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系列五)

    • 资源ID:6659       资源大小:85.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系列五)

    1、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2003 年 15 日上午 9 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60 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

    2、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 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

    3、的笔调,叙述了“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识记要点新华社记者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字词巩固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教材优化全析一、 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 画龙”,那么拟题就是“ 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 “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

    4、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 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 年 10 月 15 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 ,发射架是“ 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 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5、”。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结构网络通讯报道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时间导语 地点场面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环境 世界上发射架 第三个飞船 能把航发射时 天员送火箭 入太空 的国家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主体部分时间为经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

    6、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第二部分(第 226 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 航程

    7、”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第 4 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几百年” 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等待了几百年承

    8、上启下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惊醒了中国人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出 周密的计划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材料试验食品等载人飞天准备挑选了航天员遗憾:计划搁浅714 工程历史镜头曙光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第 5、6 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 1957 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

    9、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第 710 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 1 年零 9 个月;又用了不到 10 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

    10、来,条理清晰。第 1113 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 19 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构思草图中863 计划中央政治局实施载人航天计划周密计划“神舟” 一号 “神舟” 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 三号 五战“神舟” 四号 五捷“神舟” 五号结尾:“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11、千年梦圆暖还寒的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 80 多个单位的 400 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 1971 年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 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 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 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

    12、飞船“双子星座号” 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 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年。第 1416 段,10 年后,“863 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

    13、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 年 9 月 21 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从第 1726 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 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 ,五战五捷,“ 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

    14、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时间:金色的秋日,9 时 10 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 ”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 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

    15、,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二、写作技巧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技巧拾零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六)1拉近时间法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 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从 1957 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

    16、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 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 2 月 19 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 年 4 月 24 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 1986 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 年 9 月 21 日正

    17、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 年 11 月 20 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 年 1 月 9 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 三号发射升空;2002 年 12 月30 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 年10 月 15 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2、

    18、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 年 10 月 15 日清晨,朝阳晖映据。1956 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 2 月 25 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2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

    19、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8 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 1987 年 6 月 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3有意重复法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 9 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

    20、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 600 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 4 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

    21、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 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 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 秒!1300 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 年7 月 21 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 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 3 个带感叹号的“85 秒!”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三、体裁知识通讯的写

    22、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一、通讯特点美文赏析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 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 。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

    23、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 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

    24、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一是石家庄到沧州的高速公路上舒适、快捷、干净的旅途让他连说“没想到过去要走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 3 个小时。”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他离家前买的 1996 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因为里面的河北交通图上,只标有京石和石太两条高速公路,而现在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

    25、两条高速公路穿过。 5 月 17 日,记者特地从河北省测绘局要了一张 2001年版的河北交通图送给了郑先生。原河北省制图院总工程师师云杰介绍说:“近几年,我省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太快,交通图每年都要更新,有时一年要更新 2 次。从 1997 年到去年年底,河北交通图一共出了 7 版。” 对照新旧两张地图,我省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步伐跃然纸上:从 1996 年底的“一横一竖”,到 2001 年底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石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

    26、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二、通讯写作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

    27、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 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家庄、天津为枢纽,辐射

    28、10个中心城市和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 4 个港口以及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的“两纵两横”开字型布局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我省已建成高速公路 13 条(段)。 省交通厅有关负责同志说,为打破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我省近几年加大了公路建设投资,1997 年到2000 年几乎每年投资都近130 亿元,从 1996 年到2001 年底我省已完成公路投资 639 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332 公里。1999 年全省高速公路突破 1000 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2001 年,通车里程达 1563 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交通,正在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省会到全省任意一个省辖市的车程均在 6 小时以内,

    29、目前我省路网平均车速已由1996 年的 30.2 公里小时提高到 53.8 公里小时,“走高速”成为人们驾车出行的首选。 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 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3、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

    30、,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高速公路的快速延伸,带动了公路客运、货运的大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高速直达”的出现,尤其激活了

    31、客运市场的一潭死水,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这种伴随高速公路而生的新型陆路运输方式,以其及时、快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客源,迫使“铁老大” 放下了架子,民航降低了门槛。截至今年 3 月我省高级客运班车已达 1169 辆,客座 32520 个,配备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的“豪华大巴”,让人们体验的是先进的客运工具,“航空式服务”的出现,让乘客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当“上帝” 的味道。(本篇消息获 2003 年“第 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原文发表于 2002 年 07 月 11日河北日报)教材实例解析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32、。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 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 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 60 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 5 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 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 70 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 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

    33、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 7 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 F 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问题:试分析文段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方式均可)。解析:课文的段落都比较短,节选的这五段文字也都不长,但叙述层次相当清晰,这也是

    34、本文学习的重点。第段叙述中国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第段用一个“然而”转折说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难,第段说明已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第段说明第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第段说明第三个问题已经解决。思路点拨划分语段层次的方法:(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答案:文字表述:第段文字是总括,说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个难题,第是分说,依次

    35、说明这三个难题都一一解决。图表方式: / / / / (转折) ( 总分) (并列) ( 并列)界限。研讨与练习释疑 解题规律一、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二、见写作技巧 1三、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年 10 月 8 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64 年 7 月 19 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1968 年 4 月 1 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1970 年 4 月 24

    36、 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 年 11 月 26 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8 年 9 月 7 日,长征 4 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 号 A 气象卫星。1990 年 4 月 7 日,“长征 3 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 1 号” 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一、好的标题要做到六个字:准确、简约、传神。二、新闻也可分三部分:导语、主体、结尾。按教材的说法,是把结尾放入主体部分中。三、从文中能总结出大部分内容,大家再查一查资料,

    37、了解地会更详细些。这道题的目的是掌握本文的整体结构,加深对载人航天事业的研究意义的认识。资料:对于中国来说,进行航天活动尤其是载人航天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强大而可靠的国家威慑力的好方法。首先,中国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象征着我们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正在向先进的工业国家转变,这对提升中国的形1990 年 7 月 16 日,“长征”2 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1992 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1999 年 11 月 20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

    38、飞船。2001 年 1 月 10 日 1 时 0 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2002 年 3 月 25 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 号试验飞船。2002 年 12 月 30 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 号飞船。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 号飞船。象有很大的好处。其次,和其他显示力量的方法相比,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在道义上无懈可击,在政治上能争取主动。第三,载人航天发射活动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层、普通民众和本国民众都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对于本国民众来说,国家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这种航天活动是无比生动的科学普及课程,十分利于培养

    39、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精神。知识应用自测 答题向导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B 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C 横亘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D 翌日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上午 9 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失”“躬”“声” 这几个字形有误的词都是音近词的错误。虽然音近

    40、,但意义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的短语(包括成语)里面的词,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更改。2、这是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的辨析,最关键的是弄明白其意义,然后把它放入上下文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这几个词都是从课文中抽出来的,又换上了相近的 1970 年,19 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的各种身体测试。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 万户的国度。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

    41、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C、这年 3 月,由 4 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 “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 2002 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词,看同学们能否理解。当然,近义词的区别,有些在字典上是查不

    42、到了,需要我们通过运用,通过读优秀作品来揣摩其区别。经常这样做,才能有更深的认识。3、本题考查了引号、分号、书名句、逗号的用法。两个并列的分句,如果分句内部无逗号,分句之间,用逗号即可,如果中间有逗号,则必须用分号隔开。“863 计划”是一项计划,不是书籍、报刊名,所以不能用书名号。4、本题考查的是歧义句。所谓歧义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让人听不出是说哪一个。这需要仔细揣摩。阅读下文,回答 58 题梵高的坟茔范曾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

    43、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她的脸“ 令人愉

    44、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

    45、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 而这一切和寂寞的梵高毫不相干。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

    46、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5、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不超过个字)答:6、在第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阅读中抓重要的语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重要语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有的是直接关系,如中心语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用了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不超过个字)7、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答: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文章第段说“这种画一旦 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

    47、高的画风填补了病态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第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 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类。 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

    48、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句;有的警句本身就是中心,或是中心的部全思想内容。有的是间接关系,如文眼可以窥视中心;有的精彩语句可以反映中心,甚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过渡句常常可以提示中心。 2、根据语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语气与语调,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根据句子的各成分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等,正确理解关键语句。 3 不同文体的文章重要语句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中交代要素的语句,以及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语句是重要语句;议论中提出观点的语句,论述精辟的语句,以及得出结论的语句,反映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语句等是重要语句。文学作品中那些最能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是重要性语句。抓住这些语句是理解不同文体文章的基础。 示。 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应用自测解析1、A(B 项“转瞬即失” 的“ 失 ”应为“逝”,C 项“洗耳躬听”的“躬”应为“恭”,D 项“谈笑风声”的“声”应为 “生”。)2C(“托举” 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系列五))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