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2019.5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孟子七篇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爱”的基础上,孟子将仁爱的范围从“亲”推广到“民”,又扩大到“爱物”的领域。“仁”是爱人,但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故“爱”育之,这是“仁民爱物”。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继
2、承和发展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将“物”纳入了生态伦理思想中来,表达了对“物”的同情。孟子认为君子对于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提倡关心动物、保护动物。而正是这种承载万物的情怀、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形成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动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主张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时养”的思想。孟子劝告人们不要用缎密的网打鱼,以留下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砍伐木材要遵循规定的季节,循自然之性,以满足继续利用的需要。孟子教育人们,
3、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因此一定要顺应规律,不要试图破坏规律。再者,人们必须依据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适度地获取生活资料,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走向末路。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孟子在强调“以时入山林”同时,还着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取用有度,而且要尽量减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即孟子所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孟子
4、思想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而重温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社会的生态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孟子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时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保护自然,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摘编自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物可以不用仁但需要有爱,而对人则需要用仁,物可以养人,而人则需要关爱,这属于孔子“仁爱”的思想。B. 孔子认为,应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孟子在此基础上将“物”纳入其思想之中,表达了对“物”的同情。C. 君子对动物要有恻隐之心,关心和保护动物,体现承载万物
5、的情怀和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这契合孟子生态伦理思想。D. 孟子提倡“时养”,让人们不要用密网打鱼,留下池塘中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启示意义。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中的语句分析了“仁”和“爱”的关系,阐述了“仁民爱物”的具体含义。B. 文章第三段指出了儒家两圣孔子和孟子在生态伦理思想上的贡献,并引用了孟子中的语句加以论证。C. 文章第四段还是从孟子中的语段切入,引出孟子主张“时养”思想这一观点,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D. 文章第五段用孟子中的语句跟前文相比较,提炼出“养护”这一关键词,以作为本段的分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6、法不正确一项是A. “爱物”和“爱人”都有伦理学价值,孟子将仁爱的范围从“民”扩大到“爱物”的领域,这是一种发展。B. “不违农时”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言论,体现了“时养”的思想,这十分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神态建设。C. 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取用有度,否则将破坏生态环境。D.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离不开“养护”的思想;而“时养”让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尽量不要向自然索取。【答案】1. A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7、,再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错,文中“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仁”是爱人,但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故“爱”育之,这是“仁民爱物”可知,题干的表述是孟子的思想。故选A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错误,“指出了儒家两圣孔子和孟子在生态伦理思想上的贡献”于文无据,原文第三段并未论述孔子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贡献,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着眼于人的伦理思想,但被孟子引用
8、而加以阐发。故选B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而“时养”让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尽量不要向自然索取”错,文中第五段“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取用有度,而且要尽量减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可知,原文只是说“尽量减少向自然界的索取”,并不是“不要向自然索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
9、龄、地域、职业的男女。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材料二:材料三: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
10、困厄固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材料四: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凡寻常的文学功力,把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
11、之心、侠骨之气的匠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
12、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武侠小说风靡全球。B. 材料二表明,从60后到00后,都在读金庸的作品。其中读金庸作品的70后人群数量最多,90后最少。C. 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为“大侠”。D. 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学水准分不开的。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
13、虚构的“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B. 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C.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D. 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身实践了这种精神。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答案】4. A 5. C 6. 非凡的写作功力。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本人德高望重的“侠义”人格的魅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
14、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A选项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中C选项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15、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此题可以从材料四中分析概括得出:根据“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凡寻常的文学功力,”可得出第一点:非凡的写作功力;根据“侠骨柔情的英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可得出第二点: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根据“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
16、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可得出第三点:本人德高望重的“侠义”人格的魅力。【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的亭子李新文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
17、,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
18、。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
19、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 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
20、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
21、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B. “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
22、泊之苦、思念之苦。C. 文章第段中“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装不下他的灵魂”,形象地突显了杜甫的伟大和所承受的苦痛之重。D. 文章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8.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9. 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答案】7. A 8. 作者的思绪在时空上的久远。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思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 9. 怀甫亭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修建的,但在作者看来怀甫亭是杜甫人生的最后一站,是他灵魂的归属,是他灵魂的安顿地。文章题日这样称谓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追念。【解析】【7题详
23、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A选项“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表述错误。纵观全文,应该是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登临怀甫亭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其含义。考生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句子之间关系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等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中划线句子“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
24、安的方向。”此句的表层含义应该是:作者的思绪在时空上的久远。深层含义应该是: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思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9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在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首先应明确“怀甫亭”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杜甫的亭子”包含了什么内涵。“怀甫亭”,“怀”意思是“怀念”,“甫”是指杜甫,命名为“怀甫亭”说明该亭子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表达后人对杜甫的怀念;而“杜甫的亭子”明确了“亭子”和“杜甫”之间的关联,如第三段“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第四段“斜风细雨中,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
25、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第六段“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由这些内容可知,怀甫亭是杜甫人生的最后一站,是他灵魂的归属,是他灵魂的安顿地,作者用“杜甫的亭子”来命名,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追念。考生结合这些内容答题即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其含义。考生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
26、句子之间关系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等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
27、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
28、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人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
29、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建邺”,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薨”,诸侯死称“崩”,士死称“不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30、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俞通海遭逢乱世,力助太祖。他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祖,令太祖喜出望外。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方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2)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太祖正在谋划渡过长江,缺
31、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这)上天帮助我呀!”(2)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吃完,他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舟”作后句的主语,故排除A项;“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故排除C项;“彼舟”作后句的主语,故排除B项。故选D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32、、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天子死称“薨”,诸侯死称“崩”错,应为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故选D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错,文中“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33、。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可知,太祖能够获救,也因为常遇春射中了张定边。故选C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第一句中,“舟楫”译为“船只”,补充“太祖”,“赞”译为“帮助”;第二句中,“居”译为“停留、留”,“引”译为“率领带领”,“突走”译为“突围逃跑竟”译为“最终”。【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34、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颖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所困,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
35、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这是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好的。通海跟从太祖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率领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
36、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祖的船搁浅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裂,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赓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航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
37、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吃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渡桥,直揭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
38、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毕侍御宅钱起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心惟二仲合,室乃一瓢空。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注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B. 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C. 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D. 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
39、友的留恋之情。15.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视听结合。抓住“灯影”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寒冷。以动衬静。残涌、雨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情景交融。通过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诗人与朋友即将分离的愁苦之情。由内到外,脉络分明。灯影、残漏写室内,雨声写室外。【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40、,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说法错误,“实写”应为“虚写”或“想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写景特色能力。赏析诗句写景特色,首先指出诗句写景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写景时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写景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中“灯影”为视觉描写,“雨声”为听觉描写,视听结合,营造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氛围。“薄寒灯影外,残漏
41、雨声中”先写室内灯影、残漏,后写室外雨声。写景富有层次和变化。这两句是以有声衬无声,以残漏雨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这两句是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描写环境的凄清,来烘托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与不舍之情,属于情景交融。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写景层次以及情景交融角度进行赏析作答即可。【点睛】赏析诗词句子答题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句“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两句在写景上特点主要是视听
42、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以及富有层次,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用“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2)项脊轩志中作者借物抒情,既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在项脊轩年日之久的句子是“庭有枇杷树,_,_”。(3)荀子劝学中写蟹自身条件不错却借穴而居的两句是“_, _”。【答案】 (1). (1)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 今已亭亭如盖也 (5). (3)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
43、寄托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羞,谀,植,亭亭,螯,鳝,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学秋日的私语缱绻着一段难忘的回忆。上完琴课后,我迟迟找不到这首曲目的乐感,老师见我_,把我留下练习,不知不觉早已过了吃晚饭的时间,弹奏效果却依然_。老师带我走出琴房,静静漫步在校园的操场,让我细听秋韵的静谧,晚风仿佛在传送老师_的教诲,秋蝉鸣唱打动着我的心扉。聆听中,我_,心中有了
44、清晰的感悟,此时此景与我所弹曲目是如此相衬。原来,情感与曲目的相融是弹琴的真谛。没有情感的投入,练得再多也只会如一杯白开水般清淡,只要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融入曲目中,才能弹出乐曲的感动所在。重返琴房,我调整心态,秋天的情愫涌满心头,带着秋日思念的情怀舞动着手中的琴键,我的思绪飘逸在深秋的夜空。如今,每当这熟悉的旋律从我指间滑过,婉转流畅的音律从琴房飞出,(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没有情感的投入,练得再多也只会如一杯白开水般清淡,只有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融入曲目中,才能弹出乐曲的感动所在。B. 没有情感的投入,练得再多也只会如一杯白开水般清淡,只有将自身的内心世
45、界融入曲目中,才能弹出乐曲的内涵所在。C. 没有情感的投入,练得再多也只会如一杯白开水般清淡,只要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融入曲目中,才能弹出乐曲的内涵所在。D. 没有情感的投入,练得再多也只会如一杯白开水般清淡,只要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融入曲目中,就能弹出乐曲的感动所在。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师欣慰的笑容就绽放着秋天的美丽浮现在我面前,令我至今难忘B. 欣慰笑容的老师就绽放着秋天的美丽浮现在我面前,令我至今难忘C. 老师欣慰的笑容就绽放着秋天的美丽浮现在我面前,我至今难忘D. 欣慰笑容的老师就绽放着秋天的美丽浮现在我面前,我至今难忘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
46、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一筹莫展 差强人意 谆谆告诫 豁然开朗B. 万般无奈 差强人意 孜孜不倦 豁然开朗C. 一筹莫展 不尽人意 孜孜不倦 恍然大悟D. 万般无奈 不尽人意 谆谆告诫 恍然大悟【答案】17. B 18. A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弹出乐曲的感动所在”搭配不当;C项,“只要才”关联词使用错误;D项,“弹出乐曲的感动所在”搭配不当,“只要就”此处也不当。故选B项。【18题详解】此题属于语
47、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后文时时想起的是老师的笑容,因此空缺处的主语应是“笑容”,所以可以排除主语是“老师”的选项B、D。C项“笑容”和“我”两个主语。故选A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此处用得对。万般无奈:形容极其无奈,没有办法。此处无无奈之意。差强人意:指尚能使人满意。此处是不满意,意思相反。不尽人意:指某件事物的结果不完全符合人的意愿,甚至有悖于初意。此处用得对。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此处没有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