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新教科版五下科学精编教案全册 表格式 新课标版目录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4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7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0第4课蚯蚓的选择.13第5课凤仙花开花了.16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9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23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1课船的历史.26第2课用浮的材料造船.29第3课用沉的材料造船.32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35第5课给船装上动力.38第6课设计我们的小船.41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44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47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50第3课珍惜水资源.53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57第5课合理利用能源
2、.61第6课让资源再生.64第7课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66第四单元热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70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73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77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80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83第6课哪个传热快.86第7课做个保温杯.89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1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已经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研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疑惑。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能进行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并具有理性思维,能从
3、科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够认识到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科学思维*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态度责任*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学生准备:土壤、2支滴管、一些水、实验记录单、多粒绿豆种子、培养皿(
4、玻璃皿)、纸巾、标签纸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凤仙花、花生、向日葵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预设:种子)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提问:植物的种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芽吗?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提示:阳光、空气、营养、土壤、水分、温度等)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摘要板书。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举例的同时说出理由。4.用课件展示一颗绿豆种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呢?5.学生思考发言。6.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5、,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了。(板书课题:种子发芽实验)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也会有所不同。从种子发芽具体到绿豆种子发芽更有针对性。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二、探索活动: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对比实验。1.以改变“土壤”条件为范例,讨论: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你们计划怎样做实验?(小组讨论实验计划)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实验结果,并说说理由。3.提问:怎么做才能让这个实验更加公平?4.追问:除了土壤以外,其他条件怎么设置?5.讲解:实验中只改变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这样的实
6、验方法叫作对比实验。6.引导学生列出相同的实验条件、不同的实验条件并根据讨论结果确定研究方案。7.提问:实验中要各放多少粒绿豆种子才合适?8.讲解:绿豆种子数量多一点可以让实验更准确。在科学实验中,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9.用课件展示教材第23页的实验计划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10.提醒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学生第一次设计对比实验,教师需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并在对比实验设计中兼顾公平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研讨1.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阳光以及适宜
7、的温度?我们可以怎样制订实验计划?3.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猜测?本环节让学生再次经历设计对比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在计划设计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四、拓展布置学生课后根据实验计划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的生长情况,鼓励学生拍摄绿豆种子变化的照片或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尝试撰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对比实验猜测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土壤、水分、温度。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难免存在疏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再以全班研讨的形式将对比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从而
8、达成共识,完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改进计划,而不是生搬硬套,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课时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上一课时,学生经历了对比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状况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已有初步的知识经验。但每个学生在课前只研究过一种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因此,本课将基于他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享、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结论及日常所见,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探究实践*能够收集、整理、分析
9、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态度责任*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的种子发芽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2.追问: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有些种子没有发芽呢?3.
10、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课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通过观察比较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思考绿豆种子未发芽的原因,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二、探索活动一:收集数据,整理我们的发现。1.小组活动:回顾上节课课后的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我们的发现,完成“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温度、光等)”的实验记录表一。2.提出疑问:做相同实验的小组实验数据是否相同呢?3.用课件展示实验数据记录表二,讲授如何统计数据。4.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数据,填入记录表二中。5.交流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看看和实验前的预测是否一致。6.用课件展示不同实验小组的记录表二,做不同实验的小组进行分
11、享交流。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7.思考、交流: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结果的?活动二:阅读资料,进一步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提问: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用课件展示科学阅读资料,讲解植物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3.展示有异议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推测可能的原因。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1.运用表格的形式,使数据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便于数据的分析处理,有利于后面研讨活动的开展。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与科学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的科学性。三、研讨
12、1.实验结论与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我们小组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如果再做一次实验,有什么需要改进和注意的?2.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回顾总结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对实验误差和错误操作有明确的认知,学会初步判断数据的有效性。四、拓展1.提出疑问:已经发芽的绿豆芽该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种植在花盆里,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教师讲解“移植步骤”: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1)准备好和移植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带有排水
13、孔的花盆2个,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把勺子、一些水。(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处,用勺子把绿豆芽从培养皿(玻璃皿)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3)在花盆中部轻轻地疏松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小心地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23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士。(4)给花盆浇透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4.课后思考: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苗的生长?鼓励学生课后移植绿豆苗,为下一课绿豆苗的生长的学习作铺垫。板书设计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土壤、阳光不是绿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的条件”,并在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延
14、伸和拓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和做相同实验、不同实验的小组进行分析交流,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为了便于分析要将不同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这个环节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收集、填写数据,节省时间,为后面研讨部分留出更多时间。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3课时 绿豆苗的生长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本课时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种在土壤中的绿豆苗生长得都一样好。因此,将产生继续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想法。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个问
15、题,大部分学生所举的例子并不丰富。而且他们对于光合作用内涵的理解是很模糊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思维*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探究实践*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态度责任*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提前三四天准备的绿豆苗。学生
16、准备: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分别是什么?(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提出问题:绿豆苗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3.思考: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4.引导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5.聚焦课题:绿豆苗的生长。复习导入,从“绿豆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探讨过渡到“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引发学生对“阳光对绿豆苗、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作用”的思考,聚焦本课主题。二、探索活动一:设计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思考:我们该
17、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出示计划单,小组讨论。2.学生交流,完善实验计划。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4.小组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提示:教师需提醒学生分别贴标签并写好组号,注明“有光照组”和“无光照组”,并将绿豆苗按实验计划放置好。活动二:观察记录绿豆苗的变化。1.提出疑问:我们怎么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2.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以后,两个实验装置里的绿豆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或照片,完成记录表)3.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活动三:阅读资料,了解光合作用。
18、1.我们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看看科学家的发现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呢?2.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图文资料,学生阅读。3.提问: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以茁壮成长,那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又有怎样的影响呢?1.在学生设计绿豆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订实验计划。提出实验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加以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观察,并运用多种方式记录两组幼苗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并解释现象。3.通过图文介绍空气的成分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三、研讨1.讨论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1)除了阳光,绿
19、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2)为了使绿豆苗生长得更好,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制订计划并通过实验来验证?(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只改变一个条件进行研究)2.探究植物与环境的联系。(1)用课件展示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图片,学生思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2)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应环境。在学生认识阳光、水分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拓展到在不同环境中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有不同需求,丰富学生关于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联系的认识。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课本第7页拓展部分。引导学生猜测:一个星期后,两盆
20、植物会长成什么样?2.鼓励学生课后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设计绿豆苗的生长光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光合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能较为完整地设计对比实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不能很好地控制“阳光充足,黑暗”这个变量。在交流实验结果时,有个别同学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比如:一位学生的两盆绿豆芽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客厅里,结果发现这两盆绿豆苗长得差不多。因此会与理论产生偏差。此时,在教学中我们要顺势引导学生分析,阳光不充足是否就是黑暗环境?阳台上和客厅放置的两盆绿豆苗实际上都能被阳光照射到,只不过是阳光强弱的问题。因此,在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提醒严格控制好变量,不
21、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制造完全黑暗的环境。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 蚯蚓的选择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观察蚯蚓的经验,知道能在花园、菜地等地方找到蚯蚓。很多学生知道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但对于蚯蚓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研究的学生却不多。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探究实践*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究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态度责任*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
22、合理分析。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难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1个长方形扁纸盒(盖子一端剪掉,内侧黑色)、1个底部一半铺干土一半铺湿土的长方形扁纸盒(带盖,内侧黑色)、1杯水、1个滴管、手电筒、计时器、蚯蚓10条、1双一次性手套。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动物也是这样吗?(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2.用课件展示谜语: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蚯蚓)3.提
23、问:平时在哪里见过蚯蚓?你觉得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4.我们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板书课题)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猜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将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二、探索活动一: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1.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并适时讲解。2.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不只用一条蚯蚓?实验为什么要做多次?(2)时间没到,能不能打开盒盖?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实验结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蚯蚓喜欢待在黑暗的环境里。活动二:探究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1.结合上一个探究活动思考,
24、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了解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2.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保持不变?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实验结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蚯蚓喜欢待在潮湿的环境里。活动三:整理从实验中获得的信息。1.通过实验探究,你发现蚯蚓的选择是什么样的?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并结合具体的数据论证。2.学生思考回答: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1.探究活动重点在于对比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改变实验条件,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公平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帮助学生从逆向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对比实验的认
25、识。3.交流研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三、研讨1.引导学生回顾,在实验中是否有别的发现?有些小组实验数据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用课件展示研讨部分5种动物的图片。(1)提问:蚯蚓会选择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些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2)讲解图中动物适应该环境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需求。(3)小结:和植物一样,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从蚯蚓过渡到其他动物,意在引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蚯蚓
26、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查阅资料,了解蚯蚓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板书设计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对比实验的设计仍然是一个难点,即便完整给出了实验过程,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仍有必要将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在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和严谨意识。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时,选用的盒子不能太短,否则明暗两端区别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出选择,会影响实验效果。2.做干燥、潮湿的实验时,事先不要使蚯蚓
27、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爬动。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5课时 当环境改变了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动植物生存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环境变化时,动植物是如何改变行为去适应环境的认识较少。因此,本节课教学将以青蛙和丹顶鹤的行为变化为例,通过分析研讨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动物行为发生改变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分析研讨为主,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认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
28、多动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的动物在环境改变时会有哪些行为。难点: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一年四季的图片:一年中有四个季节,不同的季节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回答)2.提出问题:随着季节的变化,当周围环境改变后,人有哪些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预设:增减衣服、纳凉取暖等)3.概括:当环
29、境改变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在不同季节会做不同的事情。提出疑问:那动物呢?是否也会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行为?(学生思考交流)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春天的田野里,我们能看到青蛙吗?它们在做什么?冬天它们到哪里去了?在不同季节青蛙有哪些不同行为?(春天在田野里很少能看见青蛙,在水里能看见小蝌蚪;夏天青蛙比较常见;冬天青蛙会冬眠)5.聚焦问题:当环境改变时,动物会有哪些行为?引导学生从关注自身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出发,分析原因,认识到人类在不同季节的这些行为变化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接下来研究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作铺垫。二、探索活动一:了解青蛙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
30、知道蚯蚓会选择适宜的环境生存。根据你对青蛙的了解,说一说青蛙的生存条件。2.用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推测青蛙的行为,然后将信息整理到表格中。3.分享交流。(1)不同的季节,气候怎样变化?对青蛙的食物有什么影响?(2)青蛙的生存环境是否有改变?(3)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会怎么做?4.小结:引起青蛙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变化的原因包括气温等非生物环境、青蛙食物和周边植物等生物环境、青蛙自身身体特征等(变温动物)。5.播放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青蛙适应环境变化的认识。活动二: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1.由于青蛙不断适应环境,才得以生存下来。思考:我们周围其他动物又有哪些适应
31、环境变化的行为呢?2.阅读丹顶鹤的相关资料,了解丹顶鹤在环境改变后会有哪些适应环境的行为。3.小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丹顶鹤会进行迁徙。1.以青蛙为例,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青蛙的相关材料,丰富学生对青蛙适应环境变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2.通过阅读资料初步了解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为接下来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作铺垫。三、研讨1.交流青蛙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举例说说其他动物在面对周围环境改变时,会有哪些相对应的行为。2.世界上是否存在不随环境改变而发生行为改变的动物?为什么?3.谈收获: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
32、通过分析当环境改变后动物行为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动物行为变化的本质,加深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深层联系的认识。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大雁迁徙的图文资料。并介绍:在此过程中一些瘦弱的或者生病的大雁会出现掉队的情况,往往最后等待它们的就是死亡。我们如何帮助它们呢?2.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以致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当环境改变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冬眠、迁徙、洄游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分析了青蛙和丹顶鹤的行为变化与其生存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当环境改变时,动物会努力适应
33、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如冬眠、迁徙、洄游、换毛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动植物入手,结合当地环境进行思考分析,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6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学生的认知中,这些环境主要为非生物环境,很少有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到生物生存还需要生物环境。本课将促使学生初步建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
34、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态度责任*能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讨论、分析,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难点:认识到在建构食物链时要从植物开始,明白箭头指向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表面贴有动物卡片的圆环。学生准备:生物套筒(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
35、苗、小草、小鸟图案)、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小鸟)。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绿豆苗植株周围环境图(绿豆苗的叶子上有虫咬的痕迹)。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绿豆苗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3.在自然环境中,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会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感受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探索活动一: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1.谈话: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绿豆苗周围有许多不同的生物,如蚜虫、蚯蚓、瓢虫、蜗牛、蜘蛛、小鸟、小草、落叶等。引导学生研讨绿豆苗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关系。思考
36、以下问题:(1)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有什么关系?试着举例说明。(2)这些动物中,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它们又会被谁吃掉?2.小结: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通过食物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活动二:借助套筒游戏,建构“食物链”。1.讲授“食物链”: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吃与被吃”的关系:2.讲解如何借用套筒游戏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3.学生小组活动。4.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用套筒表示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的?理由是什么?谁吃谁:蜘蛛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绿豆苗。蜘蛛一瓢虫蚜虫一
37、绿豆苗谁被谁吃:绿豆苗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蜘蛛吃。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5.提问:上面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符合食物关系的本质?6.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在这片绿豆苗丛中还生活着蚯蚓、青蛙、小鸟、小草等其他生物。它们之间又存在哪些食物关系呢?7.用箭头表示各种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画出食物链。8.请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画出的食物链,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如果有不一样的,等他汇报完毕后再进行补充。9.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各条食物链之间是否有相似的地方?10.小结食物链的特点: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
38、开始于植物,流向较凶猛的动物。活动三:建构“食物网”。1.小组活动:画“食物网”。出示要求:(1)从绿豆苗与周围生物的食物关系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链。(2)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单上用箭头表示绿豆苗与周围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有箭头连接,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用重复画箭头了。2.学生展示活动成果,集体修正。3.小结:仅仅这么几种生物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复杂的食物关系。像这样,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食物关系网叫作食物网。1.引导学生用“吃与被吃”讨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自然界动物为生存而吃其他生物的理解,避免学生对不同动物产生好恶心理。2.通过套筒游戏,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3.循序渐进,通过寻找更多食物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