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高考生物培养优讲二轮讲义:专题五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 资源ID:46009       资源大小:892.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积分,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考生物培养优讲二轮讲义:专题五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1、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 4.群落的演替()知识主干 系统联网 理基础 建网络 回扣关键知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0页高考必背记一记1记住种群特征的4个关键点(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与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关的核心点(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

    2、反之,K值会上升。(2)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种群数量达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3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的主要差异是环境阻力不同,“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4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的知识点(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人类活动。(2)演替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成森林。(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

    3、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易混易错判一判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叙述的正误(1)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2018全国卷)()(2)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2017 江苏卷)()(3)采集蚂蚁的方法是样方法。(2015北京卷)( )(4)计数酵母菌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5)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6江苏卷)()(6)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7)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2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演替叙述的正误(1)一

    4、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017 江苏卷)()(2)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2017 江苏卷)()(3)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2016海南卷)( )(4)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6海南卷)( )(5)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2016海南卷)( )高频考点 融会贯通 析考点 做题组 攻破热点难点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真题试做明考向1(2017高考全国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

    5、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数量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应用。由图可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而后减小,当增长率减小至0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即达到了S型增长的K 值;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使该种群维持在较高的增长率,故选择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捕获,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仍可以保持较大的增长率,D正确。答案:D2(2017高考全国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

    6、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答案:B3(2017高考全国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 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

    7、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 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 种群的年龄

    8、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4.(2015高考全国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101112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 进入成年)

    9、 ,9时丧失繁殖能力 (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因为幼年、成年、老年这3个年龄组的个体数均是400,因此这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该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2) 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动物

    10、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明显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融会贯通析考点1理清种群五种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 无K值,增长率不变 有K值,K /2时有最大增长速率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2)生产实践应用3理清调查数据统计中的“误差”(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标记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

    11、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 总 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 总 会比真实值偏大。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相同,即相对真实值偏大。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2)样方法误差归纳未做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方法技巧会应用1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12、方法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1)城市人口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3)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中,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直接降低出生率。(4)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2有关“数学模型”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公式类:首先明确不同字母的含义,如N(包括N t和N 0,两者应一致)、等,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相关公式。(2)曲线或柱形图类:首先要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然后再研究不同曲线或柱形图的变化趋势,最后总结归纳出因果关系。(3)表格类:首先根据表格信息找出自变量

    13、和因变量,然后再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变化,最后得出相应结论。巩固提升练题组题组一 种群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考查5(2018高考全国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14、 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答案:D6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解析:种群密度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项错误;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流入虫等消费者体内,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B项

    15、正确;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能实现完整的物质循环,如稻种会流出生态系统,而矿质元素需不断补充等,C项错误;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答案:B题组二 种群数量变化的考查7(2018安徽蚌埠模拟)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 年的种群数量,N t1 表示t 1年的Nt 1Nt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 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 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 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 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

    16、件比较理想解析:N t1 /Nt1,代表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N t1 /N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 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 A错误;乙种群在0t 1段N t1 /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 t2之后,种群数量还有一段时间在减少,因此乙种群在t 2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 C错误;甲种群在t 3后N t1 /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错误。答案:B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 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 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

    17、到 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图中C 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解析: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错误;图乙曲线中,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种群数量达K 值以后,由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进行进化,C错误;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若在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D 正确。答案:D题组三 种群密度的取样

    18、调查9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 0t,其中 为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 0t,其中为10.0151.015,B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

    19、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D错误。答案:C10(2018河南郑州质检)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 m只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

    20、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答案:B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真题试做明考向1(2018高考全国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

    21、2(2015高考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灌木阶段由于除了草本植物外还增加了灌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成为许多鸟类栖息地,因此物种丰富度比草本阶段高,A 错误。灌木阶段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由于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C 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 正确。

    22、答案:D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变快”) ,演替的方向 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3、)。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相比,由于次生演替时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的微生物也越来越丰富,而初生演替时缺乏土壤条件,生物种类单一,因此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3)本题中人类的活动使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

    24、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融会贯通析考点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群落的两种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2)群落演替与进化的关系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同时也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2群落结构与演替3个突破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

    25、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里的竹子实为一个种群范围。群落垂直结构中不同层次的生物为不同物种生物。(2)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的分布不属于垂直结构,而是属于水平结构。高山是由于地形变化形成的,其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这种结构应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演替的特征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方法技巧会应用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曲线。(2)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捕食曲线。(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为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

    26、至为0竞争曲线。2.“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巩固提升练题组题组一 群落种间关系的考查4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解析:根据“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可确定二者处于竞争关系,A正确;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都能寄生红圆蚧,B正确;岭南蚜小蜂进入该地区后

    27、,改变了原来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C 正确;岭南蚜小蜂影响了蔷薇轮蚧小蜂的生存,不能增加该群落的丰富度,D 错误。答案:D5(2018湖北荆州期中)如图表示 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 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

    28、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故可排除D项。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2存在被排除的危险,C项正确。答案:C题组二 群落结构和演替的考查6(2018海南海口调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解析: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A 正确;若环境适宜,一般情况下,群落可以演

    29、替到森林阶段,若环境比较干旱,则不能形成森林,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条件适宜,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否则不会提高,C错误;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错误。答案:A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指优势取代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群落演替一定就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指优势取代,A正确;“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的现象,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

    30、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取代,D 错误。答案:D题组三 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考查8(2018辽宁大连一模)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C错误。答案:C9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

    31、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解析: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 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答案:

    32、B课堂加固训练 练模拟 做典题 提高解题能力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4页1(2018湖南长沙测试)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 值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 K/2之后进行捕杀解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 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正确;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小于K/2时进

    33、行捕杀,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答案:D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2(幼年) 38(成年) 9(老年)个体数 413 398 409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快速增加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C不同年龄段的该鱼生活在不同深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从该鱼种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该鱼种群获得能量的10%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比例相当,说明该鱼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则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

    34、,A错误;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该湖泊中的不同年龄段的该鱼属于同一个种群,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描述的是不同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而该鱼所处的营养级可能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答案:B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都呈 “S”型增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濒危物种种群的K 值C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的种类和数量常发生变化D光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天敌、食物等条件的限制,种群都呈“S”型增长;光既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

    35、,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D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 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正确,C 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

    36、 D正确。答案:C5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典型的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布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植物的这种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中自上而下这种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_ 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2)当森林遭受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林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这种现象反映出_。(3)为调查该森林中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第一年捕获30只猴,其中金丝猴 5只,做标记后原地放回,第二年又捕获了30只猴,其中有标记的金丝猴2只,没有标记的6只。在不考虑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情况下,此地区金丝

    37、猴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_只。解析:(1)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2)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3)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可知此地区金丝猴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5(62)220。答案:(1)垂直 物种丰富度 (2)生态系统本身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抗性(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8、(3)20限时规范训练 练思维 练规范 练就考场满分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149页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 K值B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C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解析: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种群迁入率、迁出率等无关,A 错误;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等有着重要意义,B正确;研究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C 正确;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39、答案:A2(2018吉林延边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B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 项正确;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 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 项正确;在“S” 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K/

    40、2 时,曲线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项正确。答案:B3关于标志重捕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于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B调查时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C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D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解析: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A 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B正确;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C 正确;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D 正确。答案:A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

    41、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解析: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 错误;草本植物可与地衣和苔藓植物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从而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产生影响,C错误;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正确。答案:D5(2018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42、)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 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 /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 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 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 型曲线中不存在K /2值, 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43、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 错误。答案:A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恢复时间都会很漫长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C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D虽然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差别,但是生物进化速度是一样的解析: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所以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时间较短,A 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44、B错误;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虽然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了更替,但是能量传递效率始终保持在10%到20% 之间,C 正确;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比较慢,D错误。答案:C7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 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 )/KS1 20 0.90S2 50 0.75S3 100 0.50S4 150 0.25S5 180 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 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

    45、控制剩余量在S 3点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S 4点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 3点之前进行,B错误;S 3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 3点,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 3,D错误。答案:C8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的种群数量 /(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

    46、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 K值解析:第1年至第3年由于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故A错误;第4 年初到第5年中期增长率大于 1,种群数量增加,故B正确;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增长率始终大于1,故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故C 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 值,故 D错误。答案:B9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

    47、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 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植物个体数(曲线b)减少。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答案:D10(2018宁夏银川训练)1980 年5月18日美国西南的St Helens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考生物培养优讲二轮讲义:专题五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