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

    • 资源ID:251224       资源大小:6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

    1、绪论知识点名称内容文化遗产1.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存价值的品物。这些品物被发现和经过鉴定后,要经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加以认定和著录,并分级加以保护。广义文化2.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文化思潮3.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文化

    2、事象4.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政策5.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中国传统文化6.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民族文化7.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知识点名称内容整体性特征8.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9.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

    3、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交通通道依然四通八达。古代的“九州”10.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与失误11.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12.教训:(1)土地的过度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齐民要术13.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它是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书籍,作者曾在这本书中明确地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塞北江南14.西北地区的宁夏,在南方经济中心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就有引黄灌区,

    4、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知识点名称内容阴阳家15.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始终”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名家16.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辨色彩。五帝17.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尚忠的夏文化18.夏王朝(历时近五百年)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这是夏人的大本营;考古发掘出“

    5、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代开始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战争征服。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19.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2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祇和祖先神三大分野。九流十家21.是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法家22.先秦的法家分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强调建立普遍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公平

    6、的法度治理国家,目的是富国强兵。中央集权制23.皇帝之下“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内朝官逐渐取代外朝官,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征辟24.后世王朝用人权在中央,两汉则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辟的内容。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的征辟。考试25.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等。墨家学派26.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是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开发江南27.一般所谓江南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

    7、。重农主义28.这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王安石变法29.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总的说来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新党旧党分歧30.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话本31.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白话小说之祖。四大发明32.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毕异发明)。耒耜经33.唐代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述了各种农具,包括曲辕犁。天下瓷都34.在宋代,景德镇已经成为“天下瓷都”。府兵制35.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依然沿用。此制最重要的

    8、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儒户36.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永嘉之乱37.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资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道家38.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家讲究超然外物,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老子在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等。西周分封制39.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

    9、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元朝时期的文人40.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写作,推向一个高峰。敬顺昊天41.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它关系着农耕大事,这正是黄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宗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知识点名称内容以农耕生产为主

    10、的自然经济的发展42.(1)农耕知识系统。(2)农耕灌溉系统。(3)农具应用系统。(4)农书流通系统。农政文化43.农政文化是中国传统生产文化的突出特征。农政文化是国家政府的农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综合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农耕知识系统、农耕灌溉系统、农书流通系统和农具应用系统。家族44.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农耕灌溉系统45.北方农业文化是麦黍型农耕文化,其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农书流通系统46.主要农书:汉崔实四民月令、北朝

    11、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传统手工业活动47.我国的手工业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具雏形。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到了汉代,青铜器生产的生机和气势都不复存在了。商代已经流行灰陶和白陶。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家族共同体48.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传统商业活动49.(1)农商兼营。(2)行商经营,晋商还出现“船帮”“驼帮”“车帮”和“马帮”四大商帮。(3)坐商经营。以文促商方式50.(1)市声。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叫声。(2)商幌。(3)牌匾、字号。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51

    12、.(1)信仰标志。(2)阶层标志。(3)仪礼标志。(4)政治标志。(5)职业标志。(6)审美标志。群体饮食活动52.(1)仪式饮食。(2)阶层饮食。(3)节日饮食。(4)社交饮食。(5)待客饮食,即请客吃饭。(6)馈赠饮食。居住用房形式53.半穴式、井下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家庭54.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血缘关系55.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姻缘关系56.是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的结合。家风57.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人生礼仪58.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个家族

    13、成员的幼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人生阶段,要分别举行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七巧板59.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利用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阴阳合历60.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回归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历法61.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计时方式的方法。针灸学说62.是针刺和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

    14、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三纲63.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社日64.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以春社为重。洗三65.是家庭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洗三仪式,由一位儿女双全的有威望的老年妇女主持,她一边唱祝福吉祥的喜歌,一边给婴儿清洗,洗去婴儿的胎气,意味着婴儿进入了人间。五礼66.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的“五礼”。第四章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知识点名称内容亲亲67.是宗法制度的基础,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亲亲成为首要的政治原则。制度文化68.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

    15、织的规范体系。郡县制69.郡县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的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朝吸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影响70.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法经71.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悝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

    16、系的封建法典。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72.(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祭祀典礼73.是皇家贵族与天神人鬼进行沟通联系的特定仪式,在古代称为吉礼。冠礼74.是古代的成人礼,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汉代加冠的地点在宗庙。宗法制75.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度君主专制制76.是指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科举制77.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察举78.两汉时期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17、”。十恶79.十恶:是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二是维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改革80.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只设进士一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等考试内容,改试经义、论、策。进士一科的设立与对经义考试的重视,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是科举制度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标志。用礼的调和作81.一是对尊者、贵者、长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度的压制导致矛盾的激化。二是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

    18、宗旨是要他们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长,安于本分。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知识点名称内容“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2.第一,促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第二,促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促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如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等。上帝崇拜

    19、83.西周以后,更多的是称上帝为皇天、上天、旻天、昊天、苍天。鬼魂崇拜84.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哟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前兆迷信85.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代占卜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86.(在儒家思想中“圣贤”的内涵)(1)儒家的理想人格影响最大,基本上包括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2)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包括两个层次:圣指圣王,主要指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通常用“君子”一

    20、词表示。其中仁是君子的根本标志。(3)还有有礼,有志有勇,有信有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以恶。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团结他人。安贫乐道。高尚气节。(4)儒家还强调君子本来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不可企及的,这就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影响87.(1)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四谤”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2)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之后,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21、。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3)天台宗倡导方便法门,宣传为超度众生可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天台宗人吸取道教的丹田、炼气说,实行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宣传圆融无碍思想。禅宗更是集中讲心性的宗派,禅宗以性净自悟为宗旨,自悟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综合。唐以来佛教大力宣传孝道,编了讲孝的父母恩重经。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88.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1)“明德”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22、把“明德”发扬光大,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2)“亲民”要求人们将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3)“止于至善”即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楚辞89.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汉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四书五经90.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儒家重要典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91.(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中和之美92.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要

    23、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仪。五常93.即中国封建伦理的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诗经94.是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意忘言95.这一观念反映在绘画创作上,表现为当时对绘画中的形神关系的讨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周易是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文以载道96.这一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这里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

    24、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而不仅仅是文辞漂亮。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点名称内容汉语的特点97.(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

    25、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汉字的特点98.(1)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2)就汉字构造形体的依据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3)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4)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99.(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面对当大夫专权,政出家门,礼崩乐坏的局面,他把“正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来重建旧礼制。荀子提出的“

    26、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社会的语言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3)“正名”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4)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5)在语言和客观实际的关系中,传统语言观特别重视语言的社会功用价值,即语言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语言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作用。修辞观100.在言语形式方面,追求言辞质朴主张的有孔子

    27、、老子、扬雄、王充等。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华美的有曹丕、陆机、葛洪、萧统等。对文采的追求,对语言表现力的极大丰富和对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汉赋和魏晋骈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极大丰富,对修辞的不断追求和创新,对汉语表现力的不断挖掘是重要的因素。仓颉造字说101.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河图洛书说102.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汉字观念103.对于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和对汉字的多维思考。民族104.通常指人们

    28、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语系105.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语系再被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对偶106.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堆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语言与民族的关系107.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着强烈的制约

    29、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知识点名称内容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108.(1)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中外佛教史上“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

    30、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4)宋明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新儒学派又将印度佛教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5)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日本出版的拥有23900多卷的佛学巨典大正藏,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学者的译著或论著。(6)印度佛教百喻经对中国寓言创作的影响,佛教“唱导”、“转读”、“梵呗”等宣唱开导的讲经方式对中国的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通俗说唱文学的影响,以及佛教对中国音韵学、律体诗变革的影响等,都是十分明显的文化现象。中外文化的第二

    31、次大交汇109.(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稣会士的东来,也即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第三期是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第五期在民国初元。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第七期民国宪法实行时代。(2)特点:交汇的对象起了变化,是整体水平超

    32、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交汇兴趣起了变化,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中体西用论”110.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11.(1)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有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色,首屈一指。马可波罗与利马窦在他们的马可波罗行纪与中国札记中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了深入的介绍、表现出他们对中国

    33、文化的倾慕之情。此外,像葡萄牙传教士科鲁兹著的中国游记、胡安贡萨雪斯德万多萨著的伟大的中国,也都对中国科举选士的方法推崇备至。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色,首屈一指。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明清的科举制等,代代有创造有调整有发展。(3)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官专制政府“乃建立于自然的最神圣的法制之上”。(4)文官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与执行任务的可操作性。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12.(1)儒家思想是中

    34、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法国伏尔泰和魁奈、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英国坦布尔等人被誉为“欧洲孔子”。英国启蒙思想家常常引用“中国人的议论”来批驳圣经。休谟曾说:“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学徒”。因而中国哲学可以作为英国自然神论者的思想资源。(2)朝鲜历史上的新罗时期,定儒家经典为“国学”,把忠孝信义等思想发展为具有朝鲜文化特色的“新罗精神”。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引进中国文化,7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越南在教育上同样奉行开科取士,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权。(3)三国演义、西游记

    35、、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的影响着世界文坛。(4)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属“儒学文化圈”的范围,台湾、香港更是中国领土。禅宗113.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其主要思想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复兴论114.(1)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中国文化界开始出现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梁漱溟

    36、、熊十力是当时的代表。(2)三四十年代的新儒学出现各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一文中,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首次阐述了“新儒学”这一概念。冯友兰在抗战期间写下了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新理学新事论等“贞元六书”,自言是“接着”宋明理学讲“新统”。1949年以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由大陆转移到港台和海外。(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儒学是鼎盛时期,代表人物为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80年代以后,海外与港台出现了以刘述先、金跃基、余英时、杜维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儒学人物。主流思想的发展115.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方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现代趋势116.纵观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响的重大和深远而言,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注意事项

    本文(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为本站会员(雁**)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