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 资源ID:39774       资源大小:607.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 1 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1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重点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 31 页图 21,提出问题:幼儿园某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 8 m,宽为 5 m,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 m2 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 , 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教师:你能找到图中的矩形地面、条形区域和地毯区域吗?让学生指出

    2、对应的三部分,引导学生分析所提问题满足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二、探究新知1教师:你能找到关于 102、11 2、12 2、13 2、14 2 这五个数之间的等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找出等式教师:观察等式 10211 212 213 214 2,你还能找到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学生尝试解决,在难以找到的情况下,归结为方程去解决2课件出示教材第 31 页图 22,提出问题: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出适合条件的方程3教师: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

    3、可以得到三个方程:(82x)(5 2x)18,x2(x1) 2(x2) 2(x3) 2(x 4) 2,(x6) 27 210 2.教师:这些方程有哪些共同特点?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你能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吗?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陈述观点,教师进一步讲解: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为 2 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x2bxc0(a0)ax 2,bx,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 为二次项的系数,b 为一次项的系数三、举例分析例 1 把方程(3x2) 24(x 3) 2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

    4、项例 2 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 4 尺,竖着比门框高 2 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四、练习巩固教材第 32 页“随堂练习”第 1 题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什么?六、课外作业教材第 32 页习题 2.1 第 1,2 题本节课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学习中注意深刻理解定义的内涵:一元二次方程的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成立条件等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5、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和方法的理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2 课时 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1能根据实际问题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2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重点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难点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一、情境导入教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两个一元二次方程:(82x)(5 2x)18,即

    6、 2x213x110;(x6) 27 210 2,即 x212x150.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是否已经得以完全解决?你能求出各方程中 x 的值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二、探究新知教师:对于前一节课第一个问题,你能设法估计四周末铺地毯部分的宽度 x(m)吗?课件出示一元二次方程(82x)(52x)18,提出问题:(1)x 可能小于 0 吗?可能大于 4 吗?可能大于 2.5 吗?说说你的理由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2)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你能确定 x 的大致范围吗?(3)完成下表:x 0 0.5 1 1.5 2 2.52x213x11(4)你知道所求的宽度 x(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

    7、解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分析:因为 x 表示的是所求的宽度,学生能意识到 x 不可能小于 0;学生大多数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意识到当 x 大于 4 或当 x 大于 2.5 时,将分别使地毯的长或宽小于 0,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在利用计算器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当 x1 时,代数式 2x213x11 的值等于 0;所求的宽度为 1 m.教师:在前一节课的问题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 x(m)满足方程(x6) 27 210 2,把这个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 x212x150.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 1 m,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 2 m

    8、 吗?可能是 3 m 吗?为什么?(3)你能猜出滑动距离 x(m)的大致范围吗?(4)x 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进一步讲解:在此题中,梯子滑动的距离 x0 是显而易见的,在下图中,求得 BC6 m,而BD10 m,因此 CD4 m所以 x 的取值范围是 0x 4.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x 0 1 2 3 4x212x15 15 2 13 30 49教师:没能在这些整数取值中找到方程的解,但却通过表格分析发现,当 x 的取值是 1 和 2 时,所对应代数式的值是2 和 13,而且随着 x 的取值越大,相应代数式的值也越大因此若想使代数式的值为 0,那么 x 的取值应在

    9、 1 和 2 之间从而确定 x 的整数部分是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 1 和 2 之间继续找方程的解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做法甲同学的做法:x 1 1.5 2x212x15 2 5.25 13所以 1x1.5.进一步计算:x 1.1 1.2 1.3 1.4x212x15 0.59 0.84 2.29 3.76所以 1.1x1.2.因此 x 的整数部分是 1,十分位是 1.乙同学的做法: x 1.1 1.2 1.3 1.4 1.5 1.6 1.7x212x15 0.59 0.84 2.29 3.76 5.25 6.76 8.29所以 1.1x1.2.因此 x 的整数部分是 1,十分位是 1.注意:对于

    10、这两种做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鼓励,并可将二者加以比较教师: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方程的解的大致范围,进而估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一般采用“夹逼法” 采用“夹逼法”求近似值的一般步骤:(1)将方程变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程的解的大致范围;(3)根据方程的解的大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取一个整数值 ,然后把这个值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进行验证,看是否能使方程左边代数式的值为 0,如果为 0,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如果不为 0,则再找出一个使方程左边的值最接近于 0 但小于 0 的整数,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的整数部分;(4)保留整数部分不变,小数部

    11、分可参照整数部分的方法进行 ,以此类推可得出该方程更准确的近似根三、练习巩固五个连续整数,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你能求出这五个整数分别是多少吗?四、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利用“夹逼法”求近似解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五、课外作业教材第 35 页习题 2.2 第 13 题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体会“夹逼”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真正经历“夹逼”数学思想解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夹逼”思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探索交流,分析此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概括出这种方法的实质及解

    12、题步骤,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 1 课时 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1理解配方法的意义,会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2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

    13、学思想方法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了解并掌握用配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复习导入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4,则这个数是_,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7,则这个数是_2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3用字母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问题:(1)你能解哪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2)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你是怎么做的?x25; 2x 235; x 22x15;(x6) 27 210 2.(3)上节课,我们研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 x(m)满足方程 x212x150,你能

    14、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 x 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困难在哪里?(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后发现第(3)问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 ,不能直接化成(xm) 2n (n 0)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2课件出示: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x212x_(x6) 2;x26x_(x3) 2;x28x_(x_) 2;x24x_(x_)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 x2ax 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要把形如 x2ax 的式子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

    15、一半的平方,即加上 .(a2)2三、举例分析例 1 解方程:x 28x90.(师生共同解决)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8x9.两边都加上 42(一次项系数 8 的一半的平方) ,得x28x4 294 2,即(x4) 225.两边开平方,得 x45,即 x45,或 x45.所以 x11,x 29.例 2 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 212x150.(仿照例 1,学生独立解决)解:移项,得 x212x15.两边同时加上 62,得 x212x6 21536,即(x6) 251.两边开平方,得 x6 .51所以 x1 6,x 2 6,但因为 x 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 x251 51

    16、6 不合题意舍去51所以梯子底部滑动了( 6)米51教师: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我们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四、练习巩固解下列方程:(1)x210x257;(2)x 214x8;(3)x23x1;(4)x 22x28x4.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叫配方法?3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2)配方,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方程化为 (xh) 2k(k0)的

    17、形式;(3)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变形后的方程六、课外作业教材第 3738 页习题 2.3 第 13 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采用了观察对比、合作探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发现结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要适时鼓励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同时,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第 2 课时 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不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1经历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2经历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不为 1

    18、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3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点会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不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一、复习导入1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1)x22x_(x_) 2;(2)x24x_(x_) 2;(3)x2_36(x_) 2;(4)x210x_(x _)2;(5) x2x_(x_) 2.3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1

    19、)x26x80;(2)3x218x240.教师:同学们可以发现方程(2)的二次项系数为 3,不符合上节课解题的基本形式 ,那么如何解这类方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解方程:3x 28x30.教师:如何把这个方程转化为符合上节课解题的基本形式?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除以 3 就可以把这个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为 1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教师板书规范解答过程解:方程两边都除以 3,得x2 x10.83移项,得x2 x1,83配方,得x2 x 1 ,83 (43)2(43)2即 .(x 43)2 259两边开平方,得x ,43 53所以x1 ,x 23.13

    20、三、举例分析例 一个小球从地面以 15 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 h(m)与时间 t(s)满足关系:h15t5t 2,小球何时能达到 10 m 高?解:根据题意得15t5t 210.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t23t2,配方,得t23t 2 ,(32)2(32)2 .(t 32)2 14两边开平方,得t .32 12所以t12,t 21.四、练习巩固1教材第 39 页“随堂练习” 2印度古算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共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 ”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

    21、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 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解:设猴子的总数是 x,由题意可得12x.(18x)2解得 x116,x 248.答:这群猴子可能是 16 只,也可能是 48 只五、小结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什么?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 40 页习题 2.4 第 1,3 题2一个人的血压与其年龄及性别有关,对女性来说,正常的收缩压 p(毫米汞柱) 与年龄 x(岁 )大致满足关系:p0.01x 20.05x107.如果一个女性的收缩压为 120 毫米汞柱,那么她的年龄大概是多少?3用配方法探究方程 ax2b

    22、xc0 (a0)的解法本节课作为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二节课,主要是以习题训练为主所以我依照书上的例题为重点展示了用配方法求解二次项系数不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将书上的“做一做”转化成一个例题,让学生体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另外在作业中配套了一道血压方面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 1 课时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1能正确地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理解判别式的概念,会用判别式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3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

    23、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风重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用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一、复习导入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2)3x 22x1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1)2x237x.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30.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 2,得 x2 x 0.72 32配方,得 x2 x( )2 0,72 74 4916 32即(x )2 0.74 2516移项,得(x )2 .74 2516两边开平方,得 x ,74 54即 x .7454所以 x13,x 2 .12(2)3x22x10.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 3

    24、,得 x2 x 0.23 13配方,得 x2 x( )2 0,23 13 19 13即(x )2 0.13 29移项,得(x )2 .13 29因为 0.要使 0,只要 b24ac0 即可b2 4ac4a2所以当 b24ac0 时,两边开平方,得x .b2a b2 4ac4a2所以 x ,b2a b2 4ac2ax . b b2 4ac2a归纳:x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b b2 4ac2a的方法称为公式法2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教师:如果 b24ac0 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 b24ac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 b24ac0,x . b

    25、 b2 4ac2a 7 2522 754写出方程的根 即 x13,x 2 .12教师: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四、练习巩固教材第 43 页“随堂练习”第 13 题五、小结1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2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3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4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 43 页习题 2.5 第 14 题2一张桌子长 4 m,宽 2 m,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 2 倍,铺在桌子上时,各边下垂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6、本节课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了配方时的个别过程,使之与后续知识学习相一致,添加了例题和练习题本节课不能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第 2 课时 用公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1会用公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建模过程,体会方程的根必须符合实际意义,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巩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3通过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展示自己驾驭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才能

    27、及个性重点会用公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根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一、复习导入教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怎样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怎样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帮助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为后面说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作铺垫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在一块长 16 m、宽 12 m 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觉得这个方案能实现吗?若可以实现,你能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吗?学生先自己设计,画出草图,然后到黑板上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在学生展示作品后,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知道你的设计是符合要求

    28、的?请说明理由?(2)以上哪些图形可以直接说明符合题目条件的?剩下的图形怎样通过计算来说明?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图,图,图.教师:如何设未知数?怎样列方程?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板书规范解题过程图的解答:解:设小路的宽为 x m,由题意得(162x)(12 2x)1612 .12整理,得 x214x240.x214x492449,(x7) 225.x112,x 22.教师:你认为小路的宽为 12 m 和 2 m 都符合实际意义吗?图的解答:解:设扇形的半径为 x m,由题意得 x2161212 x296.x 5.5.96x15.5,x 25.5( 舍去)指名板演图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三、练习巩固在一幅

    29、长 90 cm、宽 40 cm 的风景画的四周外围镶上一条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挂图,如果要求风景画的面积是整个挂图面积的 72%,那么金色纸边的宽应该是多少?出示图和图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幅图是按要求镶上的金色纸边,你将如何设未知数从而列出方程?解:设金边的宽为 x m,由题意得(902x )(40 2x) 72%90 40.解得 x15,x 270(舍去)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悟?还有哪些困惑?五、课外作业教材第 45 页习题 2.6 第 24 题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引导为主,层层深入,以问题串的形式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探究新

    30、知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一块长 16 m, 宽 12 m 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 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觉得这个方案能实现吗?若可以实现,你能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吗?当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在黑板上之后,接着提出问题:你的设计一定符合要求吗?怎样知道你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以上图形哪些可以直接说明符合题目条件的?剩下的图形怎样通过计算来说明?从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来看,学生的热情、思维与探究并进.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1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2会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3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转化的思想重点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

    31、二次方程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一、复习导入1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2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应先将方程化为什么形式?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x26x7; (2)3x 28x30.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3 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学生 A: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 ,可列方程x23x,x 23x0.a1,b3,c 0, b 24ac9. x 10,x 23.这个数是 0 或 3.学生 B: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 ,可列方程x23x, x

    32、23x0.x23x( )2( )2,32 32(x ) 2 ,32 94 x 或 x .32 32 32 32 x 13,x 20.这个数是 0 或 3.学生 C: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 ,可列方程x23x,x 23x0.即 x(x3) 0.x0 或 x30.x 10,x 23.这个数是 0 或 3.学生 D:设这个数为 x,根据题意 ,可列方程x23x,两边同时约去 x,得x3,这个数是 3.教师: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观察以上四个同学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明确学生 C 的方法更合适,并进一步讲解:如果 ab0,那么 a0

    33、或 b0.这就是说: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时,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中用的是“或” ,而不用“且” 所以由 x(x3) 0 得到 x0和 x30 时,中间应写上“或”字我们再来看学生 C 解方程 x23x 的方法,他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 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利用 ab0,则 a0 或 b0 ,把一元二次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我们把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即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 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采用因式分解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三、举例分析例 解下列方程:(1)5x24x;(2)x2x(x 2);(3

    34、)(x 1)2250.分析:解方程(1)时,先把它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5x24x0,x(5x4)0.x0 或 5x40.x 10,x 2 .45分析:解方程(2)时,因为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 2),所以把(x2) 看作整体,然后移项,再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x2)x(x 2)0,(x2)(1 x)0.x20 或 1x0.x 12 ,x 21.教师:解方程(2)时能否将原方程展开后再求解?学生:能,这样做会比较复杂,把(x2) 当作整体更简便分析:解方程(3)时,因为右边是 0,左边(x 1) 225 可以把(x1) 看作整体,

    35、这样左边就是一个平方差,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因式分解解:(3)原方程可变形为(x1) 5(x 1)50,(x6)(x 4)0.x60 或 x40. x 16,x 24.教师:这个题实际上我们在前几节课时解过,当时我们用的是开平方法,现在用的是因式分解法由此可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能有多种,我们在选用时,以简便为主教师: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步骤是什么?对于以上三道题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四、练习巩固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x2)(x4)0;(2 )x240;(3)4x(2x1)3(2x1)2一个数平方的 2 倍等于这个数的 7 倍,求这个数五、小结1用因式分

    36、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是什么?2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因式分解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六、课外作业教材第 4748 页习题 2.7 第 13 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本节课在评价时注重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地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本节课中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其中所设计的解题策略、思路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一步渗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5 一元

    37、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理解和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会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2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重点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解及应用一、复习导入1请说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解下列方程,将得到的根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你发现每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与它的系数有什么关系?两根之积呢?(1)x22x0;(2)x23x40;(3)x25x60.方程 x1 x2 x1x 2 x1

    38、x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二、探究新知1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课件出示:解出下列方程的根 x1 和 x2,并计算 x1x 2 和 x1x2 的值.方程 x1 x2 x1x 2 x1x2x24x40x22x506x2x202x25x10教师:观察表中 x1x 2 与 x1x2 的值,它们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教师板书(学生的语言表达可能不是很到位,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和点拨,但不能代替学生表达)若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 0(a0)的两根为 x1,x 2,则 x1x 2 ,x 1x2 .ba ca2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

    39、系数的关系教师:刚才列举了部分方程发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分组交流讨论发表看法(教师板书) 证明:当 0 时,由求根公式得x1 ,x 2 , b b2 4ac2a b b2 4ac2ax 1x 2 , b b2 4ac b b2 4ac2a bax1x2 .( b)2 (b2 4ac)4a2 4ac4a2 ca三、举例分析例 1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1)x27x10;(2)x214x210;(3)2x2x30;(4)x2nxn50.解:(1)x 1x 27,x 1x21.(2

    40、)x1x 214,x 1x221.(3)x1x 2 ,x 1x2 .12 32(4)x1x 2n,x 1x2n5.例 2 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2pxq0 的两个根是 0 和3,求 p 和 q 的值解法一:因为关于 x 的方程 x2pxq0 的两个根是 0 和3,所以有02 p0 q 0,( 3)2 p( 3) q 0.)解这个方程组得p 3,q 0. )所以 p3,q0.解法二:由 x1x 2p,x 1x2q,方程 x2pxq0 的两个根是 0 和3,可得0(3)p,0(3)q.即得 p3,q0.四、练习巩固教材第 50 页“随堂练习”第 13 题五、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六、课外作业教材第 51 页习题 2.8 第 14 题观察、归纳、证明是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本节课在研究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从具体例子观察、归纳其规律,并且先从二次项系数是 1 的方程入手,然后提出二次项系数不是 1 的方程,由此猜想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 0)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最后对此猜想的正确性作出证明这个全过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很有价值. 经历了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能基本掌握,但在寻求转化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的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例 2 可以在练习一定的习题后再给出来在学法上采取自我探究和小组

    42、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并应该坚持下去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 1 课时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与行程问题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2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3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情境导入教师: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 52 页图

    43、 27,提出问题:(1)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 1 m 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 1 m,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2)如果梯子的长度是 13 m,梯子顶端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12 m,那么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距离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注意:涉及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 52 页例 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 A 处 ,在其正南方向 200 n mile 处有一重要目标 B,在 B

    44、 的正东方向 200 n mile 处有一重要目标 C.小岛 D 位于 AC 的中点 ,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 F位于 BC 的中点一艘军舰从 A 出发,经 B 到 C 匀速巡航 ,一艘补给船同时从 D 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 2 倍,军舰在由 B 到 C 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 E 外,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 0.1 n mile)分析:此题难度较大,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题意,分析题意,不能急于求成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审清题意;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再求解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

    45、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1)要求 DE 的长 ,需要如何设未知数?(2)怎样建立含 DE 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4)选定 RtDEF 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 EF 分别是多少?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速度等量:V 军舰 2V 补给船 ;时间等量:t 军舰 t 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 2FD 2DE 2.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 ABBC200 海里, DE 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 表示军舰的路程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 DE

    46、,EF 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教师:通过上面两道题的探究,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1)审题: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设元:就是设未知数,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未知量, 并用字母(x) 表示出来,设元又分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3)列方程: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符合题意的一元二次方程;(4)解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验根: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6)写出答案三、举例分析例 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7 cm,一条直角边比另一条直角边长 1 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例 2 如图,在 RtACB 中,C 90,点 P,Q 同时由 A,B 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 方向向点 C 匀速移动 ,它们的速度都是 1 m/s,几秒后PCQ 的面积为 Rt


    注意事项

    本文(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