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兼爱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答案C解析带:名词作动词,束腰带。2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贵必敖贱天下之难物于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教驯其臣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破碎乱行A BC D答案A解析“敖”通“傲”。“于”通“迂”。“驯”通“训”。“碎”通“萃”。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D人亦从而爱之答案B解析A项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
2、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副词,很,非常。C项古义:侍卫人员。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D项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均为自己的。A项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C项憎恨/不好的。D项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拿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何以易之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C入以见
3、于君D韦以带剑答案C解析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吏。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崖暹,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
4、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罚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
5、众本。邢子才、魏收等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
6、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答案C解析“会”为动词“聚集”之意,后应有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故应在“宾客”后断开,可排除A、D两项;“学富才高”是指“学问广博,才能高显”,和“此人”构成完整的句子,应在“才高”后断开,故排除B项,选C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
7、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度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答案B解析B项“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吏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D
8、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答案D解析D项“主持校定群书”错,原文是说樊逊等十一人一同被召来修订。“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于文无据。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译文:_(2)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译文:_答案(1)专注于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施与恩德来抚爱百姓。(2)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是“明”“以”“申”“孩”。第(2)句的关键词是“凡”“殆”“阙”。参考译文樊
9、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樊逊年幼读书时,常常受到兄长樊仲照顾。他曾自责说:“我名义上是弟弟,却独自享受安逸,怎能不感到惭愧呢?”樊逊想同兄长一同致力家业。母亲冯氏对他说:“你只注重小处(而没有远大的志向)吗?”樊逊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潜心钻研典籍,常在墙上写“见贤思齐”来勉励自己。恰逢本州沦陷,樊逊寄居在邺城,在临漳县衙里做了一名差役。县令裴鉴居官清廉勤苦,招来了白雀等祥瑞之物,樊逊写了十首清德颂呈上,裴鉴非常欣赏推重,提拔他做了主簿,并将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成了崔暹的宾客。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学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
10、”元旭看着樊逊说:“怎么能让他就任呢?”樊逊答道:“我家不是名门,可不敢担任这样的重任。”天保元年,本州又征召举荐樊逊为秀才。天宝五年正月,皇上下诏书征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对答说:“今天的王公卿相,也许是上天授命,让他们去治理,他们有什么不顺从的。高官显职,只能授给才能出众的人。不要让反对谶术的桓谭,职位只做到郡丞;身负奇才的赵壹,最终仅为计掾。那么就会天下归心,贤愚知恩感德,品行端正的人离开又返回,由此说来,皇上可以问心无愧。”皇帝又问刑罚的宽严,他对答到:“皇帝您,天亮上朝,专注于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施与恩德来抚爱百姓。英明君王的政治,一定要以礼乐教化为先,如果还有不顺从
11、的,才用刑法条文,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安治,大道得以施行。”七年,皇帝下令让他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受尚书调遣一同参加校定。当时秘府中的书籍错误很多,樊逊就建议说:“据说,汉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完成每本书的校对,就上表章说:臣刘向的藏书,太史公的书,以及内外的书籍搜集起来,将多个版本相互比照校对,这样后再定稿。刘向的这些旧事,现在保存在府阁,假如要刊定群书,就一定得借助更多的版本。邢子才、魏收等都是藏书极多的人,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八年,皇上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官吏考策问,樊逊是当时
12、第一。三、语言表达10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注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注其:反身代词,指自己。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意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0个字左右。答:_答案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且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级。此外,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从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
13、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并进行分析概括。对经典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一些哲人的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本题应抓住“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来分析。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14、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罗锋考入华中科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做点生意,还参加了一个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找到李培根院士,李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听完了他的讲述,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_。”罗锋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_?”罗锋不解地问。“_。”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答案(示例)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解析处是罗锋对“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的回答,由下文“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可推知罗锋说的是“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处标点是问号,应是罗锋对李院士的追问“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处是李院士回答罗锋的追问,由下文“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推知,就可填写“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