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 过秦论,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目标重点 1.积累“制、亡、利、固、遗、度”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15)氓隶( ) (16)蹑足( ) (17)锄櫌( ) (18)棘矜( ) (19)长铩( ) (20)谪戍( ) (21)度长絜大( ),(8)藩篱( ) (9)黔首( ) (10)隳名城( ) (11)合从缔交( ) (12)锋镝( ) (13)
2、劲弩( ) (14)瓮牖( ),1.读准字音 (1)崤函( ) (2)膏腴( ) (3)召滑( ) (4)逡巡( ) (5)箭镞( ) (6)鞭笞( ) (7)蒙恬(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xio,y,sho,qn,z,ch,tin,fn,qin,hu,zn,d,jn,wn yu,mn,ni,yu,qn,sh,zh,xi,2.理解词义 (1)通假字 合从缔交: 锄櫌棘矜: (2)一词多义,答案,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名词,险固之地,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通“纵”,同“耰”,碎土平田用的
3、农具,答案,致,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制,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招纳,动词,达到,动词,统领、统率,动词,控制并利用,动词,统治,名词,规模,答案,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吞二周而亡诸侯:,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名词,逃走的人,动词,失去,动词,使灭亡,名词,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名词,好处,答案,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蒙故业,因遗策: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延,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余人各
4、复延至其家:,动词,丢失,形容词,原来的、旧的,名词,遗失之物,动词,读wi,给予,动词,迎战,动词,延续,动词,邀请,答案,因,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介词,凭借、就着,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把,介词,凭借,答案,而,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争割地而赂秦: 而迁徙之徒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目的,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因果,(3)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 古义: 今义:
5、 赢粮而景从 古义: 今义: 流血漂橹 古义: 今义:,答案,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山东省。,担负。,胜,与“输”相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答案,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 今义: 迁徙之徒也 古义: 今义: 皆明智而忠信 古义: 今义:,吝惜。,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征发。,迁移。,见识明,有智谋。,懂事理,有远见。,答案,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平常的人。,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4)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答案,
6、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名词用作动词,登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追亡逐北: 却匈奴七百余里: 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外连衡而斗诸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答案,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形
7、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答案,3.特殊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判断句,,“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钩戟长铩铦”,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九国之师抗”,宾语前置句,应为“不施仁义”,被动句,“为”表被动,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 总结本文的中心,完成图表内容。,答案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8、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案 主要写了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答案,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好吗? 答案 不好。(1)文段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
9、气势。 (2)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做了铺垫。 (3)这样写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答案,3.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层意。 答案 本段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弱国入朝”):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续沿袭秦孝公的政策,以及六国的应对策略和结果。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第一小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攻取;第二小层(“诸侯恐惧已困矣”),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小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秦与六国征战的结果。第二层(最后一句话):简略写孝文王、庄襄王在
10、位时的情况。,4.朗读第三段思考:本段写了秦朝哪两个方面的哪些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答案 写了秦朝攻和守两个方面的措施。攻(“及至始皇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守(“于是废先王之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2)隳名城,杀豪杰;(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下的措施,忘却了本该遵守的“仁义”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做铺垫。,答案,5
11、.文章第五段为什么铺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答案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映衬手法。(1)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 (2)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陈涉地位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虑不如诸侯。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诸侯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 (3)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吞并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过秦”的深
12、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答案,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18岁时即以文才著称,20岁时被汉文帝召 为博士,不久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 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主要作品: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辞赋吊屈原赋、 鸟赋。,相关链接,2.背景
13、剖析 汉文帝时期,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刑罚严酷,民不聊生。沉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峻,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3.相关知识 论即策论,一种议论文体。最初是一种议论时政的行为,汉代没有科举
14、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后来,论渐渐成为一种文体。,返回,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文章为什么从秦孝公写起,而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答案 (1)秦攻夺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 (2)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2.第四段中,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铺陈的呢?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答案 六个方面。出身
15、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的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好处: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角度、方面进行描写,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全面性;增强语势,加强了论证力量,使整个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为第五段内容做了铺垫。,答案,深度研读,2,1.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史,试讨论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 文章
16、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答案,2.本文大量使用对比,试找出用了哪些对比,并分析其作用。,返回,答案,答案 (1)六国与秦之对比。第二段以六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秦作对比,而且这六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
17、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 (2)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第四段叙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无论是出身、才能,还是人数、装备,都无法与强大的秦王朝相比。这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答案,(3)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这表现在第五段中。在地位、兵器、士卒、人才等各方面,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4)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
18、后衰、先兴旺后灭亡也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返回,作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亟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点击主题
19、 积累素材,一、文本素材,主题:胸怀,胸襟气度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自己最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的时候,不小心摔死了。虽然这件事不是贾谊的直接责任,但是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所以心里非常难过,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第二年,贾谊就在忧郁中死去了,年仅三十三岁。后来贾谊被视为怀才不遇的象征。其实,贾谊的才没有得到完全施展,并非完全是君王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善于忍耐,不能等待时机,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胸怀”之名言 1.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乃能为人之所不能为。(清)胡林翼
20、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3.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过。(英)丘吉尔 4.我想一切胸襟宽广的人都有雄心大志;但是我所器重的心怀大志的人,却是那些坚定而有信心地走这条道路的人,而不是那些企图一蹴而就、浅尝辄止的人。(英)狄更斯,二、名言积累,李嘉诚的长江精神 华人首富李嘉诚,最初投身塑胶业,把他的塑胶厂命名为长江塑胶厂,后来把塑胶厂卖掉转而涉足地产业,将公司命名为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再后来产业扩大,又改名为长江实业。不管生意的领域如何改变,李嘉诚对“长江”情有独钟。李嘉诚说:“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
21、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备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才会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李嘉诚看重长江精神,,三、相关链接,返回,其实就是看重和崇尚它的容纳百川、不择细流、百折不回、奔流不息、永世不竭的品格。学习长江的品格,就是要虚怀若谷,为人谦逊,气度旷达,胸怀博大,广纳人才。,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
22、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
23、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
24、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堕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
25、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返回,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赏析,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