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2 课 寄欧阳舍人书1.通假字(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 ,显现,表彰。(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 ,才学,才能。(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 ,积蓄,富于。(4)恶人无有所纪 同“记” ,记录,记载。2.古今异义(1)于众人则能辨焉。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家;许多人。(2)而世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则勇于自立。古义:建立功业。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3.一词多义(1)铭Error!(2)一Error!(3)书Error!(4)乎Error!(5)恶Error!4.词类活用(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2)非畜道
2、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5.文言句式(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 “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 “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 “莫之拒”应为 “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世”应在“有望 ”前。(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 “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
3、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 ,阐述了“道德” 、 “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意思?答:_答案 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 、 “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也只有二者兼备,为别人写作铭志才能公正、正确,而铭文和墓中人也才能一起流传于世。对当时那些铭志不合事实、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评。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夫铭志之著于世(铭:墓铭
4、)至于通材达识(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刻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蓄意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兼胜:加倍胜过 )先祖之言行卓卓(卓卓:高卓,卓越 )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蹶:挫折 )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魁闳:器宇宏大,不凡)A. B.C. D.答案 D解析 “畜”同“蓄” ,积蓄,富于。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夫铭志之著于世(句首发语词,无义)B.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介词,对)C.则必铭而见之(连词,表顺承)D.则以愧而惧(连词,表并列)答案 B解析 以:介词,因为,由于。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5、则足为后法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 B.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C.条写如后云云 D.此数美者答案 B解析 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48 题。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
6、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
7、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威严B.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勒:约束C.有名侈于实 侈:奢费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徇:徇私答案 D解析 A 项严:尊敬。B 项勒:刻。C 项侈:过分,超出。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众人则能辨焉
8、于是余有叹焉B.惧后世之不知 石之铿然有声者C.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B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C 项连词,来、用来/连词,并且。D 项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B.至于通材达识C.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D.则人情之所不得答案 A解析 自立:古义为建立功业;今义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铭志”与
9、“史传 ”的不同特点,目的是区别二者的不同,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B.文章阐述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是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的缘故。C.本文笔法纡徐百折,跌宕多姿;吞吐抑扬,极尽腾挪。形成了舒展自如、婉丽从容的风格。D.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不仅表达了对欧阳舍人的感激之情,而且论述了为文要“公与是”的观点,论证严密有力。答案 A解析 “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错,应该是说明铭志有警劝之道,义近于史。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译文: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2)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译文:后代
10、要写碑铭的人,往往要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译文:不是富于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越州赵公救灾记曾 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
11、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12、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
13、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节选自曾巩集 ,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岁廪穷人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C.故事/岁廪穷人/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答案 A解析 “故事”是“旧例”的意思,引起下文,应单独成句。 “穷人”为宾语,其后应断开。 “公”为主
14、语,其前应断开。 “者”为句末助词,其后应断开。 “石”为量词,其后应断开。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政殿为北宋皇宫中的一处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建筑,同时也用作宴殿和讲习之所,并设立资政殿大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国政。B.谏议大夫,古代官职。秦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C.米藏曰仓,谷藏曰廪。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D.病坊是收养贫病平民的机构。答案 C解析 应为“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下文
15、书给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几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搜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答案 D解析 “不循章法,将广为搜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分析不当。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译文: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2)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译文: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
16、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为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册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两万一千九百多人。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
17、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到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两千余石,用平时的价格
18、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
19、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劳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
20、,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搜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上池州李使君 书杜 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
21、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 ,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 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
22、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 ,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
23、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 樊川文集 ,有删节)注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缪:通“谬”。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C.使圣人微旨不
24、传 微:精深微妙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答案 B解析 “可惜”是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 “可”是“值得”的意思, “惜”是“爱惜”的意思。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之、其、而”的用法。A 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B 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其:代词,那些/连词,表选择。D 项而: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修饰。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
25、注的 “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 ,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答案 C解析 C 项张冠李戴。第 5 段中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16.用“/”给文中画波
26、浪线的部分断句。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美 异 日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答案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 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步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 “仆”作
27、“自知顽滞”的主语,可在“顽滞”后断开;两个“足下”分别作“美”与“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足下之美”与“足下之教”分别作了“欲成” “既受”的宾语,因此,可在其后断开。再次,看标志性虚词的位置,进一步断句。 “假使” “亦”常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该断开。 “之”跟在动词“施”后。因为“恳恳”修饰“欲成”作状语,所以“之”应为宾语,故在“之”后断开。最后,通读整个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看句意是否通顺。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译文: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 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
28、力啊!(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译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安置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解析 本题涉及词类活用、重要虚词、固定用法等。(1)“ 资” ,供给,给予。 “迹” ,事迹,功业。“光” ,名词用作动词,光耀。 “勉” ,努力。(2)“所解释 ”, “所”与动词“解释”构成“所”字结构,解释为名词“分析说明” 。 “完具” ,完备。 “虽” ,表假设,即使。 “挈置” ,提携安置。参考译文我与您年龄相同然而主张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智,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修饰( 自己),所以为人处
29、世光明高尚没有过失、后悔的事。 (我)在京城期间,家里的事,人际往来,整天局促束缚,不能够每天说出心中所想来使自己明白,自然不敢用同辈之流期待你啊。去年请假,从江、汉之间回京城,才知道您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敢于做正义的事,以前我期望您的心思,果然不是谬误,私下里自己恭喜道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给予的、我期望仰慕的,这两者就是我恭喜道贺您的原因,好啊,好啊。我不值得一提,虽然能做学问,也没有什么长进,像您的才华、时机,真是值得爱惜啊。以前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智,内心正直,态度温和,用温和谨慎修饰(自己 ),这才华值得珍惜;年龄四十岁做刺史,得到偏僻小郡,有衣服和食物,没有做吏的苦楚,这是时机
30、值得爱惜啊。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我常想百代之后,不一定不幸,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书记载详尽而且所记事情繁多。现在的谏官一定说:“假使圣人精深微妙的意旨没有流传,就是写注解的郑玄等人的罪过。 ”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安置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假使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习,那就得圣人复活,像周公、孔子那样亲自教授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样以后才能做学问。那么圣人不复活,就终生不能做学问了;假使圣人复活,也就跟随并且扰乱他们。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口出大话,欺骗扰乱常人罢了。自从汉朝以来,
31、那些诸侯的成功失败、衰败兴盛,功业行迹,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事,根据事实,都可以描述出来,考察它们的由来,判定它们的是非,十件里能有四五件,就能够用来应对当代的事务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是依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的结果。楚王问蓬草的果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知道的。 ”这就是把小孩子当作老师罢了。用上古时代的知识来检验它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反复斟酌,才能成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这些人读书,是想做博士啊。 ”这就是因为被自己的见识阻滞,不知道适宜地变化,叫迂腐的儒生,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我自从元和年间以来,直到今天,自己见到听到的名家才子的讨论,常法制度,征讨叛逆作乱,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形,用古代事迹进行检验,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但是随时见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轻视看到的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像您有上天给予的天赋,我与您差距太大。我知道自己愚妄固执,不能耗费心思做学问,假使能学成,也不能够拿出来实施,诚挚殷切地希望成全您的美好愿望,改天在接受您的教导之后,对于官吏事务没有过错罢了。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却能在后代人中流传名声的,您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