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师给了个题目,说能不能写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师 。因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考,便应允下来。过后想来,觉得这不是一个轻松可谈的话题:说浅了没意思;说深了怕“离题万里” ;勉强说又怕落得个“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处”的尴尬境地。所以,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谈一点感想。先来讲个教学故事。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 ”讲到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
2、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几乎是愤怒地说:“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学生挑战老师,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的。所以,那位优秀教师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她立马毫无顾忌地说:“你如果写出这个字来,我当着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生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叶”字。那位优秀教师的脸唰一下红了,她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就带“木”字,因对峙中的师生皆缺乏这一认识,才导致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这真是“一叶障目”了。表面看,是那位老师缺乏雅量,实际却反应了我们文化背景的弱点。进一步说就是,我们的文化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课本上
3、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这种观念固化了老师的思维,久而久之,老师也就无法承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日本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维新后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我手头有份资料,是一个中国人写的,他通过孩子在日本上小学,认识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如作者问他的孩子:“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你听听,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举一反三,此话简直可以称之为至理名言。换言之,老师也可以出错,因为谁都不是完人。进而言之,只有允许老师出错、宽容老师的缺点,老师
4、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教不好,由开学时班上几十人到学期终了变成没有人,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先生了。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有过类似的教与学,这也叫“自然平衡” 。学生呢?每个星期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他与导师会谈时,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这就叫“自然学习” 。如果有学生把导师给辩倒,那一定是导师最快乐的一天(而这恰恰是我上文中那位优秀女教师最愤怒的一天) 。不仅教师与学生是这样的散漫,连各院的院长也自然得可以,他们竟然不知道一
5、个学院是怎么工作的,但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 ,为英国人所自豪,他们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 ”身在其中的学子,也乐此不疲。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有人就此评论说:“如果说在牛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了吉朋;在剑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达尔文,这些结果也并不太坏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小学教师上公开课的教
6、学故事,表面反映了部分教师缺乏雅量,实质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弱点。B. 文章中的“自然平衡”是一种教师不强迫学生,学生可自由选课,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平衡的教学样式。C. 文章所说的“自然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与导师会谈时可以把导师辩倒的一种“散漫”的学习方法。D. 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是为了阐明年轻时的懒惰、什么事也不做,也不会影响后来的成就这一观点。2. 说说你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这句话内涵的理解。3.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答案】1. D 2. 牛津和剑桥大学注意到了学生
7、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其他大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刻板。学校要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自主自由成长, “生物”和“矿物”形象地阐述了教与学的人性美。 3. 首先借老师布置自己的任务写起,引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话题;接着通过两个教育故事,提出论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最后以牛津、剑桥教育为例,指出教学人性美的重要性。【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
8、 “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分析可知,吉朋在牛津,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故选 D。【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结合文本内容“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分析,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
9、了生物,让生物生长” ,牛津和剑桥大学注意到了学生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 ,其他大学教学模式刻板。结合文本内容“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 ,为英国人所自豪” “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分析可知,学校给学生以自由,促使学生自主自由成长, “生物”和“矿物”形象地阐述了教与学的人性美。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因此考生在理解某一个句子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而要把它放在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从其与前
10、后语句的联系推断句子的意思,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只有把握住全文,才不会理解错句子的意思。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明确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提供了什么信息。具体来说,要求考生把握句子的以下内容:1.抓关键词。把握重要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分析句子结构。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4.关注句子的位置。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5.揣摩句子的表达意图。尤其是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生要弄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述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
11、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 “然后” “接着” “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开头通过生活现实为由头引出“话题” ,再借助故事现象提出论点;结合文本内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举一反三老师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分析可知,提出论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 “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 “身在其中的学子,也乐此不疲”分析,以牛津、剑桥教育为例,指出
12、教学人性美的重要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匠心杨一凡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废园已有好些年头
13、了,100 年?200 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
14、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 “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
15、,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16、。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
17、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穆匠。木匠。匠园。4. 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8、是A. 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 “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B. 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C. 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 ,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回中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D. 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5.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6.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19、【答案】4. C 5. (1) “我”起到文章的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2)使文章具有真实亲切感,让“穆爷爷”的形象如在眼前。 (3)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唤醒读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增强文章感染力。 (4)我是见证者,见证穆爷爷一生专注雕刻,用心修复废园,深化了主题。 6. (1)不喜喧闹,静处荒园;(2)懂得感恩,不辱师命(使命) ;(3)笃定雕刻,用心护园;(4)技艺精湛,雕刻如生。【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20、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 “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回中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分析,选项忽视原文内容“我想” 。故选 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1、(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此题涉及第一人称作用。小说中“我”这一特殊形象作用分析,可联系鲁迅祝福中的“我”分析。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内容。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使文章具有真实亲切感。结合
22、“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等分析可知, “我”是见证者,见证穆爷爷一生专注雕刻,用心修复废园,深化了主题。【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
23、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分析可知, “穆爷爷”不喜喧闹,静处荒园;结合“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分析, “穆爷爷”不辱
24、师命(使命) ;结合“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分析, “穆爷爷”笃定雕刻,用心护园;结合“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分析可知, “穆爷爷”雕刻技艺精湛。二、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
25、”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 ”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
26、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 ”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7.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B.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C. 袭人,宝玉四个大丫鬟之首,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服侍宝玉细心周到,对人和气,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常常规
27、谏宝玉。D. 宝玉房中丫鬟众多,她们地位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不过最后被赶出府的丫鬟是司棋。8. 文中画线处写黛玉伤心落泪有何作用?【答案】7. D 8. (1)既照应了上文宝玉摔玉的情节。 (2)引出了下文袭人的劝慰和对宝玉的介绍。 (3) “自己淌眼泪”既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自责。【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 项, “不
28、过最后被赶出府的丫鬟是司棋”错误。司棋不是宝玉的丫鬟。司棋,红楼梦人物。贾迎春的丫头。脾气刚烈,雷厉风行。排挤柳家的未果,后与潘又安私通,被撵出大观园。最终与潘又安双双殉情而死。故选 D。点睛: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句作用的能
29、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画线处写黛玉伤心落泪有何作用” ,考查的是细节描写的作用,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特点、主旨等角度分析即可。结合“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分析,与上文宝玉摔玉相照应。结合下文“袭人道”的内容分析,引出了下文袭人的劝慰和对宝玉的进一步介绍。结合“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 “岂不是因我之过”分析,结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在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寄人篱下的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通过那句“岂不是因我之过”分析,表现了她的自责。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
30、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
31、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二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
32、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苏辙六国论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B.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
33、入于秦哉C.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D.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B.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C.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D.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12. 两段选
34、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答案】9. A 10. B 11. (1)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比,或许还不可以轻易判定。 (数、理、当、易) (2)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折、然后、遍受) 12.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且不赂者和秦结交而不助其它五国;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亲近秦国,没有合力支持韩、魏。【解析】【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而”
35、 ,连词,表转折,和前面内容应该断开,排除 C 项、D 项。 “知”的宾语为“天下之势” ,不应该断开, “韩” “魏”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排除 B 项。句意: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故选 A。【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36、B 项,“与” ,结合“赢” “而不助五国”分析, “参与”错误。应该译为亲附、亲近。句意: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故选 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37、、组词、保留、省略。 (1) “则” ,连词,那么;“之” ,助词,的;“数” ,天数、命运;“理” ,与“数”同义;“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互文) ;“当” ,通“倘” ,如果;“或” ,或许;“易” ,轻易;“量” ,判定。 (2) “折” ,挫败;“而” ,连词,表承接;“于” ,介词,引出对象;“然后” ,这样以后;“于” ,介词,到;“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状语后置句) ;“而” ,连词,表承接;“遍” ,全、都;“受” ,遭受;“其” ,代词,他的。【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
38、题“两段选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 ,这个题目是个常规题目,要求概括六国灭亡的原因。就选文来看,苏洵六国论第一段讲秦贪得无厌,第二段从反面讲齐燕赵没有贿赂秦国导致亡国;苏辙六国论第一段讲韩魏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段讲韩魏因为失去帮助,不得不降秦。两篇六国论都比较简单,如果能回忆整篇文章来做题,六国灭亡的原因更是一目了然。【点睛】参考译文:(一)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 ,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
39、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40、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41、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二)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
42、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4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3. 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14.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答案】13. 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 14. 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因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立足颔联内容,分析写了哪些景,注意如果涉及表达技巧,需要点
44、出来,然后分析抒发的情感即可。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
45、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 “白鸥”之想,对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
46、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_。 (荀子劝学 )(2)钉头磷磷,_。 (杜牧阿房宫赋 )(3)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
47、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露从今夜白,_。 (杜甫月夜忆兄弟 )(5)韩愈师说中“_,_”一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多于在庾之粟粒 (3). 舞榭歌台 (4). 月是故乡明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砺”“庾” “榭” “谀”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语
48、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一个世纪以来,在象形的方块字四处漂流的经历中,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的鲁迅,沈从文、老舍们,也绝不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印证了别人的理论和体验,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文字作证,我们才以可肯定地说,所谓“全球一体化”是一条千差万别的苍茫之河,在这个非人可料的历史洪流中, ( ) 。无论是昆仑山还是黄河,无论是基纳巴卢山还是霹雳河,都不会是生命和精神永恒不变的家园。无论是金字塔、万里长城、万神庙,都不可能_地为我们解决精神和情感的困惑。金字塔、万里长城。万神庙代替不了的生命体验,我们眼前这台万能的说英语的电脑照样还是代替不了,在有网络神话之前,人类已经有过太多太多的神话, “他们的历史”发生在“别处” ,而“我们的历史”也正发生在“别处” 。让我们用方块字记录下这_的一切,让我们用象形的方块字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用这故事为自己留下生命的航标,在我们的前面已经有许多人这样做了,我们不过是把别人做过的事情_地做下去。16. 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四处漂流远离家园。B. 我们远离家园四处漂流,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C. 我们远离家园,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四处漂流。D. 我们以方块字为自己的木舟,驾乘着远离家园四处漂流。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