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4届上海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资源ID:252571       资源大小:34.0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4届上海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1、2024届上海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6分)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 (诗经秦风无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大学之道)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他自己解释了“恕”的意思,就是“ , ”。 (论语十二章) 春江花月夜一诗中,作者描写初月的朦胧的诗句是 , 。2按要求选择。(4分)下列作品所写内容的年代先后排序 及 抒发的情感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抒发了自豪之情长征胜利万岁抒发了革命的豪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抒发了对焦裕禄英勇牺牲的敬佩之情。B、大战中的插曲赞美了人民军队的仁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抒发了对国家未来建设的热情别了,

    2、“不列颠尼亚”流露出香港回归的喜悦和国家强大的自豪。C、长征胜利万岁诉说了长征中的苦难大战中的插曲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赞美了焦裕禄亲民爱民、科学求真的精神。D、大战中的插曲控诉了日阀侵略给中日人民带来的罪恶别了,“不列颠尼亚”讽刺了英国撤离香港的狼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赞美了焦裕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同学无视垃圾分类的要求,总是乱扔垃圾,班主任引用儒家的名言来教育他,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付费

    3、会影响知识传播吗一个法律的角度知识付费之所以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供用户支付费用以换取相关知识的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程序。这与之前国内互联网中的信息基本免费获取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将谓之俗气的金钱与谓之高雅的知识直接挂钩多么令人不快,我们必须承认,用知识换取金钱是最正常的,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知识的拥有者不能被强迫无偿向他人提供知识。相反,他们自己学习、获取并创造知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其为提供知识而收取一定费用具有正当性。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例如人的身体、毒品等不能交易),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只要某种知识由于掌握者为数不多或对专业性、精

    4、准度要求较高而具有稀缺性,自然就会具有经济价值,进而产生相应的交易市场。对特定知识有需求的一方愿意支付一定对价,拥有知识的另一方则愿意提供知识以换取报酬。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受法律保护。实际上,“知识付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之前没有使用这一词汇加以描述而已。拜孔子为师,要献上10条干肉,这与现在的大学生每年交纳的学费属同一性质,其实就是为获取知识而支付的费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付费”甚至可以说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知识是需要通过某种表达形式加以呈现的。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能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创作者可以作为著作权人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5、,这就意味着他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法要求他人在以复制、发行和网络传播等特定方式利用构成作品的知识形态时,原则上应经过作者许可并付费。著作权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保护作品与获取知识之间的关系,其规则设计基本实现了各种利益之间的平稳。首先,著作权法并不保护思想与事实,只保护对思想与事实具有独创性的表达,由此确保思想与事实留在公有领域之中。这也意味着“知识”本身由于属于思想或事实,不可能通过著作权法由任何人加以垄断。沈姐的语文课堂。只有对知识以独创性的方式所进行的表达,才可能构成受保护的作品。同时,如果对某种思想或事实的表达方式有限,为了防止通过垄断有限的

    6、表达进而垄断思想或事实,著作权法会将该有限的表达视为思想或事实而不予保护。其次,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针对的是对作品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并不限制阅读、观看等对作品的欣赏行为。翻印人物传记并销售的行为属于侵犯作者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行为。著作权法中并无所谓“购买权”和“阅读权”,这体现了著作权法对获取知识的宽容。第三,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一系列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的“合理使用”,以及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但需要向其支付报酬的“法定许可”,其中许多都与对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有关。最后,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设定了期限,自然人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超过保护期之后,作品进

    7、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对作品实施复制、发行和网络传播等行为,均无需再经过作者的继承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许可,当然也无需再支付报酬。由此可见,著作权法一方面为了激励创作而保护作品,为作者规定了一系列专有权利,以使作者能够从他人对作品的特定利用中获得报酬,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机制为利用作品提供便利,尽量减少对知识传播与获取的影响,由此实现了利益平衡。随着网络的普及程度和信息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的数字化传播正在兴起。如果知识普遍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且都采用了加密手段,则对知识的获取基本都会以付费为前提。这虽然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但它对低收入者的影响不可小视。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这一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强迫知识拥有

    8、者免费提供知识,而是应由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公民能够获得知识。这正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下,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支付公立学校老师的工资,也就是由国家承担传播知识的成本。换言之,无论技术和传播模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真正使知识完全免费,改变的只是承担费用的主体和方式而已。保障公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未来“知识付费”时代国家无可回避的重大责任。3.联系第段,本段中的“某种意义”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4.下列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3分)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B当知识付费影响到知识传播则必须取消。C从网络中获得知识要付费,这一做法是违法的。D数字化

    9、时代中,知识的获取基本都须付费。5.能根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自行将时间简史转换为电子版并上传至网络中供大家下载阅读是合法的。B贪图便宜购买盗版书籍并阅读的人,除素质不高外,还侵犯了著作权。C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摄影作品,可以不向著作人支付报酬。D自行将狂人日记以word文档的形式粘贴到网上,未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6.概括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7.评析第段划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芦 苇 丁爱华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

    10、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

    11、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

    12、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

    13、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8、文章开篇写“竹子”,其作用是?(3分)9、第段划线句在描写苇叶时,引用了诗经蒹葭中的句子,下列对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水一方”表达了对蒹

    14、葭苇叶的寻觅。B、“所谓伊人”,苇叶就是那“伊人”,写出了芦苇纤弱美丽的身姿。C、用诗的意境美烘托家乡苇荡的景色优美,让人回味、向往。D、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把读者引入诗意境界。1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文章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B、第段引“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先抑写芦苇不会思考,后又笔锋一转歪心邪术不能使人正直,从而赞美芦苇的正直。C、第段描写家乡的芦苇美景,融入“我”对“芦苇放羊”的感受,写出了 自然、和谐、充满生机的幸福生活。D、文章的结尾富有深意,“不

    15、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E、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伟大人物的品格,如父亲一样的“乡村哲学家”,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11、本文标题是“芦苇”,其实不仅仅是写芦苇,还写到这里的人及生活。就此分析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4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16、。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摛:音ch,铺开。漙漙:音tun,形容露水多。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都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深受张华推重。1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体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B. 词一般都分段(也称片或阕),这首词有上下两段,故称为双调。C. 词来自民间文学,后成为诗的别体谓“诗余”,但该词仍可吟唱。D. 词的全篇字数、句数、平仄都是固定的,从篇幅看该词应为中调。13以下各项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7、)A“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描绘了出发时清晨冷清萧瑟的环境。B“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抒发了作者因人生遭遇坎坷而感到的无可奈何之感。C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景色中同时融入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D“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明作者想悠然度日,不被俗务困扰的超然态度。14论语述而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苏轼在此词中化用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试对比此两句并结合原词,分析苏轼如此化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5-21题。(17分)五石之瓠 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

    18、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 ) (2)越有难(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19、聚族而谋之曰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不求闻达于诸侯C剖之以为瓢 /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 入则无法家拂士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吴王使之将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其坚不能自举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A/ B/ C/ D/18.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分)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3分)9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

    20、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奇思出妙用。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有用”、“无用”之分,“物之用”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境界。20课文中庄子批评惠施不懂得看似无用之物的用处。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无用之用”观的现实意义。(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留侯张子房于汉已定,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上欲废太子,立戚氏夫

    21、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计,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卧?”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今天下安定,以爱幼欲易太子,骨肉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以安车迎之,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上见之,即必异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亦一助也。”于是

    22、吕后令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四人。四人至,舍吕泽所。至十二年,上从破黥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太傅叔孙通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皆年八十有余,鬓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而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对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闻太子为人子孝,仁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起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而主矣!”戚夫人

    23、泣下,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蜚,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能施?”歌数阕,戚夫人唏嘘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召四人之谋也。【注释】导引:道家调运气息,吐纳修养的一种养生之法。上:皇上,这里是刘邦。2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上佯许之( ) 竟不易太子者 ( )2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顾上有所不能致者( )A、回头看 B、考虑 C、顾忌 D、只是因使辩士固请( ) A、本来 B、固执 C、坚决 D、务必23.用“/”为第段画直线部分断句。(3分)我 欲 易 之 彼 四 人 辅 之

    24、 羽 翼 已 成 难 动 矣。24.下列对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A、叔孙通死谏,差点儿就打动了皇上,这样写是为了体现叔孙通的忠诚。B、叔孙通的死谏和上文留侯的劝谏都不听,说明劝谏对此时的皇上是没用的。C、叔孙通没能劝止皇上换太子和后文因留侯之计使皇上没有换太子形成对比。D、叔孙通没能劝止皇上换太子,以此反衬留侯张良的计策高明,可突出主旨。25.刘邦没有换成太子的原因给你带来怎样的认识?请简洁分析。(3分)三、作文(70分)26.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以经验行事,然而经验误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

    25、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0分)1、与子同仇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2、 B (2分) D (2分)二、阅读(一)(16分)3. 知识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具备独创性。(2分)4.C (3分) 5.D(3分)6.(4分) 作者首先提出“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观点(1分);接着指出知识拥有者学习、获取并创造知识是有成本的,收取费是具有正当性的,只要不违法(1分);然后强调为知识付费产生的交易和基于平等协商基础而自愿达成的协议是受法律保护的(1分);最后以拜孔子为师须献上干肉为例,表明“知识付费”是早已存在的

    26、事实。(1分) 7.(4分) 划线句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或举国家以财政拨款方式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教师支付工资的例子)(1分),具体论证了国家应承担相应责任以确保公民获得知识的观点(1分);但为公立学校老师支付工资与前文所论及的知识付费本质上并非完全一致(1分),所以这个例子的论证效果并不充分。(1分)。(二)(16分)8、与“芦苇”对比 突出芦苇顽强的生命力总领下文,洋溢着对芦苇赞美之情和浓郁乡情(写到赞美之情就够)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写到1点就给1分,共3分)9、A (3分)10、A、 E (6分)11、以物写人(以物喻人、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均可)(1分)文章写芦苇扎根大地、顽强、蓬

    27、勃、直直向上生长;那样柔美,成为家乡幸福生活美景。(写到大致意思,给1分)实则用以表现故乡的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赞扬故乡的人们顽强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农人心地的正直朴素;歌颂对万物接纳包容的品格。(4点,答到任意2点,给2分)(本题共4分)(三)(8分)12.D 长调 (2分) 13.C (2分)14.“用行舍藏”,表明文人是被动的:是对自己入世时的鼓励、出世时的安慰。(1分)苏东坡吟“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言任用我还是舍弃我取决于当时的执政者,而入仕当官还是隐退山林却取决于我自己的心意,(2分)东坡是主动者,体现词人不为时势左右,豁达洒脱的情怀。(2分)(能比较、写出意思、得出情感;根据学

    28、生回答酌情给分,共4分)(四)(17分)15.(2分)(1)鬻: 卖(2)难:指越人发兵侵吴 (写“发难”也给分)16.(2分)B17.(2分)C18、(5分)(1)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 (关键词:贻、树)(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凭借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于同它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关键词:龟、或 、以、封、洴澼 、 絖)19.(2分C20.(3分举例 ;可用于什么- (1分)(言之有理即可)现实意义认识(2分)如:“看似无用”是我们站在功利的立场上看的;“物之用”,还可以超越功利,如在精神、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用处;“物之用”,在智慧、见识、境界高阔之下,可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提供三点,写到任意一点给1分,酌情给分)(五)(13分)21、假装 最终 (2分)22、 D C (2分)23、我 欲 易 之 / 彼 四 人 辅 之 / 羽 翼 已 成 / 难 动 矣。 (3分)24、A (3分)25、(3分)(示例)刘邦没能换成太子的原因,关键在于张良的计策谋划请来刘邦都请不动的“四人”,让刘邦认识到太子已有深厚的实力,即使换了也没用。虽然有张良、叔孙通的苦谏,但没有取到任何作用。以此说明高明的谋划、计策对定国安邦的作用之大。(写出其它认识,如:要成功一件事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等,酌情给分,但不给满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24届上海市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