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简单的电话,一句平常的问候,都是对亲情最生动的演绎和诠释。B交通部门为了优化出行环境,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C由于开通了公室绿色通道,使得主城区交通堵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D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4 (3 分)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B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C他的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他的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D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 互联网+ 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
2、5 (3 分)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戒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这两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关口高山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这两句先用虚笔后用实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第 2 页(共 29 页)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句好像是诗人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悲欢与祖
3、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15 分)6 (6 分)阅读海啸一文,回答下列各题。海啸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堆,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 20 千米以上,里氏震级达 6.5 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 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
4、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 60 米以上,之后 15 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千米以外,浪高仍在 5 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周期范围比较大,为 2200 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 40 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 4000 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 40 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 713 千米/小时,波长为 475 千米。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
5、度为 12 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全球的 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1)下面对海啸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第 3 页(
6、共 29 页)B海啸是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短波。C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大。D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周期是比较短的。(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自然段运用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基本情况。B第自然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成因类型。C第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是种重力长波。D第 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多发生在太平洋地区。(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自然段总领全文,严谨简略,想象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B第自然段中加点词“太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C第自然段说明海啸只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D这篇说明文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海啸研究领域的些科学知识。7 (9 分)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8、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C万钟于我何
9、加焉 加:更加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第 4 页(共 29 页)(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有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B作者妙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巧用排比句加强气势
10、,增强感染力。C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分析,仅从道理理论证一个方面就透彻的阐明了主要观点。D作者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的社会现象发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警告。二、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8 (8 分)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海日生残夜,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体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关心寒士的博大胸怀。三、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 分)9 (7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三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 ,遇不肯教,而 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
12、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由是诸生稍从遇学。(节选自魏略 )注释 从学者:跟随他学习的人。而:连词,却。苦渴无日:极为渴望(学习) ,但没有时间。苦,极为、极力。第 5 页(共 29 页)(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义自见 见: (2)或问“三余”之意 或: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是诸生稍从遇学。(3)请根据文意,概括你所获得的学习启示。四、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10 (15 分)阅读倾听滴水一文,
13、回答下列各题。倾听滴水何羽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 ,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觉察的速度攀升。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
14、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楚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 “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
15、沉默的虚无。第 6 页(共 29 页)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演着多少出剧目呢?这滴水之舟,究竟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
16、,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选自散文 ,略有删节)(1)请结合文章第自然段,梳理滴水与“我”人生三个阶段的对应关系。一秒两滴 稍慢一些 再慢一些(1) 中年的我 (4)(2) (3) 凝重、庄严(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17、 A作者因“滴水声响而惊悸 ”的原因是惊恐于无时无刻不在被滴水的声音威胁着。B作者认为滴水的落下,犹如生命在律动,从而认为滴水也是有生命的。C第自然段中,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的历程,也犹如一滴水的生命历程一样。D作者将滴水与人生相联系,联想到人生与宇宙天地,滴水的分量是可以掂量的。第 7 页(共 29 页)E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抒发了倾听滴水之音的人生感悟,寄意深远。(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五、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11 (5 分)综合性学习中国瓷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为传承中华文化,某班同学开展了以“中国瓷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8、。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瓷器的烧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 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釉高温下烧成。【材料二】中国瓷器是制作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因素,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材料三】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 72 号“瓷房子”建筑材料简略表建筑材料分类 建筑材料使用量 建筑材料从属朝代古瓷器 四千多件汉白玉石雕 四百多件水晶石与玛瑙
19、 四十多吨古瓷片 7 亿多片古磁盘和古瓷碗 13000 多个唐、宋、元、明、清【材料四】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 “龙凤呈祥” “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如康熙年间,景德镇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1)上面四则材料与“中国瓷文化”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你对“中国瓷文化”的了解。12 (4 分)名著阅读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阅读下面文段,写出画线代词所指代的人物。第 8 页(共 29 页)作品 文段 人物水浒他 武
20、艺高强,坚忍善良,重情重义,谦恭有礼,以大局为重,富有同情心。由委曲求全、妥协忍让到敢于反抗。(1)西游记他 上天入地,神通广大、桀骜不驯、机智勇敢、是非分明、活泼乐观,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终成正果。(2)名人传记叙 他 时作者紧紧抓住雕塑家内心的痛苦,深深地剖析了一个内心软弱的天才基督教徒的一生,写出了在巨大的外在压力之下他的挣扎、反抗和内心的痛苦。(3)朝花夕拾他 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4)13 (4 分)下面文段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内心独白
21、。请结合他的经历谈谈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六、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14 (50 分)作文。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或许我们曾因叛逆漠视了亲情;老师给予我们关怀,或许我们曾因懵懂忽略了恩情;朋友给予我们支持,或许我们曾因误解淡化了友情生活中的某一刻,心意相通,我们又重新读懂了他(她) 。请以“那一刻,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书写
22、工整规范;(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件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不少于 600 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第 9 页(共 29 页)第 10 页(共 29 页)2018 年天津市五区联考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7 分13 小题,68 小题,每题 2 分;4-5 小题,911 小题,每题 3 分)1 (2 分)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怅然(zhng) 狼藉(j) 即物起兴(xng)B荣膺(yng) 朔方( su
23、) 周道如砥(d)C沉湎(mi n) 汲取(j ) 强聒不舍(gu)D震悚(sng) 仄歪(z ) 龙吟凤哕(hu)【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解答】A “怅然(zhng) ”读作“chng” “即物起兴(xng) ”读作“xng” ;B “朔方(su ) ”读作“shu” ;C “强聒不舍(gu) ”读作“ gu” ;D正确;故选:D。【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
24、字,要重点识记、积累。2 (2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灿烂的阳光并不是永远 ,细心地感受,就不会终生后悔;美好的风景也不能时时 ,尽情地欣赏,才不觉万世遗憾。茵茵绿草抓住了 阳光,始得坚毅;束束胡杨保留了滴滴水分,变的顽强。把握机会,勇往直前,成功就在不远处招手。A莅临 存留 一簇 B光临 停留 一簇C光临 存留 簇簇 D莅临 停
25、留 簇簇【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莅临,亲自到临的意思,结合表达特点辨析,前者符合语境;“停留”与“存留”相比,后者更表达一定时间的存在,符合语境;“阳光”第 11 页(共 29 页)显然不能用“一簇”这样准确化的数量词形容。故选:C。【点评】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及客观实际作答。3 (2 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简单的电话,一句平常的问候,都是对亲情最生动的演绎和诠释。B交通部门为了
26、优化出行环境,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C由于开通了公室绿色通道,使得主城区交通堵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D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对比搭配不当,改为“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速度,扩大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规模” ;C有误,缺少主语,去掉“ 通过”或“使” ;D有误,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 “是否”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
27、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4 (3 分)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B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C他的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他的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D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 互联网+ 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分析】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解答】ABC 都对;D有误,句号放到后引号内。故选:D。第 12 页(共 29
28、 页)【点评】标点的种类较多,知道各种标点的作用是做题的关键。5 (3 分)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戒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这两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关口高山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这两句先用虚笔后用实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句好像是诗人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
29、愁 )这几句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把握诗歌内容,深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解答】A、B、C 都恰当。D这节诗以“海峡”作为“ 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故选:D。【点评】诗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是中考试题考查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难度较大。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15 分)6 (6 分)阅读海啸一文,回答下列各题。海啸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堆,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
30、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 20 千米以上,里氏震级达 6.5 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 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 60 米以上,之后 15 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千米以外,浪高仍在 5 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第 13 页(共 29 页)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
31、波长达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周期范围比较大,为 2200 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 40 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 4000 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 40 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 713 千米/小时,波长为 475 千米。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 12 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
32、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全球的 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1)下面对海啸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 A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B海啸是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短波。C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大。D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周期是比较短的。(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 自然段运用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基本情况。B第自然段运用
33、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成因类型。C第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是种重力长波。D第 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多发生在太平洋地区。(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 自然段总领全文,严谨简略,想象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自然段中加点词“太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C第自然段说明海啸只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D这篇说明文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海啸研究领域的些科学知识。【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海啸。第一段提出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海啸的两类。第三段介绍了海啸
34、的一些基本特征。最后一段介绍了海啸的分布区域。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第 14 页(共 29 页)【解答】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正确。B有误,根据第三段中的“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可知本项表述有误。C有误,根据第三段中的“ 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可知本项表述有误。D有误,根据第三段中的“ 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可知本项表述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A有误,第一段只有下定义,而没有分类别。第二段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海啸的两类。B正确。C
35、正确。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正确。B正确。C有误,根据第四段中的“ 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D正确。故选:C答案:(1)A (2)A (3)C【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第 15 页(共 29 页)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
36、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37、。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7 (9 分)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38、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更加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第 16 页(共 29 页)(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39、 A死亦我所恶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有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B作者妙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巧用排比句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C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分析,仅从道理理论证一个方面就透彻的阐明了主要观点。D作者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的社会现象发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警告。【分析】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
40、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41、)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
42、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 )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第三项中加的意思是好处。而不是更加。故选:C。第 17 页(共 29 页)(2)本题考查通假字。A无通假。B辨通辨。C得通德。D乡通向。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BD 正确。C有误,本文第二段举了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故选:C。答案:(1)C (2)A (3)C【点评】文言词语“加”的用法:动浮夸;夸大其辞。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动加上;加于。 鸿门宴:“樊哙
4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动施加;施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谋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动施予;给予。 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动增加;增益。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形厉害;更厉害。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名益处;好处。 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动凌驾;欺凌。 论语公治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动超过;胜过。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动加以;予以。 过小孤山大孤山:“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二、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8 (8 分)请将下面
44、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第 18 页(共 29 页)(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
45、句,体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关心寒士的博大胸怀。【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为:(1)江春入旧年(2)散入春风满洛城(注意“洛”的书写)(3)长河落日圆(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醉里挑灯看剑(注意“剑”的书写)(6)白露为霜(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庇”的书写)【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
46、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三、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 分)9 (7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三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 ,遇不肯教,而 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由是诸生稍从遇学。(节选自魏略 )注释 从学者:跟随他学习的人。而:连词,却。苦渴无日:极为渴望(学习) ,第 19 页(共 29 页)但没有时间。苦,极为、极力。(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义自见
47、 见: 通现,出现,显现 (2)或问“三余”之意 或: 有的人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是诸生稍从遇学。(3)请根据文意,概括你所获得的学习启示。【分析】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 ,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
4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 ,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因此许多读书人逐渐地跟随董遇学习了。【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其中的义理自然会显现。见,通现,出现,显现。句意为:有的人问三余是什么意思。或,有人。(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49、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由是,因此。稍,渐渐。句意:因此许多读书人逐渐地跟随董遇学习了。(3)本题为阅读启示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文本中提到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三余“来表述自己的感悟即可。答案:第 20 页(共 29 页)(1) 通“现 ”,显现,出现 有的人 (2)因此许多读书人逐渐地跟随董遇学习了。 (3)示例:反复阅读一本书,充分利用好“三余”时间勤奋学习,都是学习的好方法。【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 、 “删” 、 “留” 、 “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