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讲 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 “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
2、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 ,凡是能用 “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 ,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训练 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介词,
3、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1)“以”意义为“因为” ,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 “诛”的状语。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 “兴”的状语。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 ,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 ,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
4、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 :“以”字与“是”字构成 “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 ,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训练 2(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1)Error!(2)Error!答案 (1)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_(2)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二)“而”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
5、”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和” ,递进关系可译作 “而且” “并且” ,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 “然后” “就”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训练 3(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C递进(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A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C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 B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
6、颇蔺相如列传)( B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A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C )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 ,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 ,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 “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 “接着” “然后” “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7、训练 4(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A )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A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A )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 “用来” “为的是 ”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 “所以”等词
8、代入原句。训练 5(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A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A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A )(三)“其”字用法辨析1 “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 ”“他(它)们” ,作主语;译
9、为“他(它)的” “他( 它) 们的” ,作定语。训练 6(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Error!Error!答案 相同。都作主语_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 ;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2 “其”的语气用法辨析“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 “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 “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训练 7(教材链接)说出
10、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推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委婉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 ) 表选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表期望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 表推测(四)“焉”字用法辨析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训练 8(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遥游 ) 助词,不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兼词,于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助词,不译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代词,之置杯焉则胶(逍遥游)兼词,于之(五)“与”字用法辨析“与”作介词,可译为“和” “同” ;作连词,也可译为“和” “同” 。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 ,该如何辨析呢?连词“与”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训练 9(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 A )
12、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 B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A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A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B )(六) “其” “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其” “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 “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 ”“它(们) ”,也可作定语,译为“他( 们)的”“它( 们 )的” ; “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 ”“它(们 )”,不能译为“他(们)的” “它( 们)的” 。像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
13、。训练 10(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人称代词,他其曲中规(劝学)人称代词,它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人称代词,自己项王曰:“赐之彘肩。 ”( 鸿门宴) 人称代词,他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 人称代词,他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自己(七)“者”字用法辨析“者”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如下表:用法 例句 说明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 “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14、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 “样” ,量词。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 ,不译。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 ,也可不译。(2)“者”的用法中, “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 ;反之,则为“指代者” 。训练 11( 教材链接)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15、表指代,可译为 “的地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表指代,可译为 “的人”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表停顿,与“ 也”字构成判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 “的话”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 “个”“样”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放在时间名词之后,不必译出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用作“若” “似” “如 ”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二、文言虚词的六大推断技法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16、,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到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 “用” “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技法一 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兴起” ,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 “于此” , “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训练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
17、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选自杨万里笺注)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译文: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译文: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3)司马家人
18、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译文: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解析 (1)此句中的“以” ,根据句意在靖康之乱,宗质与母亲走失,把他养大成人的是他的父亲,故“以”应为介词“在、凭借” 。(2)此句中的 “之”和“也” ,根据句意“宗质为寻找母亲,要跟随到蜀地做官的司马季思去,所以说东南一带没有找到,一定在蜀地吧”可确定,分别为“代词,她(母亲) ”“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3)根据句意, “因宗质没有找到母亲而悲伤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同情他,劝慰他,他勉强吃饭” ,可见“乃”放在动词“饮”前,为副词, “才” 。参考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
19、的人。母亲展氏,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就遭遇了靖康之乱,母子走失。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展婆。 ”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母亲 )。到了荆州,又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技法二 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
20、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 “也” “乃” “为”表判断,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训练 13(重庆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 ”群丐登堂醊,
21、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选自 庚初广志卷八,有删改)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译文: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
22、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译文: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解析 (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2)此句为固定句式, “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 。(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 “者”表判断的标志词,译为“是” ;“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参考译文有一群乞
23、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
24、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 ”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技法三 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
25、不同。如“其” ,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 ,如“其(表揣测语气) 皆出于此乎”( 师说)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名( 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 (语气副词,还是)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训练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
26、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翻译下列各组句子。(注意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位置和翻译)(1)Error!(2)Error!(3)Error!(4)Error!解析 (1)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 “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2)第一句中
27、“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 “他” ;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3)第一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 ;第二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 。(4)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就是向黄榦拜师学习的,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
28、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
29、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技法四 语法切入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 ,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 ,宾语是“刀俎”和“鱼肉” ,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 ;末句“何辞” ,即“辞何” ,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训练 15(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30、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节选自宋史孙傅传)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译文: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2)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译文: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 ”(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
31、亦罢去。译文: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解析 (1)第一个“为”放在名词“蔡翛”和“尚书”之间,作动词,译为 “做”或“是” ;第二个“为”在句中放在动词“言”之前,实际上“为”后省略代词“之” ,故只能作介词,译为“向” ;“其”放在动词“劝”之后,作宾语,译为“他” 。(2)“以”处在该句主干“索民力”之后,表引出结果,应该为连词,意为“来” ;“而”处在下句的开头,表示上下之间的关系为转折, “于”则引出了对象“中国” ,为介词,译为“对” ;“之”放在作宾语的“益”之前,表明“丝毫”修饰“益” ,
32、助词“的” 。(3)“以为”在句中处在谓语位置,可译为“认为” ;“以”后面带有名词“职” ,共同修饰谓语“论” ,应该为介词,译为“凭借” ;“而”连接了“以职论事”和“责之” ,表转折关系;“之”作了动词“责”的宾语,应为代词, “他”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
33、,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技法五 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 ;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训练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 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
34、,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译文: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译文:果真
35、(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3)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译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就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解析 (1)“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此句与“ 苦众劳民”共同作“亡”的宾语,应该为代词,可译为“那些” ;“以”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以”放在名词短语“不义之名”之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可译为“拿、用” ;“之”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中的三个“之” ,前两个均为助词,可译为“的” ,第三个作“
36、攻”的宾语,可译为“它” ;“而”多为连词,表上下句间关系,此句中为表转折关系连词,可译为“但是、却”。(2)“为”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中第一个“为”作动词,可译为“做” ,第二个“为”应与前置宾语“曷”构成介宾结构,故应为介词,可译为“为了、因为” ;“之”作代词,可译为“它” 。(3)“而”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之”作代词,意为“他” ;“乃”既可作副词,也可以作代词,常用作副词,此句中作副词修饰动词“偃” ,译为“于是,就” 。参考译文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
37、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 ”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 ”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就只得收
38、兵,停止对宋的进攻。技法六 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 “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训练 17(山东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
39、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
40、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有删改)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译文: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译文: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译文: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
41、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解析 (1)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 “以”为介词,译为“用来” ,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 ,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 。(2)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此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 “其”为代词,译为“他们” ,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 ;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动词,译为“建造” ,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 ;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 ,第二个“以
42、”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 ;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词,第二个“者”和第二个“也”亦应是判断句的标志。(3)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此句中的加点的两个“之”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之”为助词,译为“的” ,第二个“之”也应是此用法和意义;两个“而”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第二个“而”也应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
43、,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 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
44、;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却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却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
45、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
46、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选自三国志魏书 ,有删改)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 乃:连词,于是、就(2)帝方隆意于殿舍 于:介词,表对象,无实义(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之:助词,的(4)非王者之事也 也:助词,表判断语气(5)欲以偏军长驱 以:介词,用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译文:古代制定处置
47、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关键点: “制” “恶” “诚” “堕”) (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译文: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关键点: “频岁” “寇” “案” “故”)参考译文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人。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 ”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
48、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给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常常细究这类事情,大多如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致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 ”卫臻对明帝说:“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修整武器装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 ”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 ,能属文。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 ,著鲁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