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第 9 课 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 系 /停) 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_。 ”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中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 “一声
2、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 ”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 “桃花嫣然出篱笑,_” ,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肆虐 凋凌 B集结 昼夜兼程C版图 稚嫩 D嫣然 抱憾退出解析:A 项,凌零。答案:A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席卷 系 扩展 B笼罩 停 扩展C席卷 停 扩充 D笼罩 系 扩充解析: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迅速而有力地掠过。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语境是“寒流” ,故应选“席卷”
3、 。系:拴,绑。停:停放,停泊。语境是将海南岛比喻成一艘花船,海南岛不在雷州半岛上,它们之间彼此不连接,不能说停在上面,故应用“系” 。扩展:向外伸展;扩大。扩充:扩大充实。语境中的“版图”应该是向外伸展,故应用“扩展” 。答案:A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解析:根据句意和诗句含意 C 项最恰当。答案:C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
4、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_。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 “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 “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 “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 “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解析: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可推出答案。答案:C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评价鲁迅的对联。民族 心中 乾坤 精魂 直指封建 书写 黑暗 利刃 笔上答
5、案:笔上利刃,直指封建黑暗心中乾坤,书写民族精魂二、阅读鉴赏(2017常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徐 梓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 ,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
6、部易 ,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 。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 ,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 书 礼 乐 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 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 “一物不知,深以为
7、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 “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 ,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 15 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
8、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 ,沉思良久, “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 。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折” ,就会“反复穷思” ,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 。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 。他的尚书古文疏证 ,用120 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 “祛千古之大疑” ,成为一代名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
9、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节选自 2016 年 11 月 30 日光明日报)6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指出学者博学的重要性;然后用古代一系列的文人学者求学著述的事例分析“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产生及其意义;最后号召现代人要发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实现博通与专长的统一。7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答案:列举交代了阎若璩克服天资不足,博学终成大家;证明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对学者的重要意义,引出下文要现代人发扬这一精神的论证。8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案:和学问广博的人做朋友,要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心态开放;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