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游褒禅山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死后谥号曰“文”,又称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 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
2、为喻,阐明了“志、力、物”的重要性以及“尽吾志”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就在写作本文后四年(1058),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069年拜相后,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分清通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唐浮图
3、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结构后置) (3)而卒葬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4)有碑仆道(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7)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2015广东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4、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阐述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同时提出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 参考答案:写仆碑及碑上的文字,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
5、出“深思而慎取”观点的依据。 2.第2段从内容上看是记游,作者游了前洞与后洞,这两个洞各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详写“后洞”?参考答案:前洞:平旷 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 记游者少 原因:为下文写未能尽兴地游览做铺垫。,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根据提示填空。 本文把 和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会,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和“ ”的道理。 参考答案:游览(游山) 治学 尽吾志 深思而慎取,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思想及其意义 1.文章的前两段记叙游山的经过,这与作者要抒发
6、的情感有联系吗?联系在哪里? 参考答案:前两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这部分是后面议论的基础。由“其见愈奇”而产生“乐”,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产生“悔”,于是引发下面的感慨议论。 2.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发出来的?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而慎取”。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而思慎取”的结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对“志”“力”“物”三者是怎样论述的? 参考答案:作者从顺序
7、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对“志”的重要性,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提出了“尽吾志”的观点。 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尽吾志”的观点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尽吾志”的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本文从标题看,是一篇游记,但其写法又不同于一般写景状物的游记。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般游记以记游为
8、主,兼以抒情;这篇文章以说理为主,文笔简洁,重点突出感悟的道理。,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参考答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
9、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一,二,一,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一,二,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
10、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一,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
11、素,平平淡淡,并不新奇,这也是王安石散文的一大特点。,一,二,解析:D项,“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理解错误。文章开头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铺垫作用,而且把“华山”二字突现出来,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答案:D,一,二,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是省略句,要补全成分;“其”的用法,要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
12、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一,二,二、语言运用 5.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 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 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 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 离“贤”更近一步。 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 将成就
13、一番不凡的事业。,一,二,解析:文段是在肯定“德”的同时,要突出“才”,故与应表递进关系;与应表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据此可排除A、B两项。根据“无论出身多么艰苦”中的“无论”,最后一处应填“都”,且“无论就”不能搭配,故选C项。 答案:C,一,二,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语言简明,语句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雅斯贝尔斯认为, ,并由他们的思想原则塑造出了各自文化的文明,才可以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民族”。他盛赞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 ,并成为各自文明的精神导师,塑造出了具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气质的希腊文明,
14、具有孔子、老子气质的中华文明,具有佛陀气质的印度文明。“轴心时代”正是指因为这些伟大思想家的伟大思想,这个时代成为历史的“轴心”, ,之后的时代又对其不断回味。,一,二,解析:从第处后面的“才可以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民族”一句看,此处应填写一条件关系的语句,再由“他们的思想原则”可知,这里要填写的是“只有产生了伟大思想家”;第处从前文看,要填“盛赞”的原因;第处要与横线后的语句形成照应。 答案示例:只有产生了伟大思想家 因为这些文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 之前的时代都为其铺垫,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技法指导 因事说理手法 因事说理是议论散文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类散文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是有“
15、触发源头”。有“触发源头”是一般说理类散文的共性,事件触发谓之“因事”,所“因”之“事”要能触发思考,思想情感要能贯串全篇。“理”是文章的核心,“理”要让人信服,就要“说”,要分析,就得讲逻辑,讲论证;讲逻辑,讲论证还要不落入一般议论文的窠臼,要抓住思想情感的触媒。游褒禅山记就是这类文章的典范。 文章虽为游记,但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以说理为目的,故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
16、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对点小练 请运用“因事说理”的手法,叙述一个故事,并借这个故事传达某一道理。字数不限。 写作示例: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他俩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也没看到,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
17、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拥抱成功 名句诵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天下无难事,唯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黄兴 6.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卢梭 7.最有希望得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时机去努力开创的人。苏格拉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8.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18、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素材趣读 1.成功需要志、力、物相结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的这句话向我们阐释了成就一件事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志、力、物。这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可能有“奇伟、瑰怪、非
19、常之观”;有了远大的志向,还要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有真才实学,还要真抓实干;最好还要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或者别人的指导,或者团队的力量。想一想,所有成功的事情,哪一件不是这样?,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2.袁隆平:远大的志向造就成功 要成就辉煌人生,必先要有攀高峰的远大志向。当他还是乡村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时,他就有了为世界造福的鸿鹄之志。于是,他一步步迈向了理想的高峰。因着这份志向,他不断研究;因着这份志向,他从没放弃。因为有了造福人类的理想作为鞭策,作为动力,他从“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走了出来,走向了成功,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人生的峰巅。远大的理想,敢于勇攀高峰的气概助袁隆平走向了
20、“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伟大传奇。,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3.梅列西耶夫:顽强的毅力造就成功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回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顽强地锻炼,又驾驶歼击机作战,被人们称为“无腿飞行将军”。他的成功,在于停飞后每天早晨的拼命锻炼。如果说成功需要一个支撑点,那就是毅力。,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人生如登山 赵友发 登山,既可开阔视野,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又可锻炼身体,磨砺意志,净化心灵。伟岸峻峭的高山,奇峰异石,层峦叠嶂,景色秀丽,广博深厚,令人向往与陶醉。在陡峭的山径上攀登,观赏着茂密的森林
21、,聆听着翠鸟的啼鸣,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让人流连忘返。 台阶总是在我们的脚下延伸,因为它象征着攀登求知的路,也象征着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到达一个山峰时会发现还有更高的顶峰等待着你去征服,只要一步一台阶,顶峰与你不再遥远。当身体接近极限,又遇难以爬上的高坡而畏惧就此放弃时,将一事无成。,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当站在山顶之时,顿觉山高人为峰。感叹时空,俯仰天地,物我相容,天人合一,五脏平庸世俗繁杂荡涤出胸。山就在脚下,山峰千姿百态,诸山形态毕肖,使人心旷神怡。敞开胸怀振臂高呼,从此起彼伏的回应声中,情感得到了高度释放。而攀山越岭的精髓,在于志向要远大,脚步要踏实,不惮
22、繁巨且不畏艰难,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志向之于人生,宛如灯塔之于船只。只在水泥板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脚印,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芒。失败是一杯好酒,初尝苦涩难忍,再品清香甘洌,回味则韵味悠长。人生只有敢于向命运挑战,才能换取成功的喜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志存高远,力戒浮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事情。 纵观历史,大凡卓越成就,必经长年积淀而成。没有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怎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没有曹
23、雪芹十载披阅,增删数次的呕心沥血,又如何有鸿篇巨制红楼梦的问世;没有诸葛亮躬耕陇亩,胸怀天下,怎会隆中定三分,被后世誉为一代贤相? 能够名垂青史者必是胸襟宽阔、脚踏实地之人,他们清净自守,风雨不改,努力拼搏,成就了一代伟业。或许我们无缘身登青云梯,扶摇直上见海日,但我们总能找寻巨人的肩膀,登高远眺,在知识的阶梯上不断攀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人生如登山。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让我们铭记这句话,以登高望远的气魄,脚踏实地的行动,身正体健,自我激励,创造精彩人生。 (有改动),品开头 文章开头,以整散结合的
24、句式,概括介绍了登山的作用。 文章第2段,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险以远,则至者少”,从而引出“志向”与“毅力”的重要。 品语言 “志向之于人生,宛如灯塔之于船只”一段,多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志向的重要性。,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品用例 这段用例,虽不新颖,但却十分典型准确,且从假设角度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品结尾 结尾部分,引用名言,照应题目,深化论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问题】 1.如何理解“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一句的含义与作用? 2.本文阐述了哪些理性思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这句话采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强调了“所朝的方向”志向的重要性,引出下文,深化了作者的观点。 2.作者以登山比喻人生,意在告诫我们,人生的辉煌需要靠远大的志向、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在实现人生辉煌的过程中,要不畏艰辛、不怕困难,要长期积淀,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