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时 酯和油脂,第3章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酯的存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会写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 2.知道油脂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能区分酯与脂、油脂与矿物油。,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新知探究 点点落实,达标检测 当堂检测 巩固反馈,新知导学,1.酯是酸和醇发生 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酯的官能团是。酯一般 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酯的密度比水小,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酯大都有 气味。 2.按表中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一、酯与酯的水解,酯化,易,芳香,难,(1)写出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_。,CH3COOCH2CH3H2O
2、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芳香气味很浓,芳香气味较淡,芳香气味消失,中性条件下乙酸乙酯 几乎不水解,酸性条件下乙酸乙 酯部分水解,碱性条件下乙酸乙 酯完全水解,(2)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程度与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程度有何不同?说明理由。,答案 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程度大。酯水解生成酸和醇,碱能与生成的酸发生中和反应,减小了酸的浓度,使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促进了酯的水解,可使水解趋于完全。,答案,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的比较,关键提醒 (1)酯的官能团为“ ”,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RCOOH,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RCOO
3、Na。酯的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 (2)酯化反应和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都是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用“”; 酯在碱性条件下,由于生成的酸与碱反应,促使酯完全水解,化学方程式用“”。,解析 酯化反应温度较高,需要采用酒精灯加热, A项错误; 酯化反应中使用的是浓硫酸,作用为催化剂和吸水剂,而酯的水解反应中使用的是稀硫酸,作用只是催化剂, B项错误; 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D项错误。,1.下列关于乙酸乙酯水解反应与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两个反应均可采用水浴加热 B.两个反应使用的硫酸作用完全相同 C.两个反应均可看作取代反应 D.两个反应一定都是可逆反应,答案
4、,解析,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酯水解反应用稀硫酸,只作催化剂,酯化反应中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2.有机物 是一种酯。参照乙酸乙酯水解中化学键变化的特点分析判断,这种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_种新物质。这些物质再每两个分子一组进行酯化反应,最多可生成_种酯。在新生成的酯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结构简式是_。,答案,解析,规律总结,3 5,解析 酯水解时酯分子里断裂的化学键是 中的碳氧单键, 原有机物分子里有2个这样的原子团,故它水解生成3种新物质:HOCH2CH2OH 。这3种物质按题意重新酯化有:与生成链状酯,与生成环状酯,与生成链状酯,与生成链状酯,与生成链状酯。水解生成的新物质中的相对分子质
5、量最大,并且与生成链状酯分子时脱去1个水分子,与生成环状酯分子时脱去2个水分子。,规律总结,规律总结 酯化反应的成键之处就是酯水解的断键之处。酯水解时, 中的CO键断裂,C原子接羟基形成羧酸,O原子接H原子形成醇。,3.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 mol 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 mol羧酸和2 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8O5 B.C14H16O4 C.C16H22O5 D.C16H20O5,解析 1 mol分子式为C18H26O5的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 mol羧酸和2 mol乙醇,说明该羧酸酯分子中含有2个酯基,则C18H26O52H2O羧酸2C2H5OH,由原子守
6、恒定律推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为C14H18O5,A项正确。,答案,解析,规律总结,规律总结 对于羧基与羟基生成的酯,酯水解时存在定量关系如下:1 mol 1 mol H2O 1 mol COOH1 mol OH,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一类特殊的酯,可以看作是 (如硬脂酸 、软脂酸 、亚油酸 等)与 丙三醇 经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其结构简式可表示为_ ,其中R1、R2、R3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天然油脂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二、油脂的分子结构与性质,高级脂肪酸,C17H35COOH,C15H31COOH,C17H31COOH,甘油,C3H5(OH)3,混合物,2.油脂的分类与物理
7、性质 (1)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油和脂肪的状态不同,油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较多,主要是低沸点的 ;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单键较多,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 。 (2)油脂都 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容剂,密度比水 。天然油脂大多是混合物, 固定的熔、沸点。,植物油,脂肪,难,小,没有,3.油脂的化学性质 (1)油脂的水解反应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 和 , 如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的化学方程式:。,3C17H35COOH,甘油(丙三醇),高级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 ,如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甘油,3C17H35COONa,(2)油脂的氢化反
8、应 植物油分子中存在_ ,能与氢气发生 反应,将液态油脂转化为固态油脂。 4.用途 (1)为人体提供 ,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2)工业生产 和甘油。 (3)制 、 等。,加成,能量,高级脂肪酸,肥皂,油漆,关键提醒 (1)油脂属于酯类,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混合物。 (2)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可用于制取肥皂,因此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退色,高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钠,4.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D.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答案,解析,规律总结,解析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A、C项正
9、确; 油脂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B项正确; 油酸甘油酯与溴加成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D项错误。,规律总结 油脂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退色,并且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解析 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A项错误; 植物油属于酯,在NaOH作用下可水解不分层,而矿物油属于烃类,不与NaOH溶液反应,B项正确; C项正确; 植物油中不饱和键与Br2发生加成反应,D项正确。,5.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物油不能使KMnO4(H)溶液退色 B.用热的烧碱溶液可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 C.油脂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从溴水中提取溴不可用植
10、物油做为萃取剂,答案,解析,方法规律,方法规律 可用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并加热的方法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学习小结,1.酯和油脂的比较:由酸(有机酸或无机含氧酸)和醇脱水生成的化合物统称为酯,如甲酸乙酯、硝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等均属于酯类,而油脂仅指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反应所生成的酯,因而油脂是酯中特殊的一类。要注意,“油脂”不能写为“油酯”。,2.油脂和矿物油的比较,达标检测,1.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油脂的是 A.猪油 B.地沟油 C.花生油 D.汽油,1,2,3,4,5,解析 汽油属于矿物油,主要成分为烃。,答案,解析,6,7,2.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1,2,3,4,5,答案,
11、解析,6,7,解析 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形成的酯。,1,2,3,4,5,6,7,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乙酯和水的混合物 B.酯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C.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比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程度大 D.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相同,1,2,3,4,5,答案,6,7,4.下列有机物中,刚开始滴入NaOH溶液会出现分层现象,用水浴加热后分层现象消失的是 A.乙酸 B.乙酸乙酯 C.甲苯 D.汽油,1,2,3,4,5,解析 A项,乙酸与NaOH溶液反应,不分层; B项,乙酸乙酯与NaOH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水解生成CH3COONa和乙醇,二者都溶于水;
12、C和D两项,苯、汽油与NaOH溶液互不相溶,分层,加热时分层现象不消失。,答案,解析,6,7,5.乙酸乙酯在NaOH的重水(D2O)溶液中加热水解,其产物是 A.CH3COOD、C2H5OD B.CH3COONa、C2H5OD、HOD C.CH3COONa、C2H5OH、HOD D.CH3COONa、C2H5OD、H2O,1,2,3,4,5,解析 乙酸乙酯的碱性水解可分为两步,乙酸乙酯先与D2O反应,生成CH3COOD和C2H5OD,然后CH3COOD再与NaOH反应,生成物为CH3COONa和HOD。,答案,解析,6,7,答案,解析,1,2,3,4,5,6,6.某有机物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它在
13、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生一种醇和一种酸,在水解时发生断裂的键是 A. B. C. D.,解析 酯化反应中羧酸脱去羟基(OH),与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形成新化学键 。酯水解时,同样在键处断裂,即上述有机物水解时,断裂的键应是。,7,答案,解析,1,2,3,4,5,6,7.某油脂常温下呈液态,其中一种成分的结构简式为,(1)该油脂能否使溴水退色?_(填“能”或“不能”)。,7,能,解析 含有17个C原子和15个C原子的饱和烃基分别是C17H35和C15H31。烃基C17H33含有碳碳双键,因此该液态油脂能使溴水退色。,答案,解析,1,2,3,4,5,6,(2)写出该油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的几种产物:_、_、_、_。,7,C17H35COONa,C17H33COONa,C15H31COONa,或C3H5(OH)3,1,2,3,4,5,6,7,解析 油脂水解时,酯基碳氧单键断开,碱性条件下:,3NaOH C17H35COONaC17H33COONaC15H31COONaC3H5(OH)3,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