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第13课《乌鸦喝水》教案

    • 资源ID:31048       资源大小:1,00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第13课《乌鸦喝水》教案

    1、113.乌鸦喝水课题 乌鸦喝水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的设计我特别注重有效引导,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学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师)2.预习课文,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学生)课时安排 2 课时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 11 个生字,和 1 个偏旁“攵” 。2

    2、.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3.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学习重点1.认识 11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前准备1.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课文。 (学生)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5 分钟)1.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故事中的乌鸦是多么愚蠢呀!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只乌鸦,看看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呢?2.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2.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二、初读识字。(用时:10 分钟)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2.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

    3、多读几遍,记住字音,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3.汇报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2.汇报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3.同桌互相拼读生字词。4.“开火车”认识生字,做猜字游戏。5.给生字找朋友。1.为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多(du du)法(f f)进(jn jng)鸦(y y)三、朗读课文,感悟内容。(用时:20 分钟)1.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通过听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3.抽学生分段读读课文,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读。4.想一想: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练习说话)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吗?比比哪个办法是最好

    4、的?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你应该向它学习什么?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2.“开火车”读,分段读课文。3.齐读课文。4.讨论交流怎样能喝到水。哪种办法好。5.夸夸这只乌鸦。6.再齐读一遍课文。2.我会数。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3.我会想。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_四、实践活动。(用时:5 分钟)1.你们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2.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朋友听。交流汇报。3教学反思本课我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为引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由读到认再到听,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在理解课文进行朗读感悟时,以读为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并通

    5、过合作交流,理解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扩展体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书写“只、石、多、出、见”5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1.能正确书写“只、石、多、出、见”5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前准备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激情导入,温故知新。(用时:8 分钟)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现在比一比,谁能把这只乌鸦读得更可爱。1.自由朗读课文。2.分小组比赛朗读。二、学习生字。(用时:20 分钟)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全体读。2

    6、.出示生字卡片, “开火车”认读。3.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4.师范写,生模范写。1.认读生字。2.观察生字的写法。3.描红,仿写。4.作业展览。4.数一数,填一填。只( )画,第二笔是( )见( )画,第三笔是( )多( )画,笔顺( )5.比一比,再组词。 口 ( )只 ( ) 石 ( )白 ( ) 见 ( )几 ( ) 水 ( )小 ( )4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用时:7 分钟)放学了,小刚肚子饿,可是妈妈把好吃的点心挂在篮子里,小刚怎么都够不着,那该怎么办呢?1.畅所欲言。2.比较哪种办法最好,从中选优,优中选特。四、实践活动。(用时:5 分钟)1.动手做一

    7、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养成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6.我会照样子写词语。一颗一颗 _一只一只 _渐渐 _ 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中,老师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活用教材,适时地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创设了小刚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并开展了“动手做一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的实践活动,在写字教学时,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利用课件直观地展示生字的占格及写法,并采用文中形式的认读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生字后,及时给予评价,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使生字及时得到巩固。乌鸦喝水课堂教学片段品词析句,用词准确(教学难点)(课件出示:对比下列

    8、两句话,说一说哪句话说的更准确。1.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2.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静心默读,画出不同的地方。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能认真比较、认真画圈,可真棒!那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发现?5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一个地” 。师:很好,两句话的差别你已经找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看一看哪句话可以更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景。(生齐读两句话)师:你能说出你的感受吗?生:我觉得有“一个一个地”更好,乌鸦没有手只能用嘴叼,它一次只能叼一个。师:你是从乌鸦一次能叼食物的多少来说的,这个答案很合理。谁还能来说一说?生:我觉得有“

    9、一个一个地”更好。瓶子的瓶口小,一次不能放很多,只能一个一个地放。师:你很了不起,抓住了瓶口的特点。这是联系前文中告诉我们的情况来分析的,真棒!生:我觉得瓶子旁边的石头不一定都能放进瓶子里,乌鸦可能还要挑一挑,所以它只能一个一个地放。师:你的联想真丰富,还想到了小乌鸦可能要挑选一下,太可爱了!我觉得同学们像长了火眼金睛一样,你们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并联系上下文,选出了最为准确的句子。当我们写句子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更具体、更准确。下面请你们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想一想该怎么读。(生自由读然后汇报)生 1:“一个一个地”应该大声读,强调出来。生 2:“一个一个地”应该慢点读,因为乌鸦没有手,它用嘴叼,没有那么快。师:好,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第13课《乌鸦喝水》教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