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学习目标,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商业的发展 1.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_”政策。 2.春秋战国: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 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_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 (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集镇、夜市兴盛。 (2) 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工商食,官,私商,丝绸之,路,元代,纸币,5.明清 (1) 兴
2、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 ,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 、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商业市镇,白银,徽商,易混易错,思维点拨,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1.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政府开明的政策,内外交通的便利等。,二、城市的繁荣 1.自周秦迄唐代 (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
3、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2)实行 ,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 (3)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4)城市功能:主要是 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坊市制,政治中心,2.唐代至宋代 (1) 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2)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3)出现 、晓市、草市等。 (4)商业活动不再受 的监控。 (5)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6)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 城市走向繁荣。 3.明清时期,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为盛。,坊市界限,夜市,图解识记,官府,沿海港口,江南地区,思维点拨,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古代草市的特征 (1)远离城
4、镇;(2)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3)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4)受到政府机构的管理。,三、“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 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 (1)战国时期:秦国的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 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中央集权,商鞅变法,汉高祖,中唐,(4)明清时期 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影响: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
5、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易混易错,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宋代以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不受认同和重视。,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先秦时期的商业 史料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史料解读 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关键词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犹伊尹、吕尚之谋”。,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 理念:
6、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提示,2.宋朝时期的商业 材料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史料解读 说明商业发展深入到农村;说明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提示,提示 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3.明清时期的商业 材料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
7、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煕朝新语,史料解读 反映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反映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获得较快发展。,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提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特点 (1)变化规律 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
8、,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史论总结,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特点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主题二 古代城市的变迁,1.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9、。,材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史料解读 材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材料二中划线部分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提示,2
10、.明清城市的发展 材料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中国古代商业史,史料解读 由划线部分“向农村延伸”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其特点。,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明清城市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提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提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
11、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史论总结,深化提升,一、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交易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发展为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等商帮出现。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被打破。,二、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后期: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阻碍社
13、会分工的发展,使中国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2018重庆高一检测)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答案,1,2,3,4,5,6,解析,解析 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
14、策,故A错误;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错误; 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错误。,1,2,3,4,5,6,2.(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解析 “交子”使用是在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 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 商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繁荣
15、,唐朝出现“扬一益二”现象,故C项正确; 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错误。,答案,1,2,3,4,5,解析,6,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3.(2017天门期末)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从材料中各地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可知商品经济繁荣。,4.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
16、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繁荣 B.抑商政策废弃 C.坊市制度形成 D.自然经济瓦解,答案,解析,1,2,3,4,5,6,5.(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A.手工业官营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答案,1,2,3,4,5,解析 根据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知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解析,6,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
17、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 材料三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局部),1,2,3,4,5,6,(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有哪些管理制度。,1,2,3,4,5,答案,答案 商业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规定商业活动时间。,解析 应结合材料一分析,唐朝对商业区域、商业时间均有规定;,解析,(2)材料二、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样的商业状况?,答案 店铺林立、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有繁华的通宵达旦的夜市;居民区也可以交易买卖,不再有时间限制。,解析 要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宋代突破了唐代时期的限制,商业得到了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