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
2、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
3、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义,志以天下为芬” ;强调“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4、和” ;强调“失信不立” “一诺千金” ;强调“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B.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基于其文化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
5、和气度。C.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D. 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C.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D.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6、A.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B.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 ”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C.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D.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
7、 C 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 ”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故选 C。【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 D 项 “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错误,不是逐层深入。故选 D。【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
8、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 B 项“以和为贵” “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 ,属于以偏概全。故选 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下列小题。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
10、。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我读大学期间,很
11、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那天告别
12、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
13、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
14、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B. 第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 ,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C. 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 “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D. 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 “笑
15、吟吟地叫我” “咯咯又笑了起来” “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5. “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本文已被光明日报 “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答案】4. B 5. 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 6.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剪裁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构思
16、巧妙。将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 项,“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意在表现小冯对“我”的尊重。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某物象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可
17、先通读全文,找到文中描写该物象的段落或语句,结合上下文,从物象本身特点和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中多次写到“钻天杨”,开头写“新栽不久的钻天杨” ,那时小冯刚来到副食店;第 12 段写已经怀孕的小冯收下书后送“我”出副食店时,我看到“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 ;结尾写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小冯又提到了那排“钻天杨” ,小冯说那里的平房“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 ,但是钻天杨还在,可见“钻天杨”是见证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小冯的成长。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小冯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一直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她身上体现了中国
18、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小冯在成长,祖国在发展, “钻天杨”由小树苗长成大树,可见“钻天杨”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了中国人的这种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作者借对“钻天杨”的赞美,也就表达出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的发展的赞美之情。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联系文本或现实作答。如本题问的是“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考生可结合文本,从选材、剪裁、构思等角度进行分析。从选材上来看,小冯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她的经历却是千万中国人的代表,而小冯所生活的陶然亭一带的变化,也正反映出中国社会
19、的变化,可见此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从剪裁的角度来看,小冯的成长经历可写的内容很多,陶然亭一带的变化可写的内容也很多,但作者只选择了自己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断来写,这几个片断从小冯初到副食店到小冯结婚,再到小冯下海经商,写出小冯的成长历程,表现出小冯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从构思的角度来看,文章在写作中既写了小冯的成长经历,又写了小冯生活的陶然亭一带的变化,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反映的却是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变化,可见构思巧妙。另外,作为栏目编审,还要考虑到所选文章是否符合栏目要求,因此还应答出文章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契合。【点睛】第 2 题考查鉴赏作品中 的 物象与作者写作意图关系的能
20、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析这个物象本身的特点;其次,分析这个物象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情感表达、环境背景等之间的联系;再次,分析这个物象与表达主旨之间的关系;最后考虑这个物象的使用对读者阅读带来什么情感体验或审美体验。(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 的 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8 年 10 月 23 日上午 10 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历时 9 年艰苦建设,一座全长 55 公里的跨海大桥,飞架伶仃洋,把碧波化作通途。从此,香港、澳门特区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
21、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 120 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2017 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摘编自巨龙,腾飞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侧记 , 人民日
22、报2018年 1O 月 24 日)材料二:材料三: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 月 22 日报道,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蜓跨越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南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 20 倍,跨越拥有 6000 多万人口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年度 GDP 约合 1.51 万亿美元,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这些联络线是打造官方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报道还称,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 1%,而该地
23、区贡献了 GDP 的 12%,预计到2025 年中国近 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 “港珠澳大桥是北京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将香港和澳门与 9 个临近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内连为一体。北京希望将之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创新和经济发展。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成中国“靓丽名片” , 参考消息2018 年 10 月 24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不仅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而且使香港、澳门
24、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B. 港珠澳大桥,全长 55 公里,建造过程历时 9 年,设计使用年限 120 年,是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C. “技术最复杂” “港珠澳模型 ”“中国标准”这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的独特性与创造性。D. 美国有媒体认为港珠澳大桥跨越中国珠三角区域,该区域与美国旧金山湾区比较,其区域经济优势不可小觑。8.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界十大跨海大桥中中国就占据了五座,港珠澳大桥在跨海长度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体现了我国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B. 美国切萨皮克湾大桥和日本濑户大桥,都曾是世界跨海大桥的领跑者,
25、我国的跨海桥梁建设,如今也从跟跑走向了领跑。C. 我国的跨海大桥都是建成于新世纪,甚至五座大桥曾同时处于建造之中,充分显示了我国在桥梁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熟与先进。D. 通过对比发现,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我国跨海大桥的建设不管在数量上、长度上,还是在建造速度上大都处于世界前列。9. 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A 8. C 9. (1)港珠澳大桥促进了城市的融合发展;交通便捷,通行时间缩短;提供了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2)地理位置优势,内地制造业、香港金融以及澳门三地联通,具有商业基础;经济资金优势,该地区贡献
26、了全国 GDP 的 12%;政策支持优势,国家要将此地打造成高科技中心,预计到 2025 年中国近 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加速全国经济转型。【解析】【7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 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的说法有误。文中是说“。2017 年以来,这个“世
27、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 ”而港珠澳大桥是 2018 年 10 月 23 日上午 10 时正式开通。故选 A 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五座大桥曾同时处于建造之中”说法有误。应该是三座同时处于建造中。故选 C 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归纳概括段意,提炼主要观点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
28、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全面准确。本题一题两问,要求概括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作用,并分析概括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材料三中“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 ,可概括出便捷,缩短了通行时间;材料三中“它将香港和澳门与 9 个临近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内连为一体” ,可概括出,港珠澳大桥促进了城市的融合发展,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保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
29、:“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 ,可概括出内地制造业、香港金融以及澳门三地联通,具有商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 1%,而该地区贡献了 GDP 的 12%”,该地区贡献了全国 GDP 的 12%,可总结出具有经济资金优势。 “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预计到 2025 年中国近 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 “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可总结出国家
30、要将此地打造成高科技中心,预计到 2025 年中国近 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加速全国经济转型,有政策支持的优势。【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
31、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
32、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项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大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南史 萧子良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
33、殿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 /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D.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 /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百斛” ,泛指多斛。斛,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B. “东宫” ,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34、。C. “友悌” ,与朋友相友爱。 “申之以孝悌之义” ,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D. “不豫” , “豫”为安和之喻, “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黹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C. 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
35、也让人撰录。D. 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己变服,物议疑立子良。【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2)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
36、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 /门外应有异” ,这段话是说“隆昌元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如“隆昌元年” “殊礼” “南徐州”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加”是动词,宾语是“殊礼” ,结构完整,且后面应是“殊礼”的具体
37、内容,故应在“礼”和“剑”之间断开,排除 BD 两项;“入朝不趋”和“赞拜不名”结构一致,故二者中间应该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 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 项, “友悌,与朋友相友爱”错误, “悌”为兄弟友爱,不是朋友友爱。故选 C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
38、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 “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可知,武帝生前无意传位于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故选 D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少” ,少年;“清向” ,清雅的志向;“礼” ,
39、礼遇;“才” ,贤才;“倾意” ,全心全意对待;“才学” ,有才学的人;“游集” ,从各处来聚集;“焉” ,兼词,于此。第二句中, “居” ,过了;“暴” ,突然而猛烈, “渐” ,病情加剧;“皇惧” ,恐慌;“变服” ,改变服装,即穿上丧服;“物议” ,众人的议论;“立” ,确定继承位置,指立为帝王。【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
40、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41、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 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
42、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
43、,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
44、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永明二年(484 年) ,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
45、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武帝生病了,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 ”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太孙从小就养在萧子良的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从此深深地忌恨萧子良。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
46、从不厌倦,由此最终赢得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494 年) ,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 ”派人去看,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萧子良不久后去世,终年三十五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1】叶梦得霜降碧天静,秋事 【2】 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47、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 【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14. 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B. “中夜入梧桐”中的“入” 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C. “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
48、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D. “老矣真堪愧”中的“堪 ”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15. 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纠缠)人”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14. B 15. 这句评论是是说叶梦得的词不是婉约的风格。本词中“碧天”“高城” “关河” “叠鼓” “飞骑” “雕弓”等意象创设了寥廓的意境,以及军中热烈而雄健的氛围。诗人当时已经年迈且正在生病,但仍深夜登上城楼远眺残破的河山,回想起“平生豪气” ,仍为虎士的矫健身手赞叹,充满了深沉的忧国之思和豪迈的报国之情。下片虽有因年老不能为国征战而惭愧之情,但“回
49、首望云中” ,诗人仍牵挂前线,有老骥伏枥之志。无自怜哀叹,尽壮士悲慨,是“不作柔语殢人” 。【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和情感,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A 项.依据“霜降碧天静”“寒声隐地”和注解“诸将操练弓箭”可知, “促”不能表现“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无中生有;C.“宴饮时”张冠李戴,应为操练“习射”时;D.“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曲解文意,依据“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可知,诗人因年老,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 ,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故选 B。【15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理解“不作柔语殢(t,纠缠)人” ,意为叶梦得的词不是婉约风格,即回归原文,从场面氛围、人物特点和思想情感角度思考本次的豪放特点。从“促西风” “高城回望” “关河千里” “叠鼓闹清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