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船的研究第3课时 用沉的材料造船课型制作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对独木舟和竹筏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而在生活中,学生见到较多的是钢铁造的轮船,因此对于沉的材料能造船也有一定的理解。学生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用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让船浮在水面上,但对其中的原因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学生再次体验“问题一设计一制作一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的典型学习过程并尝试结合学习体验来回顾总结,能够从技术层面初步感知增大船的浮力的原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沉的材料可以造船。*将橡皮泥、铝箔等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后,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
2、。科学思维*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探究实践*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量。*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测试分析一改进一再设计”的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通过操作、阅读资料等形式来改进船的稳定性。态度责任*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从船的发展历程学习中,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将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后,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容易漂浮在水面上。难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结构,从而增加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垫圈、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3、设计意图一、聚焦1.复习回顾:用课件展示独木舟、竹筏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造的。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点?2.谈话: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浮的,有的材料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材料能用来造船,沉的材料能用来造船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用课件展示轮船图片,提出疑问:轮船的船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预设:钢铁)4.板书课题:用沉的材料造船。通过回顾旧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聚焦船的材料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用沉的材料造船的兴趣。二、探索活动一:用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做船。1.拿出橡皮泥和铝箔,引导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教师演示一团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观察。3.交流、讨论
4、: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浮在水面上吗?4.教师拿出铝箔纸并介绍。引导学生猜测:铝箔纸放到水中是沉还是浮?5.提问:把铝箔纸做成船的形状,是否可以浮到水面上?怎样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6.提出研究任务及要求:用橡皮泥、铝箔各造一艘简单的船。7.指导学生按照活动手册的方法制作,先画设计图,再按图纸造船。8.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对设计图进行适当修改。9.交流,展示。提问:沉的材料为什么能浮起来?10.小结:把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后更容易浮起来。活动二:测试用橡皮泥和铝箔制作的船的载重量。1.提问: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让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的方法。我们做的船载重情况如何呢?2.用课件展示研究任务及
5、要求。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4.小组交流船的载重情况。5.小结: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1.通过橡皮泥和铝箔这两种材料,帮助学生建构“沉的材料可以造船”概念。2.本环节承接“用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做船”这个活动,组成“问题一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完善”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三、研讨1.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后就能漂浮在水面上?2.在放垫圈的过程中,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浮在水面上,我们又用了什么方法?从“怎么做”“怎么办”等实践操作的视角引导学生对“用沉的材料造船”进行概括和反思。四、拓展用课件展示渡船和双体帆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船的特点,说说这样的结构特征对船的稳定性有什么作用。体会形状对船只稳定性的影响。板书设计用沉的材料造船教学反思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橡皮泥在水中是下沉的,通过实验发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让它浮在水面上;铝箔纸,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通常认为它很轻可以浮在水面上,通过实验却发现铝箔是沉的,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冲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两种实验材料隐含着相互促进学习的结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改进一艘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船,再次引导学生经历技术与工程相关的学习过程,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