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2 个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下列估测值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我们使用的物理课本长约为 26dmB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C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为 37D中学生跑 100 米所用时间为 1min2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熔化 C蒸发 D升华3关于医用水银温度计的使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2、( )A可以离开人体读数B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消毒时C用医用酒精擦拭来消毒D放在沸水中煮4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传播的速度是 340m/sC“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调来分辨人的D戴上耳罩可以防止噪音的产生6晚上当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无效的是( )A用棉花塞住耳朵B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C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D打开窗户让空气增
3、加流动7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D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 01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v 甲 v 乙B两物体在 152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v 甲 v 乙C两物体在 15s 末相遇,且 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 20s 末相遇,且 020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9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 A、B 是为了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B为了便于观察,该实
4、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D将蜡烛 A 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10短跑运动员在 100m 竞赛中,测得 7s 末的速度是 9m/s,10s 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11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材料,其密度仅为0.16kg/m3,则( )A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B1m 3 的该材料质量为 0.16kgC该材料制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D该材料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12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
5、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二、填空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16 分)13夏天里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现象,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主要发生在 (填“袋内”“袋外”或“袋内和袋外”)表面。14如图甲,木块长度是 cm小明在使用天平测量苹果质量时情况如图乙,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152012 年
6、 6 月 18 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物体之间处于相对 。16图中的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能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这里的“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 ,吼声起到警告作用说明声音能传递 。17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 A 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2)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 A 处也能看到硬币的 像(选填“虚”或“实”),这是光的 现象。18已知铜的密度为 8.9103kg/m3,现有一捆质量为 89g、横截面
7、积为 2.5mm2 的铜丝,则铜丝的长度为 cm;铜的密度为 8.9103kg/m3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9如图是本次期末考试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 ”),白条纹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三、解答题(共 7 小题,满分 21 分)20如图,船 A 从港口 P 出发去拦截正以速度 vo 沿直线航行的船 B,P 到 B 船所在航线的垂直距离为 a,垂足为 C 点。船 A 起航时,船 B 与 P 的距离为 b,若忽略船 A 的启动时间,认为它一启动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船 A 正
8、好在 C 点拦截到 B 船,则船 A 的速度为 。21小明的乒乓球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乒乓球。图中已标示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2“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 A 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 B 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23(5)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比较图乙中 BC 段与 CD 段可知,该物质在 BC 段处
9、于 (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请你指出图丙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 。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数据记录如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第 3min 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此时水的温度是 ;戊图中的 (填“a ”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24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
10、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3)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现象是 。25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若某次测量时,天平上的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a )所示,则物块的质量为 克;若将该物块放入盛有 20 厘米 3 水的量筒中后,水面位置如图(b)所示,则该物块的体积为 厘米 3;实验中,对于某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应该测量 数据(选填“一组”或“多组”);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选择 物质的物块再进行实验(选填“一种,或多种”)26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
11、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1)小明的推测是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四、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9 分)27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座平直峭壁间的
12、某一位置鸣枪,并利用秒表记录了听到回声的时间,他发现在经过了 1s 后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经过 0.5s再次听到了回声,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340m/s,求: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28恩施市三岔乡以马铃薯(俗称洋芋)主粮化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今年夏天获得了大丰收。为了弄清马铃薯的密度,小华同学将一个马铃薯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马铃薯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其质量是 145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360g;然后将这个马铃薯放入溢水杯中沉底,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将其外壁擦干,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38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1)溢水杯中排出水
13、的质量是多大?(2)这个马铃薯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2018-2019 学年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2 个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下列估测值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我们使用的物理课本长约为 26dmB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C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为 37D中学生跑 100 米所用时间为 1min【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一根筷子的长度约 25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
14、m2.6dm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质量在 65kg 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 50kg 左右。故 B 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 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 23左右。故 C 不符合实际;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 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一般在 15s 左右。故 D 不符合实际。故D 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2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
15、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熔化 C蒸发 D升华【分析】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液化的方法有两个: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解答】解:发动机排出的暖湿热气体遇到高空冷空气,使暖湿热气体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色的雾气,此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液化的定义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关于医用水银温度计的使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以离开人体读数B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消毒时C用医用酒精擦拭来消毒D放在沸水中煮【分析】根据医用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来分析四个选项,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16、,放在在沸水中煮,超过体温计的量程,用医用酒精擦拭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解答】解:A、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也可以不离开人体读数。此选项正确;B、体温计下端有一个很细的缩口,使用前要用力的甩一下。此选项正确;C、用医用酒精擦拭既方便有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此选项正确;D、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 42,而水的沸点是 100,不能放在沸水中煮。此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计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4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
17、行【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解答】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故选:B。【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传播的速度是 340m/sC“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调来分辨人的D戴上耳罩可以防止噪音的产生【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
18、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声音。(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B、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B 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 C 错误;D、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D 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音调的影响因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6晚上当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邻居正在引
19、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无效的是( )A用棉花塞住耳朵B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C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D打开窗户让空气增加流动【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解答】解:A、用棉花塞住耳朵,可以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B、减小音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C、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可以在噪声的传播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打开门窗,是增强了噪声的传播,不能减弱噪声,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途径的了解和掌握,要会运用。7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光的
20、色散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D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故 A 错误;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21、B 错误;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C 错误;D、形影不离中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还考查了光的色散,知道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 01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v 甲 v 乙B两物体在 152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v 甲 v 乙C两物体在 15s 末相遇,且 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 20s 末相遇,且 020s 内通过的
22、路程相等【分析】(1)在 st 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在 st 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物体在 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根据图象读出020s 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 0 10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 v 甲 v 乙 此选项错误;B、甲物体在 1520s 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C
23、、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 15s 末相遇,且 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 100m。此选项正确;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 15s 末相遇,不是在 20s 末相遇,020s 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由 st 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 A、B 是为了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B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24、D将蜡烛 A 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分析】(1)蜡烛 A 与 B 大小相同,B 又与 A 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的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成像物体越亮,像越清晰。(3)要掌握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成像。(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解答】解:A、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故 A 错误;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
25、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 B 正确;C、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故 C 错误;D、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蜡烛 A 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10短跑运动员在 100m 竞赛中,测得 7s 末的速度是 9m/s,10s 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9 m/s B9.6 m/s C1
26、0 m/s D10.2 m/s【分析】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由题意知,路程 s100m ,运动时间 t10s,则平均速度 v 10m/s;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11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材料,其密度仅为0.16kg/m3,则( )A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B1m 3 的该材料质量为 0.16kgC该材料制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D该材料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分析】 密度是物质本身具有的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与体积、质量无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7、;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在体积一定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解答】解:A、“全碳气凝胶”状态和温度不变,密度是不变的,与体积大小无关。此选项错误;B、0.16kg/m 3 表示的意思是:体积是 1m3 的该材料质量为 0.16kg此选项正确;C、该材料制的物品带到太空,位置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此选项错误;D、该材料的密度特别小,相同体积的质量非常小,所以不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密度物理意义及新材料的特点与应用的掌握,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12在平整地面上有一
28、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分析】本题的关键点是“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联系点是脚下的积雪被挤压变成冰层质量相等,根据公式 mV Sh 列出关系式求解出积雪的密度。【解答】解:设脚印的面积为 S,积雪的厚度为 h,脚印的深度为 h1,冰的密度为 冰 ,脚印下积雪的质量为 m 雪 雪 V 雪 雪 Sh,被挤压变为冰后的质量为 m 冰 冰
29、 V 冰 冰 S(hh 1),根据 m 雪 m 冰 得: 雪 Sh 冰 S(hh 1),所以得: 雪 冰 。故选:A。【点评】本题中容易测量的物理量是积雪的深度和脚印的深度,与体积有关的脚印的面积不容易测而且在等式两边消去,以后解题利用这种技巧点,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二、填空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16 分)13夏天里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熔化 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主要发生在 袋外 (填“袋内”“袋外”或“袋内和袋外”)表面。【分析】要判断发生的是什么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
30、前后的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进行判断。【解答】解:冰变成了水,是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塑料袋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答案为:熔化;液化;袋外。【点评】此题主要通过熔化图象考查了晶体的熔化特点以及学生分析图象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其特点,难度不大。14如图甲,木块长度是 2.75 cm小明在使用天平测量苹果质量时情况如图乙,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31、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天平的正确使用: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物体 A 左侧与 4.00cm 对齐,右侧与6.75cm 对齐,所以物体 A 的长度为 L6.75cm4.00cm 2.75cm;(2)如图,错误的操作是: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在使用天
32、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应该取放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故答案为:2.75; 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在称量物体质量时,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152012 年 6 月 18 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相同 ,此时两物体之间处于相对 静止 。【分析】(1)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3、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此题中若要实现对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必须是相对静止。【解答】解:“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两者之间必须相对静止,所以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故答案为:相同; 静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16图中的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能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
34、地。这里的“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 响度 ,吼声起到警告作用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解:这里的“雷鸣般”指声音非常大,即是指的声音的响度特性;吼声起到警告作用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答案为:响度;信息。【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调、音色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不同特性。17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 A 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直线 传播;(2)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 A 处也
35、能看到硬币的 虚 像(选填“虚”或“实”),这是光的 折射 现象。【分析】(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解答】解:(1)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镜,所以眼镜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 A 处也能看到硬币的
36、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故答案为:直线;虚;折射。【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关于光的传播历来就是考试的一个考点,所以该题属于常见题,一定要掌握。18已知铜的密度为 8.9103kg/m3,现有一捆质量为 89g、横截面积为 2.5mm2 的铜丝,则铜丝的长度为 400 cm;铜的密度为 8.9103kg/m3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m3 的铜的质量是 8.9103kg 。【分析】(1)已知铜的密度和质量,利用密度公式可求铜丝的体积,又知道铜丝的横截面积,利用 VSL 求铜丝长度。(2)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解答】解:(1)由 得铜丝的
37、体积:V 10cm 3,这捆铜丝的长度:L 400cm。(2)铜的密度是 8.9103kg/m3 的物理意义是:1m 3 的铜的质量是 8.9103kg。故答案为:400;1m 3 的铜的质量是 8.9103kg。【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换算,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19如图是本次期末考试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吸收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
38、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解答】解: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答题卡时,黑条纹将光吸收,白条纹将光反射,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故答案为:吸收;反射。【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特点,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三、解答题(共 7 小题,满分 21 分)20如图,船 A 从港口 P 出发去拦截正以速度 vo 沿直线航行的船 B,P 到 B 船所在航线的垂直距离为 a,垂足为 C 点。船 A 起航时,船 B 与 P 的距离为 b,若忽略船 A 的启动时间,认为它一启动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船 A 正好在 C 点拦截到 B 船,则船 A 的速度为 。【分析】对 A
39、 的速度沿 Ba 和 Pa 的方向进行正交分解,利用等时性在 Ba 和 Pa 的方向上列式,通过数学知识的推导,即可得知 A 船能拦截到 B 船的最小速度。【解答】解:对 B 船的速度沿 Ba 和 Pa 的方向进行正交分解为 vx 和 vy,有运动的等时性有: 得:v y A 船的速度为:v BC 的长度为 c,有:b 2a 2c 2将式代入 式并结合式得:v ,当且仅当 bvx 时,v 有最小值为 v 。故答案为: 。【点评】该题是一道非常容易出错的一道题,往往会认为 A 船沿 PN 的方向航行,速度最小。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 A 船的速度进行正交分解后,根据数学知识列式并推导出 A的速度的表
40、达式,结合数学知识判断 A 船的速度由极值的条件,继而可得 A 船的最小速度。该题还可利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求解,以 B 为参考系, A 相对于 B 的运动就是沿PM 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得知 A 船最小速度21小明的乒乓球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乒乓球。图中已标示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分析】根据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是法线的位置,再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解答】解: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20 度,故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60。【点评】本题考查
41、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2“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 A 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 B 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分析】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所以月亮和在水中形成的像关于水面轴对称。先确定像的位置,连接像与猴子的眼睛确定入射点,可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得出入射光线即可完成光路。【解答】解:先做出 B 关于水面的对称点 B,即像的位置,连接像 B与小猴子的眼睛A 与水面的交点为 O,即为入射点,连接 BO 为入射光线,再连接入射点 O 和点A,O
42、A 即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这是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23(5)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用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比较图乙中 BC 段与 CD 段可知,该物质在 BC 段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体 ”“液体” 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请你指出图丙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 。改正错误后,
43、继续实验。当水温升高到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数据记录如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第 3min 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此时水的温度是 96 ;戊图中的 a (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分析】(1)晶体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物体吸热,内能增加;(2)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
44、后破裂;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解答】解:(1)该物质在 BC 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是熔化过程;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2) 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高;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 90上面第 6 个小格处,读作96;a 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 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故答案为:(1)固液共存; 不变;(2)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 96; a。【点评】本题既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又考查了水的沸腾实验,是一道综合题目,
45、但只要仔细分析不难做出。24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3)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现象是 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分析】(1)音叉发生的同时小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发声的同时,也在振动;(2)物理学法中转换法的应用,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可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1)当音叉振动时,会发现小球多
46、次被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在实验中可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3)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时仍会振动,这种振动会使小球弹开;月球上没有空气,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3)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点评】本实验是利用装置验证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和传播的条件(介质),会用这些知识点分析现象。同时要知道此实验利用了转换法和放大法解决问题。25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若某次测量时,天平上的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a )所示,则物块的质量为 21.4
47、克;若将该物块放入盛有 20 厘米 3 水的量筒中后,水面位置如图(b)所示,则该物块的体积为 10 厘米 3;实验中,对于某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应该测量 多组 数据(选填“一组”或“多组”);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选择 多种 物质的物块再进行实验(选填“一种,或多种”)【分析】(1)测量时,物体放在左盘中,砝码放在右盘中;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2)物体的体积等于量筒中排开的水的体积,即放入物体后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本实验要进行多次测量,包括用同种物质的质量不同的物块实验、换用不同的物质重复实验。【解答】解:
48、(1)由图 a 知,物块的质量 m20g+1.4g21.4g;(2)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为 20cm3,从图中读出浸入物块后总体积为 30ml30cm 3,物块的体积:V30cm 320cm 310cm 3;(3)为了得到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要进行多次测量,具体做法:应测量多组数据。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还要选择多种物质的物块进行实验。故答案为:21.4;10;多组;多种。【点评】本题为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考查了天平、量筒的使用与读数,同时考查了多次实验的目的,属于对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26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