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科版三上科学精编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水单元概况.4第1课时 水到哪里去了.6第2课时 水沸腾了.9第3课时 水结冰了.12第4课时 冰融化了.15第5课时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8第6课 时加快溶解.21第7课时 混合与分离.24第8课时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27第一单元复习课.30第二单元 空气单元概况.32第1课时 感受空气.33第2课时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6第3课时 压缩空气.40第4课时 空气有质量吗.43第5课时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46第6课时 我们来做“热气球”.49第7课时 风的成因.52第8课时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55第二单元复习课.58第三单元 天气单元概况.60第1课
2、时 我们关心天气.61第2课时 认识气温计.64第3课时 测量气温.67第4课时 测量降水量.71第5课时 观测风.75第6课时 观察云.78第7课时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1第8课时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84第三单元复习课.87第一单元 水课标解读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与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1.2空气与水是重要物质说出冰、水、水蒸气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三者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
3、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2.1物质的三态变化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情况。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2.3物质变化的特征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描述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知道摄氏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常用温度标准单位。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教材分析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水及其
4、状态的变化,帮助他们建立物质不断变化的科学概念。学生将学习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探究水蒸发、沸腾、结冰和冰融化的现象,比较不同形态的水的特点。他们还将探究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和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混合物体分离,理解物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并不影响物质的构成。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物质的性质。2.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体验,发现某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后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本身并没有改变,初步认识物理变化的现象。主要学习活动1.观察2.测量3.
5、实验探究第一单元 水第1课时 水到哪里去了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很少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相关问题。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到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探究实践*描述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并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观察到蒸发现象的。*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态度责任*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
6、入研究的好奇心。*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并理解水会蒸发,总结水与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多角度、多方式解释观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透明的玻璃杯、塑料薄膜(保鲜膜)、一块抹布、一盆绿萝盆栽、一个密封塑料袋、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表演哟!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魔术即将开始。2.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擦几下,过一会儿,黑板就变干了。3.提问:你们觉得这个魔术神奇吗?为什么黑板一下子就变干了呢?黑板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7、来探索一下吧!以“魔术”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迅速聚焦到本课探究的问题上。二、探索活动一:思维碰撞,水去哪了?1.展示两幅图片:湿的手变干了、雨天过后有积水的水洼变干了。提问:你觉得手上的水和水洼里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它们是怎么不见的呢?2.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变成空气飞走了、被太阳晒干了等)3.提出蒸发的概念:蒸发是指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4.再次抛出刚才的问题,学生纠正前概念。(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活动二:火眼金睛,观察生活。1.教师:同学们有没有留意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出现了蒸发现象呢?细心的你一定会有许多新发现。2.学生思考回答。(晾晒的湿衣服慢慢变干,锅中的水会
8、被烧干等)3.教师:看来同学们的眼睛都非常厉害,居然能发现这么多的蒸发现象。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到蒸发过程呢?活动三:科学探究,验证解释。1.用课件给出课本中的实验步骤。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我几天前在教室里已经放好了这两个杯子。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杯子的水位高度变化以及塑料薄膜上出现的现象,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成果:没盖塑料薄膜的杯子的水位明显降低;盖有塑料薄膜的杯子水位无明显下降,但塑料薄膜内侧出现了许多小水珠。4.拿出准备好的一盆绿萝盆栽,将透明塑料袋套在绿萝的叶子上,扎紧袋口,放置在太阳底下12天。让学生课后注意观察塑料袋中的现象,并试着做出解释。活动四:归
9、纳整理,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将水和水蒸气的维恩图补充完整。1.引导学生关注到水除了我们每天喝的这种液态水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形态。接着提出蒸发的概念,便于后面教学的展开。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并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3.培养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解释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4.根据学生的描述过程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三、研讨1.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小结: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
10、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判断他们对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板书设计水到哪去了蒸发慢慢地水 水蒸汽气态看不见摸不着较轻液态看得见摸得着较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引出课题。接着以晾衣服,水洼变干等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蒸发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小魔术”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这说明,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单元 水第2课时 水沸腾了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2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水沸腾的现象,对此也有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
11、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但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知道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体积会变大。科学思维*通过交流、分析、概括等方法,知道水沸腾与水蒸发两种现象的异同。探究实践*学会正确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观察知道用酒精灯将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现象。*用口述、图文结合、数据等方式表达水加热过程、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态度责任*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水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化;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
12、。难点:学会动手组装水沸腾的实验装置,明确每一种实验器材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的演示视频等。学生准备:漏斗、塑料袋、三脚架、烧杯、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硬纸盖、水、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一杯水的图片,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进行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你想一想。学生1:水会被烧开。学生2:杯子里会不断地冒“白气”。学生3:会把杯子里的水烧干。2.教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科学课堂吧!(板书课题)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了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为下面的实作铺垫。二、探索活动一:认识和组装水
13、沸腾的实验装置。1.用课件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2.介绍测量水温的方法,并用微视频演示。3.介绍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4.学生分组组装实验装置。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在烧杯里装入200mL清水,点燃酒精灯,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2.边加热边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3.观察在加热过程中,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出现的各种现象。4.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并继续加热,观察水的温度是否变化。5.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组装实验装置,并用来进行相关实验操作。2.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观
14、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和温度数据,发现水沸腾时的特点。三、研讨1.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结: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之上看见有“白气”产生。2.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水的温度不再上升,塑料袋膨胀变大,且内侧出现小水珠。教师适时指出: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1.第1个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2.第2个问题,水的沸点在
15、1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测得的数据,但他们容易忽略水在沸腾过程中会一直保持100的现象。板书设计水沸腾了水沸腾的温度:100教学反思本课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之前的学习中主要是以观察为主,这一课则是操作、观察、记录同时开展。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水沸腾的现象进行观察,还有学习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所以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对学生来说,本节课出现的很多仪器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和使用的,所以我第一节课主要以课件结合微视频介绍实验器材的认识、组装和使用方法,并且亲自演示了这些仪器如何使用,同时也请学生操作了几遍,让学生熟悉仪器。第二节课由于是实验课,纪律较教室
16、内来说没那么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实验纪律的管理上。第一单元 水第3课时 水结冰了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冰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他们对冰的直观感受就是冷。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会变成冰,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这节课将通过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来深入了解水结冰的现象。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后,水的温度和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变成固体状态并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思维*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实践*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出水结冰时的各种变化。*用比较的方法
17、分析冰与水是否为同一种物质。态度责任*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通过水结冰的实验对物质形态变化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水在结冰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异同点。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展示一幅冰雕和一幅雪景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中有什么吗?(预设:有栩栩如生的冰雕,也有洁白的雪)2.追问: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这些漂亮的冰雕和雪是怎么来的呢?(预设:冬天天气冷了,水就会结
18、冰,冰雕都是用冰做的)3.教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水结冰的过程是怎样的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水结冰了。(板书课题)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二、探索活动一:头脑风暴,预测现象。1.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水会很冷、水可能会结冰、水会变成雪等)3.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许多的想法,而且你们的想法都相当不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见证水结冰的过程吧!活动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1.用课件介绍实验步骤,并讲解操作要点。2.讲解:在碎冰块里加入食盐是为了加快冰的融化,吸收热量,降低水的温
19、度。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下雪的时候不算冷,雪融化的时候更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3.学生分组实验。4.引导学生汇报发现。活动三: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异同点。1.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2.引导学生归纳。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1.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是否与事实相符,能产生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通过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感受到水结冰过程中的热量变化。3.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
20、,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三、研讨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冰还是水吗?讲解:水结冰后,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温度降低,体积增大。水结冰后,只是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冰还是水。2.交流研讨:每个小组水结冰所需要的时间有些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3.我们的发现: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加入食盐量的多少会影响试管中水结冰的快慢。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形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四、拓展查阅资料,固态的冰还能变成液态的水吗?有哪些现象和证据支持你的想法?把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完成自己课外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冰变成水的转化过程,同时也为下节课作铺垫。板书
21、设计水结冰了水结冰的温度:0教学反思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学生最后在看到水结冰时所显示的温度都低于0,而学校提供的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都是0,因此无法准确读出数据。因此后面我让他们注意观察水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温度下开始结冰的,避免错过测量的时机。有个别小组不按要求实验,将盐误加到试管内。以后课程中,应加强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的学习。第一单元 水第4课时 冰融化了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是学生可能很少去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的变化。本课时将引导他们对冰融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进而认识到水、水蒸气和冰
22、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科学思维*能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找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能建立起热量和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加热冰块,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现象。*收集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证据,得出相应结论。态度责任*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了解到在自然界中,水的液、固、气三态共存,且这三态能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化成水。难点:知道冰融化的原因是冰吸收了外界的热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冰融化的视频等。
23、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水结成冰需要放出热量,降低温度。那么,如果老师给冰块一直加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老师好吗?2.请同学们先观看“冰慢慢融化”的小视频,然后思考回答问题。(预设:冰块会融化)3.追问:冰一瞬间就会全部融化,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不会,是慢慢融化成水)4.为了切身体验冰融化这个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师的脚步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吧!(板书课题)播放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冰融化时的场景,唤起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
24、的水”。二、探索活动一:体验冰融化了。1.取一小块冰,放置在蒸发皿里,然后用吸管对着冰块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2.学生思考:为什么向冰块吹热气,冰会融化?解释:热气的温度高于0,冰块吸收了热气里的热量,就会慢慢融化了。活动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探究冰融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吗?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小组讨论: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小结:冰吸收热量,逐渐融化成水,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为0,体积变小。活动三:探究水、水蒸气、冰之间的
25、转化关系1.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组讨论,派代表说一说各组的看法。3.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1.在活动一中,只观察到了冰融化了,却没能很好地观察到其他变化。因此需要设计活动二的实验过程。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冰是如何融化成水的。3.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三、研讨1.学生围绕教材上的三个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3.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26、?通过课堂研讨,明确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四、拓展不同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冰和冰激凌谁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请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思考,完成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设计实验,完成拓展活动。板书设计冰融化了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温度计的熟练度还有待提高。有的同学还没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下降就开始读数,我看到有的同学记录的冰块初始温度居然是十几摄氏度。还有好几个小组测出来的初始温度都在0以下,课后上网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冰块太大,没有使温度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导致实验出现了误差。后面实验时应该把冰块捣碎,用碎冰进行实验。第一单元
27、水第5课时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早已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本课时将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通过溶解实验,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思维*能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探究实践*设计实验,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态度责任*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28、。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不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食盐20克,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克,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两杯清水。教师:这两杯清水是一样多的,水里没有其他物质。现在老师往其中一杯水里面加入一小勺食盐,往另一杯水里加入一小勺白糖,分别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刚刚加入水中的食盐和白糖都不见了,这些食盐和白糖去哪里了呢?(都溶解在水中了)2.追
29、问:再观察这两杯水,和原来的清水对比,有什么不同?学生1: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学生2:尝一尝,咸的是盐水,甜的是糖水。3.教师:好的,看来大家对于溶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溶解是指物质完全和水混合在一起,不会沉淀到容器底部。4.提问:如果老师不断地往这两杯水里加食盐或白糖,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究吧!(板书课题)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地溶解下去吗?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1.除了食盐、白糖以外,我们还知道味精、鸡精、小苏打、纯碱等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有学生说到
30、了面粉,这里需要对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进行解释:实际上面粉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比如在杯子中的水里加入面粉,搅拌放置一段时间后,杯底会留有面团。所以面粉不能溶于水中。2.教师用课件展示三幅图片:小苏打、食用碱、味精。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你家厨房里有没有这些东西呢?这三种常见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那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不一样)3.追问:怎么去证明它们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呢?4.讲解:我们可以向三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这三种物质,通过观察它们在水中溶解的量来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活动二: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1.让学生预测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再想一想应该怎
31、样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2.介绍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提问:这个实验设置了哪些实验条件?(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3.归纳与讲解:设置不同条件,如食盐和小苏打;设置相同条件,如取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都进行搅拌、每次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的量相同等。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而其他条件不变的科学研究方法,叫作对比实验。4.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关键操作。(1)怎样取同样多的水?水为什么要一样多?(2)怎样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3)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4)什么时候停止加入食盐和小苏打?(5)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5.学生分组实验,并正确填写实
32、验记录单。6.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食盐的溶解能力更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是比较难的,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三、研讨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答:50毫升水能溶解7份食盐,2份小苏打。2.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答: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3.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答:方便记录50毫升水中溶解的食盐份数和小苏打的份数,还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说服力。研讨环节中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实验过程,
33、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能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四、拓展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板书设计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食盐溶解能力强,小苏打溶解能力弱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还不够深入。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开口就说食盐和小苏打都能在水中溶解,且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结论,而忽略了实验现象。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们能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实验现象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第一单元 水
34、第6课 时加快溶解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知道有些物质跟食盐一样,加到水中能够溶解,而且知道搅拌、加热能加快溶解,但是对于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还不太了解,尤其是对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不太清楚。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搅拌和加热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可以改变的。科学思维*通过加快食盐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认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探究实践*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等量水中相同质量食盐溶解速度的不同。*通过实验对“对比实验”有更深刻的了解。态度责任*发现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
35、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方法有加热和搅拌。难点:学会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质量相同的食盐4份、透明玻璃杯4个、玻璃棒2根、冷水、热水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把一块红糖放到水里,静置不动很久才能完全溶解。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红糖块的溶解呢?(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搅拌和用热水冲泡可以加快红糖的溶解。2.教师总结:看来大家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得非常仔细。猜想了许多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那这些方法真的都能加快溶解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
36、常见的物质食盐,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当主角,一起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吧!(板书课题)红糖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材料,以学生熟知的物质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探索刚刚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可能会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你们想先探究哪个因素的影响呢?(温度或搅拌)活动一: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学生讨论实验方法(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确保实验的可对比性)以及实验中要相同的条件。预设: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样多的盐、同时加入。2.用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讲解。3.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现象:在热水杯中加入的食盐先不见了,而此时冷水杯中还有部分未溶解的食盐颗粒。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较快。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