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凋残( ) 噩梦( ) 嬉笑( ) 雏菊( ) 窒息( ) 祷告( ) 瞩目( ) 踉跄( )(2)多音字载Error! 剥Error! 处Error! 角Error! 行Error! 应Error!2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Error! Error!Error! Error!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毛骨悚然:_噩梦:_窒息:_嬉笑:_抑制:_不寒而栗:_4近义词辨析(1)周密严密辨析:“周密”侧重于周到、完备、细密,多用于思考、计划、安排。 “严密”侧重于严格、紧密、没有疏漏,多用于防范方面。例句:经过赛前_的
2、计划,凯尔特人的皮尔斯用_的防守冻结了科比的发挥。(2)浮现涌现辨析:“浮现”指(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子里显现。 “涌现”指(人或事物)大量出现。例句:中国互联网行业起步之初所遇到的艰辛时时_在业内人士的眼前,但是每个人都相信,随着新的中坚力量的不断壮大,新的商业模式的不断_,中国互联网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一、整体感知1读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你最大的心理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感受,再在课文里找出体现参观者心理感受的词语与句子。2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你认为是哪两条线索?二、深层探究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奥斯
3、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样理解?三、技法迁移巧妙安排 双线发展文本回顾 文中一方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和感受。如报道的第五、六、七段直接写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技法点拨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同时这种形式我们同学因平时接触较多而容易掌握。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和体现,就会
4、使文章显得丰厚深刻,获得阅读者的认同。技法运用 请运用双线发展的结构安排方法,记叙生活中一件有意义的事。第 2 课时 测试与反馈(分值:50 分)一、基础知识(12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停泊(b) 噩梦() 祷告(do) 毁家纾难(sh)B婆娑(sh) 凝重(nn) 撰写(zhun) 骁勇善战(xio)C瞩目(zh) 窒息(zh) 凋残(dio) 和衷共济(j)D冉冉(rn) 步履(l) 和煦(x) 和睦相处(m)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颠倒 呆滞 嬉戏 不寒而栗B害臊 掩映 废墟 终生难忘C追逐 祷告 踉跄 目瞪口呆D序幕 惊惧
5、 明媚 残不忍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决不能让被劫的先进武器装备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否则,恐怖分子将如虎添翼,很难对付。B大礼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神态潇洒,光芒四射。C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D国民党反动派即便是在日薄西山之时也没有停止对共产党人的迫害。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晨报记者在“五一”小长假期间走访众多楼盘发现,昔日喧嚣的售楼处变得门可罗雀,在部分商品房售楼处更是出现了销售人员数量超过看房者的现象
6、。B今年是我省课改后的第二个高考,从考试说明来看,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将遵循以“平衡过渡”为原则,将体现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C选考内容中探究类的题,对于一些考生会觉得头疼,对此考生要注意审题训练,把握题的要求,一些信息,往往题干中会有暗示,因此,要注意表达的训练,要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出现会说但说不出来的现象。D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律诗和词)是一个有着严密体系的语言艺术系统,它涉及语言各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真切了解古典诗词写作的难度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二、文本阅读(16 分
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57 题。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奥斯威辛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 。而另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
8、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 6 英尺,高 3 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 5 到 10 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5文中描写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 ,有什么作用?(5 分)答:_6 “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5 分)答:_7作者说“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应该怎么理解?(6 分)答:_三、类文阅读(1
9、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比尔基纳乌的黑雪波列伏伊在科内普家里就着香气扑鼻的马林果酱喝茶时,我们闲谈起来。从谈话中我们获悉,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是纳粹兽行之最,地球上还有比它更可怕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比尔基纳乌,也是一个死亡集中营,营址离奥斯威辛不算太远。科内普先生所讲的情况,委实令人难以置信。奥斯威辛集中营毕竟属于劳役性质的集中营。囚徒只要还健康,只要还有力气,就被使用来做各种苦役。被烧掉的只是那些衰弱到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也就是,被烧掉的只是些不能生利,榨不出油水的人。当一批人被送入化人炉时,马上就另派一批人来干活,不能干了便被送去烧死,再派一批人来干。死亡的轮子就这样不
10、停地转动着,但相对来说转的是比较慢的。比尔基纳乌纯粹是个杀人营,一列一列载满囚徒的火车从四面八方开到比尔基纳乌来,有的来自被占领国,有的来自附属国,有的甚至来自德国本土,全部都是直达快车,沿途所有车厢全部加锁,只是到了夜里才打开车门,清除粪便和死尸。倘若有谁未经允许向外探头,当即就会被子弹打死。列车载着注定死亡的人开进比尔基纳乌车站。与奥斯威辛不同,这个站名很少为人所知。在表面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站。几条双轨铁路线以此为轴通向四面八方。车站大楼上悬挂着开往柏林,德累斯顿,布列斯拉乌,华沙以及维也纳等地的列车时刻表,站台清洁,身穿铁路职工制服的人员在上面来回走动。进站列车停车的位置似乎是一条备
11、用线,车门一打开,饱受几天长途旅行折磨之苦的旅客们便从车上跳下,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那些彬彬有礼的翻译向他们解释,说他们的艰苦生活结束了。可是所有旅客必须在这个车站上清理个人卫生,洗个澡,把携带物品进行消毒,然后再换乘旅客列车离开这里,去工作地点。那些手头有钱的旅客们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两座椭圆形的建筑,分别写着:“男浴池” “妇女儿童浴池” 。旅客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把随身携带的东西交出来消毒,然后脱光衣服,领到一个小牌和一小块肥皂直接走进一个清洁的大房间,房间的地面铺着锌版,周围有一些冷水和热水的淋浴喷头。然而,当他们开始洗澡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身后的大
12、门已经紧闭。接着,房间的顶上便开始放出毒气,经过十至十五分钟,这些愉快地洗澡的旅客便成了一具具死尸。比尔基纳乌这座“壁炉”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工作着。旅客列车源源不断地开来,死尸源源不断地拖出去,被一辆辆小货车运进火化炉。在火化炉来不及把这些可怕的原料全部吞吃的情况下,这些尸体就被一堆堆地扔进几个大水泥坑里,浇上汽油露天焚烧,每次可以烧二三百具。“你们在飞机上是否注意过这里的雪是什么颜色的?这里的雪是黑色的,黑的像无烟煤。 ”“这种空气我们已经吸了五年啦。 ”科内普太太补充说, “我现在虽然看着你们,可我仍然不敢相信,莫非这一切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早晨,彼得罗维奇把我们叫醒了,我们请科内普先生带
13、我们到比尔基纳乌去,他同意了。约在两周前,党卫军把车站、澡堂和铁路都炸毁了,那里如今只有一堆堆混凝土块和扭曲的铁轨。当时正是冰雪消融的时节,昨日厚厚的新雪化掉了,我们极目望去,看见直到天边的残雪确实都是黑色的,乌油油的,我伸出手来,摸了一摸这种雪,手上立即染满了污垢,这时我甚至抖了一下。这些灰渣是数十万人骨灰的微粒,这些人是曾经活过,有过感觉,爱过和痛苦过的啊!废墟永远是废墟了,根据废墟很难看出原来建筑的样子,但是在科内普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心中又勾画出了这个附设有各种道具性质的服务系统,并且起着道具性质作用的车站,从一个堆满了大块混凝土的废墟露出一块列车时刻表的残片,我们还看到了道岔和路轨的尽
14、头。最后,我们来到了澡堂的废墟,我们看到爆炸的气浪只掀去了火化场的房顶,一座火化炉依然故我地立在旷野中,通过敞开的炉门可以看见未烧尽的残骨,从炉里掏出一大堆骨灰,颜色有点发蓝,很干燥,踩下去所发出的并不是窸窣声,倒像个死者在脚下呻吟。我们带着满脑子可怕的印象在向晚时分回到了方面军司令部,马上听到了一则十分有趣的新闻,白天克拉依兹布尔格已被我们方面军占领,该市是通往奥德河要道上的最后一个城市,居民都是德国人。有两个第七处的军官(一个大尉,一个中尉)刚刚从那里回来,给我们讲了一桩可笑的事情。他们和坦克部队一起进入克拉依兹布尔格。因为急于想得到这里的档案,于是找到了县长办公大楼。正当他们翻阅一大堆文
15、件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一个德国人打着官腔满肚子不高兴地说道:“是弗兰茨吗?我从早晨就不断给你打电话,你跑到哪里去了?总该留个人看电话吧。 ”“您是谁?”大尉莫名其妙,也用德语反问了一句。“弗兰茨,您是喝醉了还是怎么的?”对方发火了。 “您疯了吧,真是死到临头还不知!俄国佬打来了,据说离你们市已经很近,你们还在喝酒,到处乱逛。 ”“我再问一遍,您究竟是哪一位?”大尉问道,此刻他已经猜测出,这次谈话意味着什么。事情已经明白了,大尉是在和布列斯拉乌市州长谈话,显然,这位州长把我们的大尉当成了自己的下属了。这个德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所管辖的一个城市已经被对方占领(虽然这个城市距他所盘踞的布列
16、斯拉乌并不算远),还在和我军占领的城市进行正常联络,这一点说明在德军后方,在其党政机关里面,已经出现了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局面夜里我和克鲁申斯基把记者团剩下的安眠药片都咽了下去,然而收效甚微,我们一闭上眼,就看见黑色的雪,只要碰一下,就会留下一片油迹。(选自世界优秀通讯选 ,新华出版社 1988 年版)8分析题目“比尔基纳乌的黑雪”有何妙处。(4 分)答:_9作者为什么要写被害的众人在来到比尔基纳乌时,有钱的人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 ,以及人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5 分)答:_10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所听到的有趣的故事?这与题目和中心是不是没有一点关系?
17、(5 分)答:_四、语言运用(8 分)11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有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 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12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15 字。(4 分)(本报北京 3 月 22 日电) 3 月 15 日至 17 日、3 月 20 日至 22 日北京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沙尘暴项目组专家透露,3 月 15 日的沙尘天气过程
18、,每平方米降尘量为 25 克,按北京地区面积约为 1 040 平方公里计算,北京总降尘量为 2.6 万吨,3 月 20 日的沙尘暴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达到 29 克,该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 3 万吨。两次沙尘天气,北京总降尘 5.6 万吨,相当于每个北京人“分得”10 斤尘土。答:_答案解析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1)dio x ch zh do zh lin qin(2)zi zi b bo ch ch jio ju xn hn yn yn2墟 嘘 履 屐 嬉 嘻嘻 瞩 嘱3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可怕的梦。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笑着闹着。 a
19、.大脑皮质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过程之一,是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阻止皮质的兴奋,减弱器官的活动。睡眠就是大脑皮质全部处于抑制的现象。b.压下去,控制。 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4(1)周密 严密(2)浮现 涌现文本互动一、整体感知1本题是个开放性试题。答出表示自己内心感受的词语,类似于“恐惧”等等就可以。课文中体现参观者内心感受的词语很多,比如“震撼” “可怕” “恐怖” “窒息” “发抖”等。2(1)写奥斯威辛集中营。(2)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二、深层探究3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威辛集中营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
20、对战争的深沉思考。4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穿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威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在介绍完背景材料后,作者说“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 。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威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第二次是结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 。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意思是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
21、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是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三、技法迁移略第 2 课时 测试与反馈1B “娑”读“su” 。2D 残惨。3C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4D A 项“在部分商品房售楼处”无主语,去掉“在” 。B 项“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将遵循以平稳过渡为原则”杂糅, “遵循” 、 “以为”留一个。C 项“对于一些考生会觉得头疼”主客体颠倒, “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语序不当,应是“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
22、能力” 。5形象地表现了毒气室、焚尸炉等设备给参观者的心理造成的极度恐惧,更有力地说明了德国法西斯丧失人性的凶残。6这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和讽刺。生命虽然曾经被残害,但是生命力是掩盖不住的。7反语。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一个参观者在这里都会感到震惊,甚至窒息。8雪是白的,历来没有例外,而文题中的“黑雪”格外醒目和引人注意,联系全文看,这个题目具有深刻揭露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杀人如麻的滔天罪行的作用。9这样写,首先交代了这些都是善良的人们,他们没有任何的不良行为和反抗举动,只是普通的求生存的民众。这也有力地反衬和揭露了德国纳粹滥杀无辜、丧尽天良的罪行。10并非没有关系。作者写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听到的有趣的故事,一方面交代俄军已占领了这座城市,打败德国法西斯胜利在望,德国军队的滥杀无辜将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法西斯德国面临失败的恐慌和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11(1)“惠顾” “浏览” (2)“你” “贵” (3)“可” “请”(4)“洽谈” “联系”12北京两次沙尘天气人均“分得”10 斤尘土。解析 主要信息有:此次沙尘天气的地点(区)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时间较长,可用两次来概括;沙尘总量大,可用人均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