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

    • 资源ID:57849       资源大小:5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积分,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

    1、专题检测(六) “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9 届高三洛阳调研)1839 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选 D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 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 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

    2、 C项错误;材料中把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 D项正确。21868 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 ,恭亲王奕 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解析:选 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西学中源”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维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故选 D项。奕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 项

    3、错误;奕 倡导的向西方学习仍停留在器物层面,B 项错误;明朝时已经出现西学东渐,C 项错误。3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解析:选 C 材料中仅仅说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对西方政体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转变为维新派,故 A项

    4、错误;材料中涉及西方的议院,可知指的是对当时的西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学说,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等信息,说明当时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提出了质疑,故 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少数人的观点,不能说洋务派的主张受到广泛批判,故 D项错误。4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选 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进化

    5、论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是因为它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选 A项。B、C、D 三项均夸大了社会进化论的价值与影响,排除。51896 年 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 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 7 000余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 17 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解析:选 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时务报发行量在逐步增大,维新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启迪民智,有利于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

    6、舆论环境,故选 A项。B 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梁启超等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尚未受到清政府重视,故 C项错误;时务报为文言文刊物,白话文刊物的兴起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 D项错误。61905 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主张维新改革,实行教育救国,而孙中山主张革命,二者救亡图存的路径不同,说明救国路径趋于多

    7、元化,故选 A项。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都与民族危机有关,但材料反映不出这一点,B 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并未反对严复的主张,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李欣淑的行为是 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解析:选 C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8、,从而就有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故 C项正确;A、B、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8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解析:选 D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突破” ,故 D项正确。9201

    9、6 年 11月 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 ,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 ”材料中的三民主义纲领(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B代表工农的根本利益C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D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解析:选 A 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与材料中“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称为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相符,故 A项正确;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

    10、标,但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故 B、C 两项错误;题干中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是新三民主义,而指导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是旧三民主义,故 D项错误。10(2019 届高三榆林摸底)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罗霄山脉中段具备了以下条件:(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5)影响湘赣两省。这篇文章论证了( )A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 B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C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 D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解析:选 B 国民革命成功的可能性与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无关,故 A项错误

    11、;材料中毛泽东列举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故 B项正确;论证抗日战争持久的合理性是在延安时期,故 C项错误;井冈山时期是论证割据政权建立的可行性,与解放战争无关,故 D项错误。11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 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 ,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解析:选 A 根据所学,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

    12、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故 A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121978 年 12月 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解析:选 A 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可知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 A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 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

    13、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 C项错误;D 项出现在邓小平南巡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 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材料二 1925 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

    14、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 ”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 、 “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

    1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1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9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梁启超 1902年提出” ,结合所学 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形势,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角度进行阐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 ,梁启超重视文化的认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 ,章太炎重视血统的作用。第三小问,根据所学

    16、可知,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希望借助满清统治实现救亡图存;而章太炎宣传革命途径实现民族救亡。第(2)问,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可知有助于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 、 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可知有利于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本国的工业,推动国家近代化;根据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 、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出于反侵略

    17、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可知有利于推动国家的团结,国共的合作,实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深重,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作支撑。差异:梁启超重“文化” ,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 ,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

    18、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意义: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 “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4(2019 届高三宝鸡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

    19、个时代的缩影,下表列举了从 19世纪 40年代到20世纪 40年代的一些典型的口号和标语。时期 口号或标语1840s 师夷长技以制夷1890s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图强1900s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0s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1920s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1930s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40s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口号或

    20、标语所涉及的史实涵盖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大的方面,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如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业救国” “扶清灭洋” “变法图强” “创立民国”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打倒孔家店”可以归纳为“救亡和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如从“打倒列强除军阀” “打土豪,分田地”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可以归纳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阐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史论结合,要言之有物,不是大量的列举史实,更不是空洞的理论。答案: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19

    21、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萌发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 世纪末 20世纪初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为旗号相继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

    22、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两大社会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考生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