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美育所倡导的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并将诗歌
2、理解的重心转移到对基于诗歌本体的审美能力的培育。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拘泥于单纯的语言、形式等构件。对于现代诗教来说,除了“情”这一维度外,更应强调诗歌面对和处理纷繁变幻的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以保持诗歌自身的活力。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不难体察这一主张隐含的具体针对性。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就此
3、而言,不应表面地看待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而是要深入洞悉其观念指引下的实践及其效应。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装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朱光潜认为:“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
4、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也许隐含着诗学自身的伦理,通向的是一种与母语、民族记忆相关的社会文化担当。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不过,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
5、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节选自现代美育,诗教何为)1.文章说诗歌具有“抒情性”,同时也具有“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下列诗句的典型特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曹操)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6、)陶渊明)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柳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段,引出话题,从传统到现代,提出诗教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第三段辩证分析“以情感为核心”的美育观念对诗教可能产生的利弊,对此观念持否定和批判态度。C.第四段着眼蔡元培“纯粹美育”的背景意图,引用朱光潜语,指出“审美无功利”隐含责任担当。D.五、六段分析不同时期的诗教,在指出其传承、启示的同时,更强调其内涵变化和新的担当使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7、.文章所引朱光潜和林语堂语各有侧重,但都说明诗歌在教化民众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B.回归诗歌本体,重视对审美能力的培育,会弱化诗歌面对和处理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C.现代诗教对形式、技艺的自足性的强调,对附加于诗歌“外在”要求的抵制有害无益。D.中国诗教一直重视养成人格,但现代诗教不再视“仁”为内核,以培养具有德性的君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萌芽于南北朝.当时佛教和道教大为发展。道教认为茶有助于内丹修炼,佛家又把茶看成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唐代时,禅教兴起,由于茶
8、在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方面很有效果,很多寺庙都崇尚饮茶。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宋太祖赵匡胤爱茶,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皇帝有时还将茶赐给国外使节。中间的文人阶层也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中国茶也被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
9、”之风。据记载,周武王鉴于商纣王奢靡腐化的恶俗,在“伐纣会盟”时,就“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和部落酋长。晋南北朝时,帝王贵族奢侈盛行,有不少人一天饮食相当于一个普通百姓家两三年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清茶一杯”、以茶代酒的廉政之士脱颖而出。(摘编自茶文化与修身材料二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初打开茶叶传播风潮的就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其实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中国西南地区民间商品贸易的统称。因为主要运输主力是马,而随着交易渐渐以茶为主,所以才叫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最初诞生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茶叶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因此立即成为肉食茹饮的藏民
10、的生活必需品,茶叶供不应求。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这条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游牧民族为了用茶叶补充日常的维生素,不得不用牛马来换取茶叶,马在那个年代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统治者利用这一点用茶叶来治理边疆,俗称以茶治边。随着国际贸易的流行,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国,并且在各国内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艺秉承中国茶文化之精髓,并在不断领悟中融入创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道。 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日本人在一起品茗,讲究茶室雅淡宁静,平和为上,不论身份地位,都视为贵宾。所有一切,体现于泡茶敬茶“圆熟轻巧”的过程和“谦和敬清”的氛围中。(摘编白茶马古道茶文
11、化传播的开始)材料三 2017年l1月30日至12月3日,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在本次高层对话会上,海报成为一大亮点,茶叶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在海报“共饮一泓水”中,青花瓷茶杯中盛着清茶,呈现出世界地图的映像,寓指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茶桌上,以茶杯为圆心,扩散出一圈圈涟漪,寓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在海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寓指与会政党的广泛代表性。1949年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着茶叶等农副产品作为礼品走出国门,探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建。在亚太金融组织会议时,茶叶就已经作为“国礼”登上了国际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公
12、开在中外公众场合多次谈论中国茶文化:在俄罗斯谈及“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激情论述“茶之友谊”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茶产业,越来越提倡绿色健康新生活。“以茶会友”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君子之交,以茶相赠,既有绿色健康之意,也和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君子外交政策最为相符。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是传递给世界“以和为贵”“内省修行”的中国儒道精神。(摘编自茶叶成为中国靓丽名片<茶叶外交成趋势)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茶文化的萌芽与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
13、分的关系。B.各个朝代对于茶的饮用均兼具其饮食物态形式和社会、文化功能。C.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并不限定于某一特殊阶层,具有普适性。D.“以茶代酒”“清茶一杯”等风尚的形成应归属于茶的政治功能。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古至今,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本土呈现步步推进、持续向好的态势。B.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茶叶向国外传播由来已久,其源头就是茶马古道。C.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完全相同,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D.在现代的各个场合.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6.茶叶为什么成为了中国的靓丽名片?请结合材料分析。
14、(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
15、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 觉得喝起来“顺”。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
16、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一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一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
17、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 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
18、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19、。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客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0、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表现了安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C.倒数第四段出现的三个小伙子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作了铺垫。D.结尾交代安乐居消失的结局,以简笔收束全文,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也暗示着一个时代的消失。8.本文描绘出了形形色色的老酒客,写活了市井生活,这与汪曾祺的语言魅力是分不开的。请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6分)9.本文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