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解析 “卑宫室 ”即轻视宫室的生活 ,“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因此 ,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2.诗经载,西周时期“ 其镈斯赵 ,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 )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解析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
2、,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 C 项。答案 C3. 导学号 34224000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解析 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骨耜到唐朝发明的曲辕犁,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 D 项。答案 D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
3、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答案 B5.(2018 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 立春晴一天 ,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 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解析 根据材料“ 立春晴一天 ,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 C 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 A 项错误
4、;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 B 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 D 项错误。答案 C6.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A.依赖性 B.封闭性C.脆弱性 D.优越性解析 题干中的民谣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且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这说明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故选 C 项。答案 C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 年)中说:“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
5、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 )A.商品经济 B.工场手工业C.对外贸易 D.小农经济解析 从“土地 ”“耕作”“勤勉” 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亚当斯密是在赞扬中国的小农经济。答案 D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时间区域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 765 669长江流域 342 611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参考答案 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
6、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原因: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五谷,相土地” 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五谷”, 故 A 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
7、早发现百谷,故 B 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 C 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 D 项错误。答案 A2. 导学号 34224001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解析 两幅壁画反映的都是牛耕,体现不出农业生产动力的重大突破,故 A 项错误;这两幅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这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 B 项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故 C 项错误;虽然曲辕犁确实在这个时期没有
8、出现,但依据材料得不出这个结论,故 D 项错误。答案 B3.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A.灌溉技术的演进史 B.铁制农具的大发展C.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D.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解析 曲辕犁、耧车不是灌溉工具,故 A 项错误;高转筒车与铁制农具无关,故 B 项错误;曲辕犁、高转筒车和耧车都是农业工具,故 C 项正确;曲辕犁和耧车与水利技术无关,故 D项错误。答案 C4.(2018 福建莆田九中月考)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 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传统农业
9、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解析 材料中“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具使用得便利 ,农民就可以节省劳力而得到较多的收获,故 A 项说法错误;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故选 B 项。答案 B5.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初“何( 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A.官员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B.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C.对土地田宅的高
10、度重视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萧何注意在较为落后的地区买田置地,以防止这些财富在后世因为子孙“不贤”而被“势家”所侵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田宅等财富的高度重视。答案 C6.唐初,“在册人户 200 万, 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 300 万” 。754 年,“在册人户达 906万、口 5 280 万” 。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 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解析 在古代,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人口的增长建立在农业经济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11、 B7.东汉崔寔在政论中描述耧车曰:“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技术日臻成熟B.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改进C.农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解析 题干材料仅描述了播种工具 耧车的使用情况,这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与牛耕、中国农业的重要性及地位无关。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8.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 D.具有
12、稳定性解析 题干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 B 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特征,故排除 A、C 两项;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 D 项错误。答案 B9.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C.井渠 D.灵渠解析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 蜀守 ”“冰”“百姓飨其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选
13、A 项。答案 A10.“淳化元年 (990)九月诏: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其地 ,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之数,均其租,每岁十分减其三,以为定制,仍给复五年,召游民劝其耕种。”这表明宋统治者( )A.“不抑兼并 ”以发展农业生产B.鼓励垦荒以促进经济恢复C.减轻人民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D.奉行养兵政策以稳定社会解析 材料表明,宋政府下诏召集流民耕种江浙等路的荒地,并且用减轻田租的方式来鼓励,这种措施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经济的恢复。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11.明代,吴人谭晓、谭照兄弟,以低价买入被人遗弃的土地,“进行土地改良,过洼的田地,凿以鱼池养鱼,稍高的田地,围堰造田”。这
14、种经营方式( )A.提高了土地收益B.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C.增加了复种指数D.表明明代生态农业已经普及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谭氏兄弟的做法实质上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经营,这是精耕细作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收益。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B 项错在“成熟”上,C 项错在“ 复种”上,D 项错在“普及”上。答案 A12. 导学号 34224002 顺治帝设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称总河,督办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工程。清代皇帝如此重视运河堤防的防护主要是因为( )A.运河是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B.运河对控制南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运河是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D.运河对京师地区
15、的物资供应关系重大解析 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从元代开始,北京逐渐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因此,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保障北京的粮食供应,满足京城的需要,都非常注重对运河的管理与维护。故选 D 项。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
16、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一、材料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通过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认识小农经济的?参考答案 (1)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
17、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 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参考答案 (1)使用牛耕。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生产工具的改进;风调雨顺 ,没有天灾的危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 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