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春高一(下)期末测试卷语 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文字所能传的 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 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 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
2、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 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 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 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
3、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 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 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 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 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 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 家
4、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 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 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 ,我们“指石相证” ,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 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字的“走样” ,指的是文 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
5、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B. 不合文法的字词常常引起他人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C.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D. 声音、表情、动作都 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 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B. 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C. 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D. 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 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
6、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 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B. 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C.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 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 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
7、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指的是所能传达的情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意不完全符合。B 项,张冠李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说话时用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可笑。D 项,从“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等处可知,语言等才是象征体系,声音、表情、动作是象征原料。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证明的是乡土社会表情达意时
8、选择语言舍弃文字的合理性。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C 论证方法归纳错误。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是因为有表情、动作等更直接的象征原料可以会意。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9、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数绵羊王溱
10、小戈桑没上过学,自然不知道什么潘多拉的盒 子,只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潘多拉草原,这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一捧捧青草,绿得要滴下来。之所以说捧而不是棵,小戈桑每次都是蹦跳着把它们像鲜花一般捧到族里的羊圈外,恭恭敬敬摆好。族长说,草原是神圣的!小戈桑点点头;族长又说, 每棵草都是草原的恩赐!咩羊儿们一起仰头附和。 小戈桑常往族长家跑。族长的帐篷里有厚厚的一摞书,还有美丽的小乌依。小乌依笑起来的时 候,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整个草原如沐春风。小戈桑把笑声挂在风车上,绕着羊圈一圈又一圈地跑,才能甩掉脸上的红晕。 小乌依的牙很白很白,夜晚两人坐在羊圈 边说着悄悄话的时候,小戈桑只看见两排比月
11、光更光洁的牙,像极了天上那些发光的石头。他们数星星,一颗,两颗可是太多了,眼睛根本盯不过来。小乌依忽然狡黠地一眨眼,猛地扬起鞭,原本安然咀嚼着月光的羊群惊起,绕着羊圈内围奔跑 起来,很快排成了一队。快数羊啊戈桑!小乌依大喊,这可比数星星好玩多了。戈桑瞪大了眼睛,看哪,雪白的绵羊居然在发光!它们像一团团发光的云,在黑夜里疾走,戈 桑赶紧开始数,一只,两只,三只哦不对不对,这只数过了。戈桑的眼睛被晃得发晕,好怕一 个不小心它们就会长出翅膀来像天使一样飞走。嘿!你真没用!乌依嘟起嘴,收起了鞭子。绵羊身上的光淡了下来,乌依眼睛里的光也暗了下来。 戈桑讨好地说,我数了,数了,是五十三只! 乌依笑了,谁不
12、知道族里一共有五十三只羊,你根本没数!顿了顿,乌依忽然垂下了头,才五 十三只。 怎么了?戈桑问。乌依揉着洗得发白的裙角,说,草原很美,可我们族太穷了,草丛里的蟋蟀都比我穿得风光。 戈桑把鞭子抽得啪啪响,说,等着,我们的羊会越来越多的,一定! 几天后,羊没有增多,反而少了一只。戈桑慌了,他沿着羊群走过的路一路寻过去,他把手圈在嘴边喊:咩没有任何回应。 戈桑踏过一片无精打采的苜蓿地,绕过窸窸细语的蟋蟀群,戈 桑差点掉进一个大坑。大坑?草原竟然有个大坑!咩坑底传来微弱的叫声,果然,羊就在那里。戈桑狂喜,连爬带滚扑进坑里。可是当戈桑拽着羊往上蹬的时候,土一崩,摔了个四脚朝天。 戈桑的脚崴了,崴脚的戈桑
13、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法爬上去,渐渐地,没进食的戈桑力气越来越小。戈 桑身上有刀,他可以把羊杀了,割羊肉,喝羊血,可戈桑不干,那是割自己的肉。虚弱的戈桑紧紧 抱着羊,仰头望着星空,满天乌依的眼睛在眨呀眨,他渐渐闭上了眼。 醒来的戈桑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矿工家里,在羊奶的滋养下,身强力壮的戈桑很快恢复了体力。 那矿工原本也是牧民,他兴奋地对戈桑说,放什么羊啊,草原底下全是煤矿,全是宝啊!戈桑可不管什么宝,他牵着羊匆匆赶回族里。族里正在载歌载舞,乌依盛装打扮,坐在了家里 有金酒壶和金酒杯的矿主身旁。那天,戈桑喝了很多奶酒,他看见穿嫁衣的乌依特别美丽,他隐约 听见乌依说:我们族就要富起来了!从那以后,戈桑代
14、替乌依留在族长身边,还代替她照顾起了族里的羊群。戈桑也试过偷偷在夜 里挥动鞭子,可是羊们再也没有发过光。乌依走了,一切都黯淡了。正如乌依所言,族里很快富起 来了,草原上的大坑越来越多,可是羊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戈桑开始失眠,一躺下就总觉得羊掉坑 里了,少了一只,又少了一只。戈桑只好每天深夜都到羊圈去数羊,一遍又一遍地数 好了,孩子,现在你明白睡不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数绵羊了吧?睡吧,愿潘多拉草原上的小精灵 们伴你入梦。戈桑说。可是爷爷,潘多拉草原在哪里呢?绵羊又在哪里呢?小孩问。 戈桑望向窗外,公路上呼啸移动 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于,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4.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将草原命名为“潘多拉” ,取自于“潘多拉的盒子” ,暗示了草原消亡的结局,并使小说 具有了浓厚的寓言色彩。B. “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等景物描写,描绘了草原之美,也烘托了男女主人公朦胧的情愫之美。C. 小乌依扬鞭绵羊发光,收鞭光淡下来,这样的描写颇有 魔幻意味,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D. 男女主人公对待草原、财富的态度迥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价 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们爱情夭折的深层原因。5. 结合小说内容看,题目“数绵羊”有哪些含义?6. 小说在结尾上有何特点?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
16、达效果?请简要赏析。【答案】4. B 5. 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游戏,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对族里羊群数目的确认,表明物质上的贫穷;戈桑失眠后的举动,暗示传统的草原生活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前的溃败与萎缩;戈桑无绵羊可数而数汽车,包含着对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其消逝的无奈。 6. 特点:时间的突然跳转。由讲述少年戈桑的故事,突然转到老年戈桑的画面。片段化。只撷取爷孙睡前 的细节进行描写。表达效果:时间跳转,交代草原毁灭的结局,使情节完整。用戈桑老年生活的片段与少年生活场景形成 照应和对比,渲染忧伤的气氛,深化了主题。时间的突然跳转,打破了之前的线性叙事结构, 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片段化的描写,节省大
17、量笔墨,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 项,烘托小乌依笑容之美。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
18、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小说内容看,题目数绵羊有哪些含义?”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数绵羊”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动词是“数” ,宾语是“绵羊” 。首先梳理小说的情节。 “数绵羊”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是乌依和戈桑之间的每晚的游戏,象征着两人之间爱情的美好。 “族里一共有五十三只羊,乌依忽然垂下了头,才五十三只。怎么了?戈桑问。
19、乌依揉着洗得发白的裙角,说,草原很美,可我们族太穷了,草丛里的蟋蟀都比我穿得风光。 ”一个族里只有五十三只羊,物质上太贫穷了。后来,乌依嫁给了矿主, “族里很快富起来了,草原上的大坑越来越多,可是羊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戈桑开始失眠,一躺下就总觉得羊掉坑 里了,少了一只,又少了一只。戈桑只好每天深夜都到羊圈去数羊,一遍又一遍地数” ,戈桑失眠后的举动,暗示传统的草原生活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前的溃败与萎缩。 “公路上呼啸移动 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于,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 戈桑无绵羊可数而数汽车,包含着对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其消逝的无奈。点睛:在理解标题
20、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在结尾上有何特点?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结尾的特点,要知道小说结尾有几种方式。而回答有关“表达
21、效果”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小说用“可是爷爷,潘多拉草原在哪里呢?绵羊又在哪里呢?小孩问。戈桑望向窗外,公路上呼啸移动 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于,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这种以时间的突然跳转的片段化方式结尾,只撷取爷孙睡前的细节进行描写,由讲述少年戈桑的故事,突然转到老年戈桑的画面,交代草原毁灭的结局,使情节完整形成照应和对比,打破了之前的线性叙事结构, 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而片段化的描写,节省大量笔墨,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渲染忧伤的气氛,深化了主题。在回答结尾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结尾的特点,从情节、人物、手法和主题等方面概括。 阅读下面
22、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 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 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 ”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 ,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 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 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 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
23、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 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 年 4 月 3 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来源,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 的诱惑。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来源,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 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
24、但毕竟西 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 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 1896 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 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 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 ,2018 年 5 月 1 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 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来看,短期内
25、都无法代替蜜蜂。想要生产 1 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 200 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 ,90 万英亩(约 3642.17 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 3 万亿朵花来授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 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 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摘
26、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 年 4 月 24 日新浪科技)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 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并非绝对荒诞。B. 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 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C. 蜂蜜除果糖、葡萄糖外,还含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 正是真正的蜂蜜与“人工蜂蜜”最大的差异。D. 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 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
27、两项是A. 假如蜜蜂真的灭绝,最大的问题 是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出现全球性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B. 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 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C. 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 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D. 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 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E. 科学家为了防患于未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 出发点和设计意图是很美好的,但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9. 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
28、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 简要概括。【答案】7. B 8. CD 9. 扩大家蜂饲养规模;加强本土野生蜜蜂的保护;采用人工授粉;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在野外获得蜂蜜的时间,埃及人养蜂的时间文中没有交代。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29、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 “毁灭性的打击” “全球性的饥荒”言之过重。B 项,归因错误,主要原因 是蜜蜂“大规模家养” ;另, “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错,原文最后一句是“蜜蜂等昆虫” 。E 项, “替代蜜蜂 的所有功能”错,原文说的是“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而且蜜
30、蜂酿蜜功能“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9.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材料一说“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 ”但是在全球蜜蜂数量锐减的情况下,扩大家蜂饲养规模、采用人工授粉也是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的一个办法。材料二说“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
31、一定的影响。 ”鉴于此,还要加强本土野生蜜蜂的保护。材料三“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 ”但是“机器蜂”有自身的局限,所以要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综上,本题应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 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
32、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 、 算罔论 , 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 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 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3、。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 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B.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
34、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 行八道/施关发机/C.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D.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 行/八道施关发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儒家的 六种经书易经 尚书 诗经 礼记 乐经 春秋 。B. 孝廉,汉朝由地 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 下车,古代可 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D. 乞骸骨,请求 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
35、的委婉说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衡聪颖明慧,善于广泛学习。 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洛阳到太学参观、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B. 张衡品格高尚,不慕世俗虚荣。他被 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三公的公署征召,都没有就任;皇帝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为郎中,他也没去。C. 张衡“善机巧” ,造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形状、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 、测定时的效验都体现了他高超的制作水平。D. 张衡不畏权贵,为政机智果断。河间 王和很多豪族大户,胡作非为;张衡担任河间相后严厉治理,先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然后一下子同时
36、逮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 去应召。(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解析】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
37、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意思是: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故应该这样停顿:“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其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这样就排除了 A 项、B 项、D 项。断句后,疏通句意为: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
38、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 “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
39、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 项, “公车特征拜郎中” ,他去了,从“再迁为太史令”可知。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
40、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精思”:“精心构思” ;“乃”:“才” ;“奇”:“认为出众” ;“不应”:
41、“不去应召” 。第二句关键点:“之”:“仪器” ;“合契”:“彼此相符” ;“自”:“从” ;“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 。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 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总是举止稳重, 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 ,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
42、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 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 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 ,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 著成灵宪 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
43、,直径有 8 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 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 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 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
44、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 彼此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 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 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汉顺帝) 。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高一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
45、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小题。苔袁枚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 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 学牡丹开。其二 各有心情 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 叶,何物是斜阳。注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14.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白日不到处” 点明了青苔的生长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成长的地方。B. “青春恰自来” 是说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过
46、程,耐心等待,青春自然会绽放。C. “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D. “随渠爱暖凉”描写了青苔长在水渠边,既喜欢温暖,也喜欢阴凉的习性。E. 青苔之“问” , 正是因为它生长于“白日不到处” ,不知道“斜阳”为何物。15. 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红叶喜暖,青苔爱凉,都出自它们内心的选择,而一个“随” 字,道出了对不同选择的尊重和肯定。人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他人。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对红叶的反问中,流露出一 种安然自适的态度。【解析】14. 试题分析
47、:题干是“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 项, “青春”指春天,不是指人生的青春;也没有“等待”之意。D 项, “渠” 是“它”的意思;“爱暖凉”是指万物有的喜暖,有的爱凉。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
48、5. 试题分析:题干是“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各有心情在” ,道出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红叶喜暖,青苔爱凉,都出自它们内心的选择。 “随渠爱暖凉” ,一个“随”字,顺从,任凭;“渠” ,他。整句的意思是任凭它(青苔或红叶等)喜欢冷还是喜欢暖。诗人道出了对不同选择的尊重和肯定。 “青苔问红 叶,何物是斜阳。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
49、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人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他人。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对红叶的反问中,流露出一 种安然自适的态度。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对赤壁 下的江水进行了描写。(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 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 。【答案】 (1). (1)惊涛拍岸 (2). 卷起千堆雪 (3). (2)元嘉草草 (4). 封狼居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