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白银市 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二)语文本 试 卷 共 22 题 。 全 卷 满 分 150 分 。 考 试 用 时 150 分 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在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形势下,全国各大城市对人才的求贤若渴是大势所趋。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就开始掀起“人才争夺战”,特别是崛起中的各大“新一线城市”更是接连出台人才引进政策 给房,给钱,给户口。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历史新高的 820万,“抢人大战”更加如火如荼,各大城市纷纷向毕业生出诱人的政策大礼包:武汉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
2、,推行“人才住房券”等制度;成都发布“人才新政 12条”,推出“先落户后就业”政策;西安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就连一向处于人才高地的一线城市也加入战局,北京和上海开始锁定尖端人才,巩固其一线城市的领跑地位。尽管户口门槛仍未完会放开,但一切似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特别是“人才”,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成了财富。而人才的聚集度,反过来也成为定义“新一线城市”的重要标志。除了户口政策的放宽,新经济对人才流动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今年年初的统计,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数字经济体,数字经济总量占 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2.9%,这一领域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达
3、21%,阿里集团飞猪旅行的人力资源总监玄玥从企业的视角观察,她最初感觉到新经济的浪潮冲击大概是在 2013年,很多人从传统行业转行互联网,阿里在其中是一个关键推动者。之后也有不少人从阿里离开,跳槽或者创业,这些人在周边辐射出一圈又一圈的“独角兽”企业,在杭州城市西部形成了一个小型“硅谷”,滋生出吸引更多人才的土壤。“杭州虽然是二线城市,但有媲美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线城市过来,公司有往返上海的班车,周末晚班飞机也经常能遇见同事。”因此,与其说各大城市政府高调挑起了“人才争夺战”,不如说它们是人才流动的一种助推力。且不论这种以户口为筹码的推力长远效果如何,至少会在客观上带来户
4、籍政策的逐渐宽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流动。经济学上有一个经典的“用脚投票”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提出,指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辖区政府、各辖区政府税收体制相同、辖区间无利益外溢、信息完备等假设条件下,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日前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动趋势,已经是一轮“投票”结果的初步显现。什么人在城市间“用脚投票”?如果用目前加入“人才争夺战”的各城市政府的界限来框定,大致是 40岁以下的高学历人才,其中有中年人、刚刚步入社会的“90 后”、随互联网一起诞生和成长的“Z 世代”,他们不再固守“
5、择一城而终老”的传统观念,而在城市之间转换得更加自由,更加主动,频率更快,范围也更大。这代人的移动,也将推动城市重新分级,倒逼一种更趋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策略。(摘编自贾冬婷谁是“新一线”:正在发生的人才争夺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自 2017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就开始掀起“人才争夺战”,其背后有人口红利在逐渐衰减的原因。B.在 激 烈 的 “抢 人 大 战 ”中 , “新 一 线 城 市 ”抛 出 的 人 才 引 进 政 策 比 原 来 “一 线 城 市 ”的 更 加 优 惠 诱人 。2C.近几年来,各大城市政府高调挑起的“人才争夺战”可以说是促使人才实现
6、流动的一种助推力。D.目 前 人 才 从 “一 线 城 市 ”到 “新 一 线 城 市 ”的 流 动 趋 势 , 初 步 显 现 了 他 们 一 轮 “用 脚 投 票 ”的 结 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 章 开 篇 列 举 “人 才 争 夺 战 ”中 各 地 出 台 的 人 才 引 进 政 策 , 突 出 了 人 才 在 城 市 发 展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B.文章从两个层面阐述了对人才流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一是户口政策的放宽,一是新经济的发展。C.文章以统计数据和阿里集团玄玥的亲身经历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新经济对人才流动的深远影响。D.文章引用最早
7、由蒂伯特提出的“用脚投票”理论,使关于当前人才流动趋势的论述更具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人们将一座城市定义为“新一线城市”,那么它必然具有一定的人才聚集度。B.在新经济的趋势下,与其说是城市在选择人,不如说是人在选择和重新定义城市。C.各大城市以“落户”作为人才争夺的筹码,对人才流动的推力长远效果不容乐观。D.高学历人才不再固守传统观念,在城市间“用脚投票”,将会推动城市再度分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身为一叶无轻重 愿将一生献宏谋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
8、区度过的,他曾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的印象。”此后,于敏考取北京大学,并于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51 年研完生毕业后,他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不断取得突破,但在 1961年 1月的某一天,他的理论研究要暂停了。这一天,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的第一反应是不解,因为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而且,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的脑海里很快就回想起了那段“亡国奴的屈辱生活”。“
9、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心境。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自此他开始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于敏带领由 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 104型电子管计算机和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 4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课题研究问题,而且还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编制了计算程序,建立和初步研究了有关模型,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1965年秋天,他带领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
10、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6 年 12月 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 年 6月 17日,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胜利的消息传来,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的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当于敏的工作解密后,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数十年默默无闻,于敏却怡然自得。他喜欢诸葛亮,喜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奉为圭臬。这个内向又安静的科学家,对“宁静”有着自己的理解:“所谓宁静,对一个科学家而言,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3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于敏始终守着一
11、片“宁静”,大声说出自己的良知。他曾在“文革”期间遭受错误批判,“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当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于敏说这是集体的功劳。当人们把“氢弹之父”的称号送给他时,他直言这种称呼不科学:“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于敏未曾出国留学,自言是“道地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 “开过眼界后就要回国做贡献”。于敏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
12、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正如他 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想表达的那样,即使“身为一叶无轻重”,也“愿将一生献宏谋”。2019年 1月 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于敏,这个曾经被秘密封存了 28年的名字,如今成了某种精种的代名词。(摘编自 2019年 1月 17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青少年时代的屈辱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于敏的脑海里,并激励他日后投身于氢弹研究这一使祖国 独立自主的事业中去。B.安排参加氢弹理论研究工作的决定,使于敏将要离开他喜欢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这让他陷入了因不解形成的困惑犹豫之中。C.于敏带领团队在简陋的科研
13、环境中,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氢弹原理试验的圆满成功。D.于敏的工作得以解密,他的妻子才知晓于敏所从事的高级秘密工作,他妻子的话语之中既有惊讶,又有赞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听到氢弹试爆成功的消息,于敏显得很平静,并且睡得很踏实,可见他内心的淡然,这是他“淡泊”与“宁静”操守的体现。B.于敏在“文革”中遭受错误批判时,坚持说真话,经受住了历史与真理的考验,是个有良知的人,做到了“宁静以致远”。C.于敏认为核武器的研制是一个大系统科学工程,包含着众多学科、众多方面和众多人物的贡献,所以觉得用“氢弹之父”称呼他不科学。D
14、.于敏不以本土科学家自诩,不故步自封,他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国际视野,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学成后要回来建设祖国。6.文末说“于敏,这个曾经被秘密封存了 28年的名字,如今成了某种精神的代名词”,于敏这个“代名词”包含了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心的方向,无穷无尽彭 程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国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
15、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4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遗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着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看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
16、。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脚下的小镇外的原始森林,双脚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江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己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
17、变万化。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旅行。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园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这在当地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更能够
18、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提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
19、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漫游,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陆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
20、,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5A.文章由兴隆与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写起,引出意识与距离的话题,首段运用联想的手法来扣题、释题,自然而巧妙。B.对作者而言,远方意味着感动与希望:去过的地方,在回忆中重温美好;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C.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描写新疆戈壁边缘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突出其壮阔的气势、明艳的色彩,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D.作者引用古代诗句,突出并拓展了家园的意义;引用现代诗句,则诠释了最为深沉的家国之情常被寄托于山川大地之间。8.作 者 为 什
21、 么 在 前 五 段 使 用 第 一 人 称 “我 ”,而 第 6段 却 换 用 第 二 人 称 “你 ”?请 简 要 分 析 。 (6分 )9.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心的方向,无穷无尽”的含义。(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
22、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23、。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注】
24、风世:劝勉世人。(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6C代为治筐箧治:备办 D奉母闲居奉:侍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
25、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13.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有美堂暴雨苏 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喚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有美堂:宋仁宗
26、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宋仁宗亲自赋诗送行。梅挚到任后,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示荣宠。谪仙:指李白。传说唐玄宗召李白赋诗,李白正在醉中,于是“以水洒面,即令秉笔”。琼瑰:美石,此处比喻美好的诗文。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写暴雨将至景象。“脚底一声雷”写暴雨前兆,“顽云拨不开”写云层极厚极密。这两句渲染气氛,为下文蓄势。B.颔联写了暴雨自远及近的情景。暴雨越江而来,“吹海立”描写诗人站在海边直面随风而来的海水,展现了风的狂暴。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雨势之大、雨量之足和雨声之急、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D.全诗紧扣疾雷、
27、迅风、暴雨的特点进行刻画,使全诗的节奏和气势如自然风暴般急促,来如惊雷、去如飘风,瑰丽奇特。15.本诗通篇描写暴雨,其中尾联最为奇特。请简要赏析这一联。(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 , ”的豪情。(2)古籍记载:
28、“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顾况用“泉咽”描写音乐,而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 , ”两句,前句以鸟鸣写音乐,后句写法则与顾况类似。7(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 , ”两句勾勒了一个观剑赏剑的志士形象,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2019年春节期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持续热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有不少人认为,流浪地球代表了国产科幻片 的新水平,堪称“首部国产重工业科幻影片”。该片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影评网站留言区中“史诗般的科幻大片”“电影故事和画面都非常好”“在科幻电影中别具一格”等赞美之词。与令人 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
30、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 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这部电影以其想象的大胆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 的时代。从 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 2007年首颗探月卫
31、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 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 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前所未有 唾手可得 叹为观止 一日千里B.空前绝后 比比皆是 望洋兴叹 一日千里C.前所未有  
32、; 比比皆是 叹为观止 日新月异D.空前绝后 唾手可得 望洋兴叹 日新月异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这部电影以其想象的大胆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 展的独特视角B.这部电影以其大胆的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C.这部电影以其大胆的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D.凭借这部电影大胆的想象和充满
33、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世界获得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科幻电影离不开生长的土壤,文学艺术也不例外B.文学艺术和科幻电影都离不开生长的土壤C.与科幻电影一样,文学艺术也离不开生长的土壤D.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20.下面一则征稿启事的草稿片段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做修改。(5 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阖家团圆、共度美好时光的节日。儿时的春节记忆,现代的过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倾诉我们的中国年。“印象中国年”全国首届新春主题文学大赛正式启
34、动,现面向全国征收优秀稿件,希望广大文友竭尽绵薄之力,踊跃惠赠文稿。8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既然放飞梦想,就应装备强大的引擎,牢记教育使命,助力全国展翅欲飞的学子。材料:鼓励奋斗 渴望创新 呼唤绽放激活隐藏的密码 铺设笔直的跑道 厚植肥沃的土壤拓宽教育边界 汇聚教育资源 维护教育公平定向招收落后地区的栋梁 &nb
35、sp;深切关爱留守农村的花朵 培育高校科技创业的精英四写作(60 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 字。今年祖国将迎来 70华诞,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艰难探索到再创辉煌,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国同梦、与国同进。请以“与国同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边城中爷爷对翠翠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请以“结实地活在这块土地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1.B【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
36、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及各大“新一线城市”接连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和各大城市向 2018年高校毕业生抛出优惠政策,并未对“新一线城市”和原来“一线城市”所抛出的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比较。2.C【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亲身经历”错,原文第 4段中所举之例是玄玥的所见所闻,并非全是亲身经历。3.A【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在新经济的趋势下” “人在选择和重新定义城市”于文无据。C 项,“对人才流动的推力长远效果不容乐观”错,原文第 5段只是说“且不论这种以户口为筹码的推力长远效果如何,至少会在
37、客观上带来户籍政策的逐渐宽松”,对其长远效果并没有下定论。D 项,“高学历人才”扩大了范围,文中指的是40岁以下的高学历人才;“传统观念”也不准确,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择一城而终老“的传统观念。【试题说明】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政策,争夺人才,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频现于新闻媒体,“抢人大战”的背后是什么?选文从人才、经济、政策等角度做了分析,引发读者思考。选文浅显,可读性强,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4.B【解析】本题难度小,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陷入了因不解形成的困惑犹豫之中”错。于敏接到新任务后,有“不解”,但“没有犹豫”,
38、也没有“陷入困惑中” 。5.A【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可见他内心的淡然,这是他淡泊与宁静'操守的体现”错,“显得很平静,并且睡得很踏实”是于敏在听到氢弹试爆成功消9息后才放下心来,而非“淡然”,也没有体现他“淡泊”与“宁静”的操守。6.【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综合概括题,答题时,首先需依次理清文中所述与于敏相关的信息,如服从需要转行,克服困难自主研发,崇尚宁静,推辞“氢弹之父”的称号,教育学生留学后归国,作抒怀律诗遣怀。然后从中概括出于敏的精神即可,共六个方面:不计个人私利、服从大局的牺牲精神。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
39、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毅然接受安排并转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利用简陋的实验条件,进行氢弹的自主研究并且获得成功。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青少年时代屈辱的经历使他立志报国,为国倾注一生;教育自己的学生留学后回国做贡献。严格的科学精神。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不独占功劳的集体主义精神。把氢弹的研制成功归功于集体,而非自己。默默无闻、不求声名的甘心奉献精神。不计较有名无名,甘做无名英雄。(每点 1分)【试题说明】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8 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
40、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2018 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他身上所体现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高贵品质和情操,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7.B【 解 析 】 本 题 难 度 中 等 ,考 查 分 析 文 章 内 容 的 能 力 。 B项 ,“只 能 借 助 资 料 和 图 片 获 得 慰 藉 ”错 ,第3段 中 作 者 说 “甚 至 仅 仅 是 想 象 ,就 能 够 带 来 一 种 惬 意 的 慰 藉 ”,说 明 还 可 通 过 “想 象 ”来 得 到 慰 藉 。8.【解析】本
41、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文学作品中人称的选择与运用,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答题时应先分别分析前 5段和第 6段的思想内容,然后指明这两部分中作者运用不同人称的用意,最后再阐明变换人称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如下:作者在前 5段中先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得到慰藉,接着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展现作者的所见所感。第 6段是从“我”的这些经历得出的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层
42、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每点 2分)9.【解析】本题难度大,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梳理文中作者围绕“心的方向”所写的内容,进而把握全文。第 1-5段写作者的个人经历。未到之处,作者心向往之,放飞思绪,“心的方向”指意识的方向,第 1段结尾句“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体现了其无穷无尽之含义。已去之处,作者足踏其土,“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第 2段“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说明自己的脚步追随向往,所及范围不断扩展。第 6-8段写作者对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的感悟。 “心的方向”指情感的
43、方向,这一方向的无穷无尽说的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和由此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参考答案如下:心的方向指意识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由情感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每点 2分)【试题说明】彭程心的方向,无穷无尽一文鲜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炽热的家国之爱更让人深受感染。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笔下的书写对象深度的审美诗性。此文堪称一篇诗意浓郁、灵性挥发、优雅美妙的散文佳作。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
44、,19 分)1010.B【解析】此题考查词汇,决是判决的意思,狱是案件的意思。此句中“狱”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中“狱” ,应为“案件” 。所以,句中的“决”当为“判决、裁决” 。11.C【解析】直接找到提及“张、沈”的段落,可以看到,是这两个老同事说了些事情,而“余全不省记”是我忘记了,不是人家忘记了。12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翻译】迟明(天亮前可以猜出)行(走)六十里, (吕)峄亭延候(迎接等候)于(在)十字桥,彼此喜跃(欢喜雀跃) ,骈辚(并驾)同(一同)驱(前往) (沭城)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
45、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翻译】闻(听说)伯夷、柳下惠之(的) (崇高的)风(精神节操)者(的人) ,奋(振奋)乎(于)百(100,夸张)世(代)之下(后) ,而况(何况)于亲炙之者(好吧,猜不出来了。亲炙:亲身受到教益)乎(呢)?【试题说明】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行。 (关键词是“迟明” “延候” “骈辚”等。关于迟明,可以参考前句的“夜阑置酒” ,如果连“夜阑”也不理解,那你就随意蒙吧;“骈辚”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 “形旁”分别是“马” “车” ,再联想一下“骈文”之类的知识和后面的“同驱
46、” ,应该可以推断出这句话在说什么。 )(2)听到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风度, (足以)激励百代之后的人,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袁枚应该是记错了孟子的话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不管从语法还是内容来看,都比较怪异,不太适合用于考查。关键词是“风风范,风度” “奋”“亲炙亲身受到教益,亲受教育熏陶” 。 )13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 “风世” ,注释曰“劝勉世人” 。袁老笔下, “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的“风世”语句有:盖贤者视民如
47、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从中感悟、概括即可。文章的题目中含有“重到”二字, “重到”的原因“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基本就可以用来作为本题的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14.B【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吹海立描写诗人站在海边直面随风而来的海水”错,由题目“有美堂暴雨”和首联“满座”可知诗人是在吴山上的有美堂经历的此次暴雨,而并非在海边,“吹海立”是诗人的想象。15.【解析】本题难度大,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注释可
48、知,尾联中“谪仙”指李白,这是化用典故;“唤起李白” “洒面” “鲛室“是化用传说。 “倒倾“突出雨之大,“琼瑰”则突出雨滴晶莹的特点。 “唤起谪仙”的目的是让李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诗歌,所以天降暴雨是为了让大家创作出佳作。结合尾联的内容和运用的表达技巧作答即可。参考答案如下:尾联化用典故与传说,(1 分)对眼前的雨景进行联想和想象,(1 分)说雨犹如天帝要唤醒酩酊大醉的李白赋诗而洒的泉水,(1 分)又似倾倒了海中的鲛人之室,使美石泻了出来。(1 分)这两句突出了雨之大和雨点的晶莹剔透,(1 分)也隐指天降暴雨的目的是要包括诗人在内的观雨者创作出诗词佳作来。(1 分)【试题说明】苏轼在中国文学史
49、上的地位不可撼动,豪放的风格,奇特的想象,是苏轼作品的鲜明特点。本诗突出地体现了苏轼作品的特点,阅读分析本诗,可以让考生贴近苏轼,更加了解苏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16.【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由“九死一生”可联想到11“虽九死其犹未悔” 。(2)依据“泉咽”和“前句以鸟鸣写音乐”等提示语可得出答案。注意“幽”字的写法。(3)紧扣“观剑赏剑的志士形象” “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就能得出答案。答案如下:(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醉里挑灯看
50、剑 梦回吹角连营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C【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二空:“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此处语境强调“赞美之词”很多,而非容易得到,故应选“比比皆是”,据此排除 A、D 两项。再看第三空:“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此处语境强调流浪地球的“情节和特效”非常好,故应选“叹为观止”,据此排除 B项。故选 C。18.B【解析】本题难度小,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
51、部分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想象的大胆”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结构不对称,可将“想象的大胆”改为“大胆的想象”,据此排除 A项;二是成分残缺,“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前应补出动词“观察”,据此排除 C项。D 项,改后的语句与后文搭配不当,造成结构混乱,应排除。故选 B。19.D【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括号后的内容可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应强调“科幻电影”离不开生长的土壤。A、C 两项强调的都是“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B 项则强调“文学艺术和科幻电影”二者都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皆与后文衔接不当应排除。故选 D。20.【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适用于中秋节,此处可改为描写春节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倾诉”与“中国年”搭配不当,可改为“抒写” 。“征收”指政府依法向个人或单位收取税款等,此处是文学大赛举办方发布的征稿启事,应改为“征集” 。“竭尽绵薄之力”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身。这里用于广大文友,不合语境,可改为“鼎力支持” 。“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等,不适用于征文的语境。 “惠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