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类文本阅读易错点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
2、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
3、域也很明显。不止这些,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节选自朱天阳 姜晓童浅论中国传统灯具中的设计美学内涵 )下列对文中“设计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立足于现代设计理论,结合传统美学思
4、想和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B设计美学涉及到功能造型、工巧、内涵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C它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D设计美学学科在工业革命后才产生,但其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错因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试题解析】根据原文“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
5、需要的产品。 ”C 项“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偷换概念,应该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参考答案】C理解概念含义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让考生判断哪些是不符合或者不属于这一概念的,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要注意分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诗和其他艺术都是
6、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
7、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
8、,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
9、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 ,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 , “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自朱光潜谈美 )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C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后来又能达到脱化格律的境界。D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如果是真诗人,能从格律束缚中挣得自由。【 解 析 】 本 题
10、考 查 学 生 理 解 文 本 重 要 概 念 以 及 筛 选 概 括 信 息 的 能 力 。 解 答 此 类 题 , 首 先 应 浏 览 选 项 的 内 容 ,然 后 到 文 中 找 到 相 关 的 句 子 , 最 后 进 行 对 比 辨 析 , 判 断 正 误 。 本 题 要 求 选 出 “关 于 格 律 的 表 述 , 不 符 合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 然 后 到 文 中 圈 出 有 关 “格 律 ”的 内 容 , 并 与 选 项 进 行 比 较 。 C 项 , “凡 古 今 大 艺 术 家 的 创造 活 动 都 从 格 律 入 手 ”错 误 , 选 项 以 偏 概 全 , 第
11、 五 段 说 的 是 “古 今 大 艺 术 家 大 半 都 从 格 律 入 手 ”, 由 此 可 见 ,不 是 “都 从 ”, 而 是 “大 半 ”从 格 律 入 手 。 故 选 C。【答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故意曲解文意或者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的一些关键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将“了解甚浅”说成“并不了解” ,这个就是偷换概念、故意曲解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
12、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指津“重要概念”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 ,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近几年的题型都是以客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
13、题形式。总体来看,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合、偷换概念等。作答此类题的技巧: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方法:(1)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找准信息区。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
14、段甚至全文。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2)方法二: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过于武断,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
15、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概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3)方法三:文题比对细排除通过对比会发现,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
16、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4)方法四:标志词语助判断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易错点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中国传统文
17、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 “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
18、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 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
19、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
20、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 “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选自人民日报 ,有刪改)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错因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的句子”多数是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作者对文章中某一个概念的阐述。这些观点和要点是作者在相关篇章中反复展开论证的。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是说,要答出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如果只是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
21、在理解上就会失于浅显,缺伐深度。如本题,“心灵上的脂肪”“古典的清瘦等风”都是取比喻义的,但是整个句子到底是要说什么,这就必须结合作者的论述观点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鉴赏句子要注意句子使用的修辞和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本句“心灵上的脂肪”显然是比喻,喻体是脂肪,现代人的心灵上覆盖了脂肪,因此没有心思去领会古典诗词的美。可见,本体应该是现代人生活的浮躁心理和过多的欲望。 “古典的清瘦的风”自然就是指古典诗词了。如此综合而言,不难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现代人减少欲望而接受古典诗词带来的轻盈灵动的美。【参考答案】 “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 “
22、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理解句子的含意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二是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三是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四是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记住这几点,基本上答案就没有大问题了。如典例部分,先答出句子中的重要词语的比喻义,再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答案就完整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 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
23、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
24、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者的灵魂。 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解析】语句理解题的解答,首先要在文
25、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解答要抓住“写诗的荒谬”和“不写诗的荒谬” 。注意文中的句子“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 。【答案】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指津“重要句子” ,是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常指那些承载了较多、较重要的信息或感情的语句。包括: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如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
26、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语句。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结构较复杂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法“反常”的语句等。主旨句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线索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关键句提请注意的句子(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有提示语的句子等) ;特殊句结构复杂、含意丰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最近几年高考单独设题情况不多,而是与理解概念、分析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出现。作答此类题的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
27、 年 高 考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类 试 题 仍 是 复 习 的 重 点 。 通 过 对 高 考 题 目 ( 尤 其 是 近 三 年 的 高 考 题 ) 的 研究 , 可 以 了 解 高 考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类 试 题 题 型 及 选 材 范 围 , 可 以 发 现 一 些 考 查 热 点 , 有 效 提 高 复 习 的 效 率 。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类试题解答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
28、,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例如: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分析: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 “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
29、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 ,划出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 ,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
30、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首句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许多同学都觉得无法回答。其实其前文是评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其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上的关注,其后文是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再依句“因为”和“首先”可知,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为什么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本句的意思是:马克思重视科学研究是为了用科学来推动革命实践。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
31、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带有鉴赏的性质。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化上“有爹可拼” “有老可啃” ,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 “无老可啃” ,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 “他山之爹,可以攻玉” ,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节选自陈鲁导文化“拼爹”与“啃爹” )问 题: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意。参 考 答 案 : 利 用 别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 经 过 改 造 创 新 , 创
32、 作 出 独 具 匠 心 的 文 化 作 品 。参考解析:这是“仿造”句, “爹” “玉”是喻体,把它们的比喻义说出即可。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4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
33、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阐述了。易错点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
34、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
35、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
36、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 骨 文 的 发 现 还 大 大 加 速 了 对 传 统 的 中 国 文 字 学 的 改 造 。 汉 代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字 学 家 崇 尚 许 慎 的 说 文 解 字 , 传 统 的 文 字 学 主 要 是 说 文 学 ; 但 由 于 北 宋 以 来 金 石 学 的 发 展 , 特 别 是 对 金 文 的 研 究 , 已 不 断 地 用 商 周古 文 字 对 说 文 的 文 字 学 进 行 补 充 。 到 了 清 代 , 对 金
37、石 学 的 研 究 进 一 步 深 入 , 使 说 文 的 权 威 性 受 到 了 较大 的 冲 击 。 甲 骨 文 的 发 现 提 供 了 汉 字 的 早 期 形 式 , 其 构 成 离 小 篆 甚 远 , 多 有 象 形 、 会 意 文 字 , 令 当 时 学 者 眼界 大 开 。 说 文 以 小 篆 为 本 解 释 字 源 的 理 论 难 以 维 持 , 从 此 中 国 文 字 学 就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时 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
38、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错因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作答时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注意一些关键性的修饰
39、限制词,选项 B 就是故意删掉了关键性的定语,造成了范围过大,从而出错的。【试题解析】B 项,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参考答案】B作答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常见的设误手段有:1“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2“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3“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4“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考生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
40、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 “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 “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 “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从语义学立场来看, “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 “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
41、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 “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 “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不难看出, “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 “反讽
42、”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 “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 (ironic poetics) 。关于“反讽” ,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 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 ”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
43、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 “夸大叙述” “正话反说” “疑问式反讽” “复义反讽” “悖论反讽” “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选自文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 ,有改动)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D反讽不只是语言技巧,是“文学性”特点和手段的统一。【解
44、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表述不当,应是: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完全相反、完全冲突。根据原文“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可以确定。故选 B。【答案】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指津“文中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
45、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 “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这一考点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分析结构思路、概括主旨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重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出现。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一考点,技巧归纳如下: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仍
46、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论述文的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信息的筛选并整合能力。3掌握筛选信息类题目选项设置的特点:(1)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2)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
47、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如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3)混淆模态。 (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4)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5)因果混乱。 (强加关系)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
48、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8)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9)混淆程度深浅。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10)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 “这些” “那些” “这个” “那个” “其”等词
49、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11)答非所问。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12)曲解原文。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13)遗漏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遗漏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选项“错误” 。(14)指代不明。对原文中出现的代词或指代性短语,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对其指代意义的表述模糊、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4注意以下几个“记住” ,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题干中有“根据” 、 “证据” 、 “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易错点 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 “和”不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