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81700       资源大小:52.33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19 年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关于书法中的匠气“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

    2、。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 ,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 ,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

    3、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

    4、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 ”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 ”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应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摘编自 2

    5、016 年第 10 期艺术科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写书法时技艺过于精熟,就会千篇一律,表现出一种“匠气” 。B. 今人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导致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C. 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需要讲究精准,仔细慢临和推敲。D. 楷书临习如缺乏工匠精神,韵致就会受损,因而准确性大打折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证方式多样,主要有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B. 文章按什么是“匠气” ,为什么会产生“匠气” ,如何避免“匠气”的结构论证。C. 文章第二段以“馆阁体”来论证临写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导致“

    6、匠气” 。D. 文章的第三段通过古今对比论述“个人自身修养”匮乏会使书法产生“匠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弘一法师的书法让人心生平静、安宁,是因其积淀的丰富学养。B. 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C. 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强调书法临习的工匠精神。D. 书法艺术在锤炼技法时避免千篇一律,就可以避除“匠气” 。【答案】1. C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原文“匠气一词在书法

    7、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 , “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是“匠气”的表现,不是原因。B 项,原文“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 ,选项少了“不少” ,扩大了范围。D 项, “因而”强加因果,原文中是“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准确性与韵致、韵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 C。【2 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

    8、证的方法。本题 A 项,没有类比论证。故选 A。【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 D 项,条件缺失,文末强调 “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应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故选 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

    9、,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盛开在屋顶

    10、的莲花葛俊康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11、。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

    12、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

    13、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

    14、送回去,我就不走了!”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有删改)4. 下列有关小说内容

    15、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B. 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C. 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D. 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5.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6. 小说以“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

    16、案】4. C 5. (1)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她总是慈祥地望着干活的父亲,但孩子犯了错误,却决不宽容。 (2)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虽然面临危险,但儿子不用行动改正错误,就坚决不让步。 (3)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洪水来时,她一家家叫醒村民;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 (4)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 6. (1)莲花开在屋顶违反常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构思方面) (2) “开在屋顶的莲花”是比喻端坐在屋顶上的奶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一画面永远定格在读

    17、者的心中,美化了人物,概括了主题;(人物和主题方面)(3)屋顶是小说高潮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牺牲的地方,以此为题提示了小说的线索(情节方面)【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开篇写莲花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B 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是,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D项,奶奶遇难固然跟船走得慢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父亲”的私心,使得奶奶无颜面对乡亲,拒绝上船。【5 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

    18、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6 题详解】试题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9、引起阅读兴趣。(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 。 “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 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 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 9 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 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 个百分点。 “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650 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386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928 元,分别只有全

    20、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 “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 “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 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摘自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删改)材料二:脱贫攻坚千难万

    21、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 ,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 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 “不怕穷” 、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

    22、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 2020 年打赢这场攻坚战。(摘自中国政府网)材料三:2012201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年度 贫困标准(元)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年底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2012 2673 2339 9899 10.202013 2736 1650 8249 8.502014 2800 1232 7017 7.202015 2866 1442 5572

    23、5.702016 3000 1240 4332 4.50(摘自国家数据网)材料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这“十六字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扶贫“个性化” ,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是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

    24、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选自大众日报)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B. 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C.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须维修和重

    25、建。D. 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这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2012 至 2016 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B. 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脱贫既有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我们要坚信脱贫工作的目标一定会实现。C.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D. 扶贫过程中,必须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这一根本出发点,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

    26、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答案】7. B 8. B 9. 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思想问题。因地因人制宜,采取“个性化”扶贫措施。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仔细阅读材料要和选项,可发现 B 项, “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且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

    27、故选 B。【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 “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三表格中,2015 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 2014 年 2016 年都多。C 项, “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原文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D 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分析不当,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 。故选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

    28、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干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后,进行整合概括,分点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 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

    29、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 ,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 2020 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30、“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这十六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 ,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 “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我国

    31、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注意从筛选出信息中分点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

    32、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

    35、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B. 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成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C. 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D.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嬴”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12. 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

    36、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B. 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C. 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D.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37、。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2)可悲呀!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这句话的意思

    38、是“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 “赵尝五战于秦”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 BC 项;“后”是“秦击赵者再”的时间状语,排除 A。其他还可借助“邯郸为郡”不可断开。故选 D。【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39、含义作答。本题 C 项, “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错,应是在“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故选 C。【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B 项, “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错,没有用到“假设论证” 。故选 B。【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

    40、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然则”应解释为“既然这样,那么” ;“厌”应为“满足” ;“弥”应解释为“越” 。 (2)中“为所”是被动句;“积威”解释为“积久而成威势” ;“日、月”名词作状语,解释为“每天、每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

    41、、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

    42、,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43、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

    44、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遣 兴

    45、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D.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15. 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答案】14. B 15.

    46、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饥寒交迫,度日艰难。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 。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

    47、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 ,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这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本题作答时抓住“忧”字,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原因。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 “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

    48、谊在过秦论一文中用“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青泥岭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表现了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百步九折萦岩峦。_,_。 ”(3)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_,_”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答案】 (1).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

    49、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1)中的提示语是“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 ,注意 “弩” “何” ;(2)中的提示语是“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注意“扪” “胁” “膺” ;(3)中提示语是“异地漂泊、老病孤愁” ,注意“作” 。第 II 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18 年 7 月下旬,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2013 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 )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 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_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