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智慧乐园】走近作者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背景资料叶圣陶先生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论述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是作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三事”是虚指,课文以此为题记述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与工作中的几件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主题解说文章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从叶先生对他人宽厚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中可以看出他的高贵品质工作严谨、精益求精、以身作则、虚心学习、宽厚待人、德高望重。告诉读者,应以一种
2、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字工作。重点掌握叶圣陶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家、编辑家,文章却用“二三事”为题记叙了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平淡无奇的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写法首先给人以真实感受。通过记叙名人生活工作中的琐事,显得像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特点。第二是直观感。事例具体,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三有味道。这些小事故事性强,细节感人,使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难点突破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这种感情基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悲哀”情怀是自然的,当听到一个人逝世的消息,自然是会悲伤的,但在除夕这个除旧迎新、值得庆贺的特殊日子,这种反
3、差会使人感到双倍的“悲哀” 。在这种氛围中,对所敬仰的人的怀念自然会引起无限的回忆。2本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课文开头作者听到不幸的消息而悲哀,与结尾说“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首尾呼应。使用中心句概括诸多小故事。如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一句领起了“修改文章” “送客出门” “为我居住操心”三件事。使用过渡句衔接小事与小事。如“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等。知识链接叶圣陶先生名言理想是事业之母。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国学诵读】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
4、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卯( mo ) 商酌( zhu ) 修润( rn ) 累赘( zhu )譬如( p ) 拖沓( t ) 颠沛流离( pi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生疏 商酌 恳切 不耻下问 B譬如 朦胧 累赘 颠沛流离C拖沓 妥帖 业绩 付之一笑 D修润 丁卯 天坛 悔人不倦3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应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D )A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B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
5、意。(付之一笑)C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不耻下问)D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为人师表)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B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C妈妈每天既要上下班跑三四公里路程,又要给我送午饭往返两公里,真是颠沛流离,多么辛苦啊!D在班级里,张刚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做好榜样。5课文中大量引用了其他文章的语句,请指出下列语句的出处。(1)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左传 )(2)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述而 )(3)己欲立而立人,
6、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武力动武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B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央视在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 ,节目形式、内容都十分充实,再掀收视狂潮。C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D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一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
7、最恰当的一项是( B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A BC D8关于本课,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记叙的都
8、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B叶圣陶先生是江苏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本文作者张中行与之有过交往,并且共事过,叶先生曾不耻下问过作者。C课文讲叶圣陶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待人厚而深,也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D课文结尾作者说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给凡是拿笔的人带来了深重的苦心。【文本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9课文从哪两个方面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事情?_课文从叶圣陶先生对他待人宽厚,而对待自己却严格要求两个方面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事情。10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此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_
9、11文中虽然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但井井有条,在记叙这些小事前都有总说句给予概括,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来。_(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_(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_(3)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_达而达人” 。_(4)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_(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_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12从文中记叙叶圣陶先生的一系列小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从文中所记叙的小事中可以折射出叶圣陶先
10、生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虚心好学、以身作则、宽厚待人、德高望重的高贵品质。_【课外拓展】行马宝山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
11、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
12、也没学会。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
13、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
14、称皮先生。13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_德行好,道行高。_14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_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好,道行更高。_15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 ,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_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_16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 ,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_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份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皮挑儿” ;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 。_17赏析第段的画线句。_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运用,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_18第段中的“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_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_19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_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