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答案)

    • 资源ID:26014       资源大小:18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答案)

    1、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重点: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2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 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农业形势有所

    2、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易错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

    3、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2)作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三、莫斯科落日1经济改革

    4、(1)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2)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 年 12 月,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误区

    5、警示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41991 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

    6、,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 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史料解读 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在按人口平均

    7、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 。【提示】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为 20 世纪 70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

    8、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三个阶段,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20 世纪 70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9、不同点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

    10、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 A 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2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

    11、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B 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 ,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 A、C、D 三项。3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导学号:97372089】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D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没有

    12、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 A、B、C 三项均可排除。这三次改革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 D 项。4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A BC DB 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改革的现实情况看,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难以改变,使其效果不大,对。从整体改革的情况分析,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了对。苏联有些领导人改革不切合实际,导

    13、致失败,如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 ,所以答案为 B 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 年下台: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 年下台:1982 年材料二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

    14、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 1986 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 ,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 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中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注意事项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