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60 分)1.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会给中国带来永久的利益,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
2、,并非强调要全面向西方学习,B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而非“天朝上国”思想,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中体”的内容,排除 D 项。2.1896 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回答说:“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
3、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 A 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这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 B 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D 项错误。3.19 世纪 60 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虽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4、.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政体,也无法看出作者对君主立宪政体的态度,故 A 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主张,没有超越当时的主流思想,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其对西方代议制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以看出志刚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故 D 项正确。4.1888 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
5、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答案: D解析: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材料“(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5.梁启超从 1899 年到 1903 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
6、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学,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6.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格局,孕育和催生了 1924 年至 1927 年的国民革命。这
7、里说的“两极化趋向”指的是( )A.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B.政治不断民主化和经济发展迅速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答案: A解析: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军事上是军阀割据混战,文化方面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思潮汹涌澎湃,故 A 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混乱的局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军阀割据混战导致国力衰弱,故 C 项错误;此时期民众权利并未扩大,故 D 项错误。7.1917 年 3 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非绝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据此,陈独秀( )A.认
8、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认为儒家的伦理学说可以统一人心,而不是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故 A 项错误;1917 年 3 月,陈独秀仍然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即孔教亦非绝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 C 项正确;仅根据材料中陈独秀对儒学的一点认识,就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有失偏颇,故 D 项错误。8.“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
9、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答案: D解析: 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 D 项正确。B、C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9.1920 年 9 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10、)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答案: B解析: 题干信息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可知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 B 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 C 项错误;题干中的宣言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这说明工人阶级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 D 项错误。10.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
11、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答案: A解析: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 A 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1.1931 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
12、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 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 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B.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C.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D.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最初称“苏维埃”有照搬俄国经验的特点,后来去掉“苏维埃”一词,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2.1992 年 2 月 5 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
13、惑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 (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C.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D.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答案: D解析: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1987 年中共十三大上,故 A 项错误;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来的,故 B 项错误;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在 1978 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 C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故 D 项正确。二、
14、非选择题(共 2 小题,40 分)13.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摘编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 1877 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15、。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摘编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6分)(2)19 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4 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10 分)参考答案: (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
16、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3)说明: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解析: 第(1)问,“中体西用”思想之所以能够为当时的清王朝所采纳,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为了维系统治地位,不得不学习
17、西方科技以图存;另一方面,“中体”强调以维护封建制度为根本宗旨,能够为封建保守势力所接受和采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得出先进的洋务思想家已经意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是国家制度的腐朽而非仅仅是器物的落后,他们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这种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先声。第(3)问,“中体西用”思想在之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断的冲击,首先,康梁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和实行君主立宪”,直接冲击了“中体”的主导地位;其次,进入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提出“驱除鞑虏
18、,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中体”在政治上从此被先进的中国人彻底抛弃;在 1915 年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进一步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冲击了“中体”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 19 世纪 60 年代到90 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 20 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三次革命的思想来源。费正清美国与中国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
19、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 分)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西方在 19 世纪 4050 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阐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早已存在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即19 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的冲击使得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示例二 论题:西方是 19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20、。阐述: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即 19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90 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示例三 论题:西方提供了 20 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阐述:西方民主共和思潮指导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西方思潮催生了 20 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 阶段一:论题可根据材料中“19 世
21、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得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议题进行史实论证,在这个时期给中国的冲击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政治上和社会性质上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时期的冲击使得中国统治危机加深,民族危机严重。阶段二:论题可根据材料中“对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得出,史实说明可根据所学知识答出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戊戌变法效仿西方,从经济上、政治上、生活习俗方面推动中国近代化,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时期学习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阶段三:论题可根据材料中“到了 20 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三次革命的思想来源”得出,史实说明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回答,最后得出结论:这些思想催生了中国的一系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