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秋季期末考试高一华文语文试卷第 I 卷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1.下面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悠长 寂寥 静默 颂赞B. 驯鸽 槐树 彷徨 惆怅C. 斑驳 袅娜 青雾 树梢D. 鲈鱼 黄犬 骆驼 万户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考生要注意认真识记认真积累,这样才能很好的作答字形题。选项 D,万户候万户侯。故答案选 D。2.
2、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王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以前那种没精打采的样子再也看不见了。B. 看着她精神混混沌沌的样子,家里人没少为她操心。C.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D.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选项 A,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使用正确。选项 B,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形容环境。此处使用对象有误,语境中是“她的精神” 。选项 C,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3、。使用正确。选项 D,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故答案选 B。【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B.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C. 老丁大约六十岁上下,可是身体非常硬朗。D
4、.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选项 C,不合逻辑, “大约”和“上下”矛盾,去掉其中的一个。故答案选 C。【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
5、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
6、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 竹刀 囚绿记等。B. 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从 1921 年到 1933 年 4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代表作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7、小狗包弟等。C.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 1921 年 7 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 、 创造日 、 洪水等十余种刊物。D. 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
8、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 B,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作品。故答案选 B。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进兵北略地C. 太子丹恐惧 D. 共其乏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和辨识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常见的通假字,一般课内的通假字都要认真识记。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 ,此题中的选项 D, “共”通“供”供应(提供)的意思。故答案选 D。6.下列句子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9、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秦将王翦破赵C.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D. 立诛杀曹无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和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考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语的含义。选项 A, “非常” ,古义是意外的变故。今义是程度副词,很。故答案选 A。7.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范增数目项王 B.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 吾得兄事之 D. 遂拔以击荆轲
10、【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辨析和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选项 A, “目”使眼色,名词做动词;选项 B, “王”称王,名词做动词;选项 C,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故答案选 D。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天子气也 B. 贪于财货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
11、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 “也” ,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 “于” ,定语后置句注意“之” “者” ,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 “以”引导。本题选项 ACD 都是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或“也” 。选项 B,状语后置句,标志是“于” 。故答案选 B。二、主观题(共 23 分)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2)吾令人望其气
12、,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答案】 (1)太子听说了这件事,纵马疾行赶过去,趴在尸体上痛哭,非常悲伤。(2)我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 “闻”听说了;“之”代词,这件事;“驰”骑马;“而”承接连词。 (2) “望”观察;“其”代词,他;“为”呈现出;“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点睛】翻译
13、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的家乡在洛阳城附近。10. 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
14、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11. 这首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1)杨柳、细雨初晴,陨落的残花,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春风。描绘了一幅明丽幽美的暮春图。(2)拟人。表达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生要圈出诗歌中所写的景,根据诗句把握其特点,最后根据这些意象概括画面的特点。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诗句中写到阴阴的杨柳、初晴的细雨、
15、落尽的残花、枝头啼鸣的流莺以及春风,由此可知,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所写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明丽幽美的画面。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生要指出后两句中使用的修辞,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流露出的情感。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 ,都很
16、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由此可知,这两句中使用拟人的修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17、;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2.名言名句默写。(1)独立寒秋,_,_。(2)但我不能放歌,_;夏虫也为我沉默,_!(3)臣之壮也,_;今老矣,_。【答案】 (1). 湘江北去 (2). 橘子洲头 (3).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4).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 犹不如人 (6). 无能为也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
18、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橘” “笙箫”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
19、以理解、应用和赏析。三、阅读题(共 25 分)谒从文墓马笑泉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的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上去吧!台
20、阶是顺坡砌的,陡陡地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样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
21、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这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融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
22、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理解“人” 。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 ,有了从文自传 ,有了月下小景 ,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用温文质朴的声调
23、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1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作者在读边城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 ,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使人对现实产生一种绝望的感伤。B.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作者的审美旨趣。C.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理解人 ”,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先生是一个充满自信、个性张扬的人。D. 从文章第一句话“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边城目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十分不满,借此引发人们对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
24、诸多问题的思考。E. “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是对沈从文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14. 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心中形成的幻象”和现实的差距,作用是什么?15.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 ,为什么?16. 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扬沈从文先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3. BE 14. 这样对比着写,表现了作者对心中的边城“幻象” ,即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的神往和陶醉,为下文颂扬沈从文先生把边城“极艺术地保存下来”的文学成就做铺垫。 15. 沈从文营造世外桃源,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
25、的真、善、美,同时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这种情怀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他不仅是在构建虚幻的美好世界,更是表明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不满,对现实人生的同情。 16. (1)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2)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对文学矢志不渝地追求。 (3)悲天悯人,一生都在召唤真善美。【解析】【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一项”还是“两项” 。选项 A,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
26、沉,使人对现实产生一种绝望的感伤。曲解文意。不能说读了边城就会意志消沉并绝望感伤。选项 C,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理解人 ”,这句话不能体现沈从文是一个充满自信、个性张扬的人。原文说的是: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理解“人” 。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选项 D,从文章第一句话“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边城目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十分不满。理解有误,并不是对环境的不满,二是作者对文化的呼吁。 故答案选 BE。【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法的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扣住对题干的
27、理解,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是: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心中形成的幻象”和现实的差距,作用是什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作者这样写幻想和现实,旨在突出对沈从文艺术的崇敬也为后文写现实中的沈从文做铺垫。【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分析进行作答。注意这类试题不要脱离对
28、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 ,为什么?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考生可以结合以下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作答: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 ,有了从文自传 ,有了月下小景 ,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
29、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1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整合、筛选和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抓住对题干的把握,然后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和概括,最后结合文本进行整合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扬沈从文先生的?请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如下内容中进行筛选: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
30、,却是一脉相承的。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注意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枉家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散文的选择题要注意对文本中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等进行赏析。第 II 卷四、表达题(共 18 分)17.下列各句中,用语不够得体的一句是( )A. 看到您老 97 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格外高兴,祝您长命百岁。B. 今天是
31、您的生日,爸爸,儿子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C. 既然老师让我们表演节目,那我们就献丑了,表演一个小品吧。D. 小李,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起来,胜利终归是你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选项 A, “97 岁高龄”还祝愿“长命百岁”不得体,应该是祝愿“福如东海” 。故答案选 A。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
32、一项是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国力的增长,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尽管是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
33、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 12 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根据语段的意思和所给句子,可以知道必然联系的是,给句所给语句从总体上说的是,故答案选 B。19.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D.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的常
34、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选项 C,拟人的手法,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
35、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故答案选 C。20.故都的秋在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有人认为此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答案】不是画蛇添足。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段议论,尤其是这句话,恰好表明了作者把故都之秋写得那么清净悲凉的原因。故都本身就令人联想起悠久的历史文化,给读者以深厚的历史感,古今中外文人对他的歌颂与悲啼,自然也被浸染上浓浓的文化色彩这其实并非客观景物的自身的情调,而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寄托或外化,就是说那景的
36、情调,实际是作者之情感的体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的写作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对手法的分析和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本题要注意先明确题干的要求:故都的秋在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有人认为此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先明确观点,是否认同散文中的议论。例如认同议论,接下来结合对文本的分析进行作答,文章大部分是对秋景的描写,这段议论旨在说明秋景与个人的感受的联系,所以说这样的议论是必要的,不能说成是画蛇添足。21.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
37、答案】 “忆江南”段落,绝非可有可无,也不是作者随意为之,她存在于这篇精美的散文中,应是作者之苦心孤诣,无论是从结构意义,从美学情趣,还是从作者的思想层面上分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结构意义 作者有意识地把荷塘景与江南景比较,把现实和青年生活对比,把孤独寂寞和自由欢悦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展示情感的态度,打开灵魂和思想的窗户。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厚,行文更有起伏,更具层次性,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美和思想的深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形象的把荷塘月色比做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便这样展开:
38、序曲第一乐章(荷塘月色)第二乐章(忆江南)尾声。显而而见,第二乐章即“忆江南”是主旋律,是把音乐情感推向高潮的结构部分,它与第一乐章内涵各不相同而又共同构织成音乐的主题和抒情意象系统。在结构上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而各领风骚。如果忽视了这段“忆江南”文字,甚或删掉,作者的创作本意和理想的心域也将一并被抛弃而得不到抒发,结构的肤浅单调,苍白无力自不必待言了。 二、意象丰满、物景清丽的美学价值 从意境上分析, “忆江南”以其欢快明丽的画面,在全文中有夺目之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如诗的描画,展示了超俗的审美情趣和浓丽清纯的丰满意象。三、渴求自由又隐曲委婉的思想轨迹 朱自清先生作荷塘月色主要是“抒发他那
39、企求暂时超脱现实而又排遣不了的无可奈何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他借洒满洁白月光的清荷抒怀,幻想能找到象另一世界的清净乐土,以此表示对当时黑暗而污秽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作消极反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的写作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对手法的分析和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本题要注意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结合对题干的把握和作者写法的运用,可以有如下的思考:“采莲”民俗剧裁度得自然得体,天衣无缝。将自己记忆中的朦胧,通过前人的诗赋清晰再现,借古人诗赋(梁武帝采莲赋 )浇自己心中
40、之块垒,倘若疏忽这段文字,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绝胜,自由欢快之趣,在读者心中根本无什么印记可言了,文章在美学意义上也就大为逊色了。 “忆江南”便是在这种隐曲委婉的心境下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动。作者曲径通幽,不凿痕迹,一借采莲赋 ,二借西洲曲 ,把一个江南自由美景写活写透。在陶醉和超然中印出一句哲理:幻想或回忆往往是对现实的不满足。从而揭开了文章最深刻最有价值的思想层面,即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的内涵。五、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野农村,我们走过城市街巷,我们走过幸福快乐,我们走过困惑迷茫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
41、定;(2)文体不限;(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 800 字。【答案】走过,才明白那一夜雨过,伫立窗前,欣欣向荣的花叶、树叶、草叶静谧遮蔽一切,寻不到半丝半缕风雨残迹,倒是参差新叶生长的绿嫩,醒目得让人兴奋,花朵下、树梢上、草根间才明白,没有一片叶子在敷衍地生长,哪怕阳光遗漏。人的成长,如叶子生长,没有敷衍,哪怕老天遗忘。如果老天真会遗忘,他肯定是被遗忘的其中一个,如果人最不能缺的养料是父母的关爱,那么他肯定是老天遗忘得最彻底的一个。他的父母,是小区出名,并在街道上挂名的“人物” 。父母给他的遗传,有一半是遗憾,出生时,医生就对他爷爷说,他的脑瘫,很大可能因为父母吸
42、烟、酗酒。他从小就随爷爷一起长大,爷爷是想让他离开了让他痛苦的人,可能就会没痛苦。然而,磨难数量和是他年年递增的岁数成正比的。行走对于平常人,只是平常不过的事,他却困难重重。脑瘫导致他双下肢痉挛,只能足尖着地,吃力的挪动双腿,步态呈剪刀状。他和爷爷常在小区里散步。我们和他的爷爷都希望看/到他,稳稳的走几步。每一次遇到,我都递一个牛奶或苹果给他,他坚强的眼神会流露出真诚的谢意。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天,出门散步,就遇到下雨。他加快几步,一个跄踉,重重的摔在地上,爷爷赶紧去拉,脚一滑,也摔倒在地上。他哭得很伤心,他不是为自已,而是心疼爷爷。那一刻,他像一片叶子很渺小,老天无视,雨越下越大,裹挟着打在他
43、坚毅的脸上,直到分不清泪水和雨水。他和爷爷都努力的挣扎,想站起来去掺扶起对方。他没有爷爷摔得重,爷爷怕压着他,在摔下来的时候,失去保护自已最好的支撑点。看着他艰难地站起,爷爷笑了,笑得像雨中的芭蕉树,把雨当成冲刷尘土的净水。那一夜,雨特别大,我们都仿佛看到他在雨中飞快的奔跑。经年才懂,相对于成长,生命中的坎坷挫折只是微乎其微,不必挂怀;生活中的侘傺悲酸只是微不足道,何需挂齿。走过,才明白,没有一段时间是敷衍地成长,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花朵下、树梢上、草根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所给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命题写作的角度。本题材料很简短
44、,但是内容却很深刻,考生要注意围绕材料的中心进行审题立意,材料内容是: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野农村,我们走过城市街巷,我们走过幸福快乐,我们走过困惑迷茫。根据以上的理解,考生围绕“走过”去立意即可:走过的是农村生活、走过的是大山、走过的是尘世的喧嚣、走过的是人生坎坷和迷茫、走过的是幸福和快乐等,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最后要注意命题作文写作,不要改变命题,要抓住命题的实质去深刻的体会,要深入现实生活去理解命题的内含。【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 ,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
45、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 ,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
46、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 “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 “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 ,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 “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
47、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
48、问自答。 “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