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 1 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 2 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 3 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
2、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
3、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例 1 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题创
4、设的问题情境是:把 10 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 2 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 3 支或 4 支、5 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 “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 10 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
5、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既要写、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要完整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所表示的内容和表内除法算式一样,算式的余数表示还剩下的、不够再继续分的数量。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模仿教材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 作出示范。教材从学生操作以后所填写的表格里,提取“10 支铅笔,每人分 3 支,可以分给 3人,还剩 1 支”这个事实,写出除法算式“103=3(人)1(支) ”,指出算式里的“1”是“余数” 。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
6、的具体意思,整体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 ,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部分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 模仿中体验。教材要求学生根据“10 支铅笔,每人分 4 支,可以分给 2 人,还剩 2 支”这个事实,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需要模仿上面已经写出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来写,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的含义与表内除法一致,只是多了“余数” ,学会在算式里表示余数的方法,感受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不同。2. 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在摆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7、这个规律。“余数都比除数小”使有余数除法的结果唯一。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应该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这种关系。“余数都比除数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理解这个规律会有一些困难,他们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经历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例 2 教学“余数都比除数小” ,安排学生进行摆正方形的活动。创设的活动情境是:摆 1 个正方形用 4 根小棒,摆 2 个正方形用 8 根小棒,像这样用 12、13、14、15 或 16 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学生遵照教材的安排,依次用 12、13、14、15、16 根小棒摆正方形,并不困难。他们根据摆的结果,也能在教材上填写表示各次操作过程的除
8、法算式,以及反映各次操作结果的表格。这就丰富了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用 12 根小棒或 16 根小棒摆正方形,小棒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 13、14、15 根小棒摆正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 1 根、2 根、3 根? 用 12、13、14、15 根小棒都是摆成 3 个正方形,用 16 根小棒摆成 4 个正方形,为什么多了 1 个正方形? 如果用 17、18、19、20 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 3 吗?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 1、2、3 的道理。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
9、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练习一给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被除数 15161718192021222324 除数3333333333 商余数教材指导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发现表格里余数那一行从左到右依次是 0、1、2、0、1、2,感受余数不会是 3 或比 3 大的原因,又一次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配合两道例题编排了一次“想想做做” ,着重帮助学生巩固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主要包括:根据摆小棒活动及其结果,写出有作数除法的算式;看着平均分物体的图画,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指导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 ,怎样平均分(每几个一份或平均分成几份) ,结果怎
10、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把总数量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不同;如果把总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商和余数的单位一般相同。这次“想想做做” ,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 教学除法竖式,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笔算。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
11、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思维与记忆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本单元例 3 教学除法笔算,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1) 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主要介绍竖式的结构以及书写格式。除法竖式和学生已经熟悉的加、减法竖式很不一样,学生较难接受。例 3 先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从解
12、决实际问题切入:妈妈买了 12 个苹果,每 4 个放一盘,放了几盘?学生很容易列出除法算式 124=3(盘) 。教材告诉学生,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时给出了这道除法的竖式,并对竖式的各个部分作出解释。教学这个竖式,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介绍竖式的“除号”及其写法,指出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商除数)被除数4)2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第二步,讲述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般是“除乘减”三步。 “除”即利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商 3,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乘”即把商 3 和除数 4 相乘,把乘积“12”对齐着写在被除数的下面(表示 3 盘分掉12 个苹果) ;“减”即用被除数 12 减去商与除数
13、的乘积 12,得到差“0” (表示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4)220商 3 乘除数 4 的积,分掉的苹果数12 减 12 的差,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出93、306 的竖式,体会除法竖式的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2)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例 3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改变上面的实际问题,从表内除法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列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商和余数。例题用图画给出 12 个苹果,要求学生每 5 个放一盘,在图画中圈一圈,得出可以放2 盘,还余 2 个,并填写除法算式 125
14、=(盘)(个) ,把教学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并注意竖式中的余数。学生已经知道被除数、除数、商在竖式中的位置,能够写出下面的样子:25)2(这时的商“2”是由操作得到的)学生也知道竖式中要写出商与除数的乘积,还要计算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并写出差。25)202商 2 和除数 5 的乘积,表示 2 盘分掉 10 个苹果12 减 10 的差,表示还剩余 2 个苹果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竖式中的商“2”应该怎样想到。联系前面进行的操作活动,可以这样想:“12 里最多有 2 个 5,商 2”,即 12 能够分出 2 个 5,不够分出 3
15、个5,应该商 2。这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教学还要引起学生注意:由于苹果没有全部分完,有剩余,所以除法竖式中有余数。竖式中的余数,是被除数减商与除数乘积的差。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为此,“想想做做”里有以下的安排。 第 1 题仍然先操作学具,得出商和余数,然后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继续体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这时的商,既是摆小棒活动得到的,也可以是在竖式上想“9 里最多有 4 个 2”“11 里最多有 2 个 4”而得到的。 第 2 题把有余数除法与和它相对应的表内除法组成题组,如 164 的竖式与184 的竖
16、式为一组,243 的竖式与 233 的竖式为一组等,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有余数除法的商,从 164 商 4,联想到 184 也商 4(因为 18 接近 16,且稍大于 16) ;从 243 商 8,联想到 233 商 7。 (因为 23 接近 24,但比 24 稍小) 第 3 题突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考方法,既离开学具操作,也不过多依赖表内除法,直接想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让学生先思考“22 里最多有几个 5”,然后笔算 225;先思考“23 里最多有几个 4”,然后笔算 234。 第 4、5 题,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思路以及竖式的书写。练习一第 4 题,把 406、
17、426 和 456 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把 609、639和 649 三道竖式编成一个题组。每组的中间一题是表内除法,另外两题是有余数除法。表内除法的商,利用乘法口诀很容易得出。另两题的商,可以从表内除法得出,如 426的商是 7,40 比 42 小一些,40 里最多有 6 个 6,406 应该商 6;45 比 42 大一些,45 里最多有 7 个 6,456 应该商 7。同样,639 的商是 7,609 的商应该是 6,649 的商应该是 7。4. 结合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已经会用除法解决没有余数的平均分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也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计算。所以,不单独编
18、排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而是结合着计算进行教学。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两个层次:一是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二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第一层次的内容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1 与例 2 的“想想做做”中。其中第 2、3 题都是看图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联系原有的除法概念,体会“14 朵花,每个花瓶插4 朵,求插了几瓶、还剩几朵” ,以及“14 朵花,平均插在 3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还剩几朵”仍然是平均分的问题,仍然用除法计算。只是现在的平均分有剩余,现在的除法有余数。第二层次的内容主要安
19、排在配合例 3 的“想想做做”的第 4、5 题和练习一第 5、6 题。学生需要从图画情境里或文字叙述的题目里,找到把总数量平均分的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笔算出商和余数;要体会所求的商是什么数量、余数是什么数量,为它们选择适当的单位。在这里,找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是列出除法算式的前提,而体会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是正确写出单位名称的关键。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 911 题,重点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算法、灵活处理余数。做一个灯笼用 4 张纸,30 张纸够不够做 8 个灯笼?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解答,也可以用乘法解答。45 个皮球,每 6 个装一盒,全部装进盒中至少要多少个盒子?5 元钱买每支 6 角的铅笔,最
20、多买几支?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联系实际,或是去掉余数,商增加 1,或是去掉余数,商不变。这里虽然涉及到“进 1”或“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 1”法和“去尾”法。要允许部分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地体会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 1 课时 总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21、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 10 支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 10 支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 2 支、每人分 3 支、每人分 4 支) 如果每人分 2 支,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 3 支,可以分给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 4 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每人分几支
22、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23456指导操作。谈话:10 支铅笔每人分 2 支,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 支铅笔每人分 2 支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 3 支、每人分 4 支,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小结:10 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还剩几支每人分几支分给几人还
23、剩几支2 5 3 3 15 2 4 2 26 1 4(3)写算式: 观察表(1) 提问:10 支铅笔每人分 2 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10 支铅笔每人分 5 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观察表(2) 谈话:10 支铅笔每人分 3 支,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支?这 1 支还能分吗? 这 1 支是剩下的,它是 10 支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 3 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
24、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 103=31中,10、3、3 分别叫什么?1 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 除以 3 等于 3 余 1 。观察比较: 105=2、103=31 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 4 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支) 106=1(人)4(支)(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 2,用 4
25、根小棒摆 1 个正方形,8 根小棒摆 2 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 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 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 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 3,除数最小是几?三、反馈完善:“想想做做”13。 1.第 1 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6、。 2.第 2 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 3 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4.第 4 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
27、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 12 个苹果,如果每 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列算式:( )( )=( ) ( )数 ( )数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仔细
28、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01234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2)出示例题:如果每 5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 2 盘,还剩 2 个。 ) 剩下的 2 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 2 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12 个桃,每盘放 5 个,分的结果是“放了 2 盘,还剩 2 个” 。 如
29、果是 22 个桃、32 个桃、42 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 5 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 125 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125 商是几?为什么商是 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12 个桃,每盘放 5 个,放了 2 盘,所以商是 2。 想法二:商 2,二五一十,10 比 12 小,商 2;三五十五,15 比 12 大,所以商 2。 想法三:二五一十,2 和 5 相乘的积最接近 12,又小于 12,所以商 2。 想法四:12 里面最多有 2 个 5,所以商 2。 提问:12 的下
30、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12 个减去分掉的 10 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 2 个,这个 2 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第 1 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2.第 2 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
31、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3.第 3 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4.第 4 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5.第 5 题:25 个气球,平均分给 6 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五、课堂作业:六、教后反思: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
32、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 10 根小棒。 (1)10 根小棒,每 5 根一
33、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 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 根小棒,每 4 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 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 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 1 题。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 2 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 4 题。 2、练习一第
34、3 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一第 4 题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4、练习一第 5 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5、练习一第 6 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5、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43 9 8 459 69 328 244 567 56 85 366 357 49 2、口答: 25 里面最多有( )个 6。48 里面最多有( )个 7。 36 里面最多有( )个 8。2
36、8 里面最多有( )个 6。 3、用竖式计算: 436 327 204 367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三、综合练习:1、练习一第 7 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2、练习一第 8 题(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 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3
37、、练习一第 9 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4、练习一第 10 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5、练习一第 11 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6、练习一第 12 题 (1) 学生独立填表。(2)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3) 如果除数是 5,余数怎样变化?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小结:
38、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补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秒教材分析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1 个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 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60。所以,常用的时间单位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单元,先教学“时” “分”和“秒” ,第二次在三年级,
39、教学“年” “月”“日” 。本单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教学内容: 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知识,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 1 时、1 分、1 秒等。 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 1 时、1 分、1 秒的时间观念,体验 1 时、1 分、1 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做哪些事情,在现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位。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 1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例 2 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 时、1 分实际有多长例 3 例 4 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例 5 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 秒实际有多长练习二巩固教
40、学的时间知识,体验时间顺序与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关联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它需要相关的时间知识为基础,这是教材编排例 1 和例 2 的主要目的。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体验 1 时、1分、1 秒实际有多长,大约能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1.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认、读、写整时。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十分普及。学生家里有,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也能经常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钟表,知道钟表的用途。所以,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例 1 教学两个内容:一是认识时针和分针,因为钟面上的时
41、间主要由这两根针表示出来;二是整时的认、读、写。(1) 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初步观察钟面,会注意钟面上的针和数。他们知道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很自然地把长的针称为长针、短的针称为短针。以此为基础,教材指出“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 。从此以后,教学中应该规范地使用针的名称。(2) 认识整时。钟面上的整时,特点很明显。分针指着“12” ,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像这样,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教材分两步教学整时。第一步以 8 时为例,指出“分钟指着 12,时针指着 8,是 8 时” ,具体描述了钟面上 8 时两根针所在的位置。同时还示范了 8 时的写法“8:00” 。教学时应该告诉学
42、生, “:”要写在“8”和“00”中间偏下的位置上。第二步“试一试” ,让学生说出和写出钟面上的几个整时时间,概括地体会整时的分针一定指着 12,时针一定指着某个数;写整时, “:”的左边是时针指的那个数,右边是“00” 。教材有意把 1 时、6 时、9 时、11 时依次排列,学生顺次读写这些时间,随着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2. 了解钟面上的“格” ,教学 1 时、1 分的概念。例 2 教学时间单位时和分,包括时与分的概念,时与分之间的进率。(1) 认识钟面上的“格” 。钟面上的“格”是为了准确表示时间,有“大格”和“小格”之分。学生观察钟面,一般不会仔细辨认格。为此,教材问学生
43、“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引导他们去关注钟面上的格,去数钟面上的格。首先要区分“大格”和“小格” 。钟面上两个相邻数之间都是 1 大格,每个大格里有若干个点,两个相邻点之间都是 1 小格。然后要知道大格的个数和小格的个数:12 个数把钟面分成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 5 个小格,整个钟面有 60 个小格。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该熟悉从 12 到某个数之间,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这是辨认非整时时间所需要的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沿着钟面的 12 个数,在钟面图的外面,依次写出小格的个数,并联系 5 的乘法口诀,记住从 12 到 1 有 5 小格、到 2 有
44、 10 小格、到 3 有 15 小格到 9 有 45 小格、到 10 有 50 小格到 12 有 60 小格。(2) 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时、分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教学时和分,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形成 1 时、1 分的时间观念。例题指出:“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 ,这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时、分概念。教材在钟面上用涂色的扇形表示出时针走的 1 大格和分针走的 1 小格,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 1 时和 1 分的概念。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应该体验 1 时有多长,1 分是多长。教材让学生进行 1 分钟活动,如写字,踢毽、跳绳等,利用 1 分钟能写几个字、踢几
45、下毽子、跳几下绳,来感受1 分钟有多长。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休息时间,感受 1 小时有多长。这些具体感受,使 1 时、1 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而是富有色彩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3) 理解时、分之间的进率。1 时是多少分?例题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钟面上拨 1 小时,看时针和分针分别怎样转动,发现时与分的进率。严格地说,应该让时针走过 1 大格(因为 1 时是时针走 1大格的时间) ,看到分针同时走了 60 小格,于是得出 1 时=60 分。但准确拨出时针走 1 大格不太容易,比较方便的拨法是让分针走 1 圈,看到时针同时走 1 大格,就能得出时与分的进率。3. 认、读、写
46、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非整时的认读比整时难得多,尤其是接近整时而未到整时,更容易认错。所以,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非整时的认、读、写。先教学不接近整时的时间,再教学接近整时的时间。(1) 钟面上的不接近整时的时间。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针总在两个数之间,分针总是指着某个小格。一般来说,时针刚过了几,分针从 12 起走了几小格,这个时间就是几时几分。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看着钟面体会非整时的时针与分针所在的位置,感受非整时的读写方法。例 3 图呈现一小孩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第一个钟面上,是 7 时,小孩正起床。第二个钟面上,时针指在 7
47、和 8 之间,分针指着 3,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 7 时 15 分,并写出 7:15。教学这个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时针在 7 和 8 之间,应该是 7 时刚过,8 时还没有到,即 7 时多。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针指着 3,表示它从 12 起走了 15 小格,即 15 分。所以,钟面上的这个时间是 7 时过15 分,也就是 7 时 15 分。写出这个时间,应该在“:”的左边写 7,右边写 15。第三个钟面上,时钟仍然在 7 和 8 之间,仍然是 7 时多。分针指着 6,表示 7 时过了30 分。教材要求学生像这样观察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并尝试着自己读写这个时间。第四个钟面上,还是 7 时多,但
48、分针指着 9。教材要求学生读写这个时间,初步认识非整时,会读写这样的时间。教学时,要让学生拨出这几个时间,在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中,感受这些时间分别是 7时过 15 分、30 分、45 分,进一步体验 7 时 15 分、7 时 30 分、7 时 45 分的含义。充分利用例题的内容,还可以把上述三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时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分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体验 7 时几分都是 7 时过了、8时不到。由于分针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2) 较难辨认的时间。接近整时的时间不是整时,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学生往往会读错写错这样的时间。例 4 专门为解决这个难点而编排。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分针指着 11,这样的时间最难认读。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时间还没有到 8 时。钟面上的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5 小格,是 7 时过 55 分。钟面上的白色扇形,表示离 8 时还有 5 分。所以,这个时间是 7 时 55 分。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分针指着 1,这个时间也接近 8 时。钟面上那个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 小格,应该是 8 时过 5 分,即 8 时 5 分。要写出这个时间, “:”的左边是 8,右边一般写成 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