、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于朝”作“献”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D。“逆顺之

    25、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几处结构相同,且为并列结构,应各自断开,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掌书记,官名,是节度使掌书记的简称。文中指辛弃疾担任忠义军的最高长官。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方不定。亦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豪放词。D.三鼓,即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五更,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文中指辛弃疾担任忠义军的最高长官”说法错误。节度使乃是军政、民政长官。宋时

    26、,掌书记是军政、民政方面的僚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櫂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

    27、,“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二段“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可知,只抓住了一个叛徒。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答案】(1)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2)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谋”,谋划;“缘”,因为;“期”,想到;“何以复命”,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复命”。(2

    28、)“乐”,喜欢;“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14.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3分)【答案】(1)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 (2)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3)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和威慑力。【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的建议,从文中第三段“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可知,辛弃疾提出朝廷应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从第三段“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可总结出朝廷应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从第三段“

    29、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可总结出应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和威慑力。【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直言劝说耿京作南归宋朝的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30、”于是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当时他二十三岁。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不迎合君王,所持的观点强劲而直接。(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国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

    31、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夷獠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哪里只是因为民风剽悍,还有武备空虚的因素导致。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折说:“普通百姓,深受州郡课重税来搜刮(民财)的伤害,县里定额征购物资的伤害,官吏巧取豪夺的伤害,豪强的兼并土地的伤害,盗贼的劫掠的伤害,不反抗起来成为强盗,又能如何呢?士卒则以优闲自得,坐卧在大营里为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也不查问。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士卒不堪一击。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讲求平盗之术。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此外还应当再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专由帅臣节制调动,

    32、这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下诏嘉奖他还委派他筹划。当时,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飞虎军建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冠。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田九判官杜 甫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

    33、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樵。【注】崆峒使节,指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讨安禄山时,任命田九为御史中丞、行军司马。款,叩。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叩塞门来服从,明皇诏翰应接。嫖姚,原指霍去病,此借指哥舒翰。阮瑀,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曾烧山请他效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起势高远,“青霄”二字语义双关,既指崆峒山之高峻,也指哥舒翰之战功非凡。B颔联表面以宛马食苜蓿而肥喻霍去病,暗指哥舒翰可与霍去病不相上下,为后文张本。C颈联与题目照应,“陈留阮瑀”这一典故,说明判官田九是一个

    34、能识才、能荐才的人。D尾联承接颈联,在指出判官田九举荐之功之外,也非常明显地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答案】D【解析】“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错,尾联明确地称赞田梁丘善于发现、推荐人才,杜甫希望田梁丘也推荐自己。所以,尾联中诗人不是希望田九退隐,而是希望田九也能推荐自己。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通过称赞哥舒翰,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通过描述哥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表达对友人善于发现、推荐人才的赞许;通过写赠诗,表达自己对得到推荐任用的期盼和建功的渴望。【解析】首联,赞美哥舒翰之战功非凡,颔联暗指哥舒翰可与霍去病不相上下。诗的前四句暂不提田本人,而是通过称赞哥舒翰,表达对英

    35、雄人物的仰慕。颈联的意思是谁的水平能与高适争高低,田梁丘早早推荐了他。借用“陈留阮瑀”典故,称赞判官田九是一个能识才、能荐才的人。尾联写哥舒翰部下靠您田梁丘的举荐而人才济济,我怎么能只想着退隐呢?诗人通过描述哥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表达对友人善于发现、推荐人才的赞许,由此表达自己对得到推荐任用的期盼和建功的渴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句子是:“_,_。”(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像琵琶行中“_,_”一样的感喟

    36、。(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两个场景来刻画周瑜的形象:先写“_”,以美女烘托英雄;再写“_”,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的谈笑自若。【答案】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宿、渌、漾、沦、逢、初、樯、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的。如果中国古典诗词像悬挂在天宇中的星辰,唐诗宋词就是群星中_的双子星座,面对它,人们永远骄傲,永远新鲜,永远心旌摇动。如果说“一

    37、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伎、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_,留下了许多_、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于是我们能理解闻一多先生何以会在唐诗面前如孩童般欢呼雀跃,何以把唐代称作“诗唐”了!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新生的一朵奇花!“词之花”在宋代的诗歌苑囿中开放得最为灿烂繁华!她异军突起,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_。她后来居上,掀起“惊涛拍岸”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宋词以其真动人心魂,以其美悦人视听。它擅借景物显隐幽之情,诉身世之感,表飘零之思,吐相思之苦,抒沦落

    38、之悲。()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的。B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表达在传统文化上面的。C中国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诗的精神方式的。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诗来表达的。【答案】D【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是陈述的主体,它要通过诗来表达的。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璀璨夺目 蔚然成风 家喻户晓 独树一帜B璀璨夺目 靡然成风 路人皆知 独树一帜C琳琅满目 蔚然成风 路人皆知 独辟蹊径D琳琅满目 靡然成风 家喻户晓 独辟蹊径【答案】A【解析】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39、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靡然成风:表示群起仿效而成风气。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某些人野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唐诗是香艳绮丽的花,宋词是高大挺拔的树;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宋词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B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

    40、;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C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D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答案】C【解析】唐诗分别是豪壮的树、河、晴空和高山,宋词分别是柔美的花、溪、薄雾和深谷。(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1.根据下面一段材料,请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四点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6个字。)(5分)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

    41、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脑里,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1) (2) (3) (4) 【答案】(1)提高专注力;(2)提升记忆力;(

    42、3)增强阅读兴趣;(4)提升理解力。【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结合材料内容“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分析概括即可。2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

    43、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答案】情随境生;移情入境;无我物境。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有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起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起诗词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班级将举办读书会,请以“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为主题,结合你之前所学过的诗歌,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根据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写一篇发言稿,应注意三个方面:其

    44、一,具体的情境,即班级读书会;其二,特定的身份,即学生身份;其三,写作的文体,即发言稿。主题为“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应抓住其关键词“距离”,根据材料所给的白岩松的话,可以把“距离”阐释为两层涵义:其一是我们本身与古诗词的距离;其二是古诗词拉近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既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的影响,更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与他人的影响。考生在写作时,应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和思辨性的见解。构思角度1情感纽带,共同记忆。从古诗词的记忆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从小就接受古诗词的熏陶,三岁小儿就能随口朗诵,它不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你我童年的共同记忆。2文化传承

    45、,精神符号。从古诗词的内涵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3重温经典,诗意人生。从古诗词的流传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拉近了古诗词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才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只有重温经典,能让你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舒缓心情,追寻诗意人生。【学生范文】诗不远人,加沐微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正如泰戈尔曾言:“诗的词句含着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的音乐。”诗不远人,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万千,但总有一两句诗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很荣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的感想与心得。诗歌是彼岸客,远自千古而来,赐予你

    46、我最初的启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诗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从牙牙学语时,你我便体会到诗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魅力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自然风景油然而生。童稚的话语,吟咏着这千年而来的文字。诗歌,不是“仙女”“圣女”,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凡女,它用精练的词句,给予我们最初的文化享受,留下共同的记忆。诗歌是一种精神纽带,体现着社会风情。白岩松曾说:“有时候有那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及诗歌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诗歌抒发的人文情愫,让你我共同体味那些平仄间的情感,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沉醉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处世淡然,体会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诗歌,从表层看,它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深层看,它更是一种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人文情怀。倘若没有那些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1)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