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语文版】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课件

    • 资源ID:6356       资源大小:540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文版】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课件

    1、,18.古文二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导入,答谢中书书,陶 弘 景,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南朝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代表作品有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答谢中书书。,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2、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文学常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

    3、迁的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与其奇者( ) 未寝( ) 相与( ) 遂( ) 藻( ) 荇( ) 竹柏( ),字词注音,tu,yu,y,qn,y,su,zo,xn,bi,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4、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到 今义:想念)月色入户 (古义:泛指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一词多义,欲穷其林,夕日欲颓,(副词,将要),(动词,想要),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动词,文中指欣赏),(动词,和),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文言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精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情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5、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秀美景色?,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8.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山水之中飘飘

    6、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9.“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7、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

    8、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作背景,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找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连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6.文章的结尾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

    9、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难句

    10、解疑,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5.作者虽然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

    11、,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课堂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版】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课件)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