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部分学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4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25分)1(8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chng 清 分q 和 花团锦c 着 落 脑髓 搓捻 咄咄 逼人2(10分)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1)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6)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7)王湾次北固山
2、下中的“ , ”一句,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和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3(4分)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要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自己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 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 ,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欣慰安慰承担承受(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4(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
3、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反映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宋代被列为“四书”之一;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如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C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他们的作者朱自清、老舍、鲁迅也都是享有盛誉的现代文学大师。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自己的父亲,后者谦称对方的父亲。二、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9分)5(16分)阅
4、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释】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徐君:徐国国君。上
5、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冢:坟墓。(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B待君久/不至C季札/心知之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入门不顾 为使上国 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还至徐B太丘舍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于是乃解其宝剑去后乃至D徐君好季札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友人惭,下车引之。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 的孩子。6(3分)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
6、,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有力,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B诗人通过描写沧海宏伟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C“水何澹澹”六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D“日月之行”四句,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丰富奇特的
7、想象和大胆巧妙的夸张,紧紧抓住大海气势磅礴的特征,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孕含星辰,包容宇宙的气概。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3分)7(10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各题。选段一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8、。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选段二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她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她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
9、”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1)选段一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选段二中的“她”指的是 。(2)联系选段一全文,思考“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这揭示了什么主题?(3)选段二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4)在整部作品中,鲁迅刻画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之情。请你写出书中一个能够表现鲁迅“爱”或“憎”之情的人物,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特点。8(10分)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各题。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
10、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道,“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
11、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3)散文结尾处写到北海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此处景物描写有何
12、深意?9(13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春天的落叶胡富健抬望树梢,只见香樟树的枝头窜出一簇簇鲜嫩、红艳艳的芽叶,不知几时长成的年轻的绿叶在呵护着它们,年长些的更是密密匝匝地簇拥着,稍老些的则是选定这个春天的黄道吉日,在悄然地撤离。随手捡起几枚,惊喜地发现它不像秋天里的落叶那般枯黃,有的依然有着青翠靓颖的面容,只是边锋有些卷曲;有的只是在碧绿的底色上透着些许微红或者微黄。春风轻拂中,落叶悠然地旋舞着,仿佛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向大地;然后静静地躺下,享受着大地的抚吻和绿色的拥抱,那种怡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满满的自信。我不知道还有哪些树在春天落叶,大概在橘乡黄岩只有这香樟树了吧。黄岩不仅多橘
13、树,而且公路街道两旁的香樟树也多,它们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且树龄都达几十年,大的树径也在五六十厘米以上,有些都成了参天大树。倘在炎热的夏天,站在树下阴凉无比,若是遇上小雨,着实可以抵挡躲避一阵子。我对香樟叶是怀着深深敬佩的。记得小时候,我曾得过疥癣,奇痒无比,忍不住用手去抓,殊不知,越抓越挠越痒,甚至有血水渗出。奶奶就到村前的马路边,采来香樟叶洗净,煮一大盆香樟叶水,每天早晚擦洗,然后又将新鲜的叶子捣烂敷在患处。这样坚持个把星期后,我的患处不痒了,居然好了!从此,我就对香樟叶生出些许感激。每当看见它落在地上无人理睬,或者被过路的车子随便碾压,被清洁工人扫进了垃圾桶,我便心生惋惜。香樟树,选择在
14、春天落下叶子,它们应是些不恋红尘、不负光阴者,它们落在向春夏大踏步的挺进中,落在若有若无的轻松叹息中,它们挥别了每天的日升日落,月圆月缺,默默地重新返璞归真,而后再也不会伤春悲秋忧晴愁雨了。它们在树上的日子应是幸福的,它们造就了大自然不可或缺的绿,千变万化的绿,斑驳多姿的绿。我想,每片叶子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而每个故事是否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只有它们自己知道,我们人类只有怀揣着它们那样的一颗心方才能够感悟吧!站在香樟树下,面对一片叶子的凋落,仿佛我的心底也有一片叶子在落下,但这样的落下不是伤悲,不是哀怨,而是一种让人高不可攀的急流勇退,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高风亮节。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
15、前浪,芳林也从来都是新叶催陈叶的。有一片叶子飘落,就有一片叶子新生,谁也无法改变生命的更迭。这些春天的落叶,肆虐的秋风不曾奈何得了它,严酷的霜雪更衬托出它的英姿碧色,在那惆怅沮丧的季节,它用自己生命的绿色告诉世人,无论怎样寒冷,都要坚强,都要拥有希望。(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8年7月,有改动)(1)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对香樟叶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惊喜 赞美(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香樟树为什么选择在春天落下叶子?“我”又为什么不感到伤悲和哀怨?(4)请写出你对文末“它用自己生命的绿色告诉世人,无论怎样寒冷,都要坚强,都要拥有希望”这句话的理解。四、作文
16、(共1小题,满分63分)10(63分)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关爱的记忆总是温馨而甜蜜的。爱或许是父母温暖的话语,老师鼓励的眼神,同学援助的双手,爱也或许是你对亲友的感恩,对书籍的痴迷,对自然的发现 我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我们也会把爱的雨露播撒。爱其实并不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品味,就能读出它蕴含的真情;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就能读懂它深藏的真意。 请以“爱,并不简单”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2018-2019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部分学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4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25分)1(8分)根据拼
17、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chng澄清 分q歧 和蔼 花团锦c簇着zhu落 脑髓su 搓捻nin 咄咄du逼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解答】答案:澄;歧;蔼; 簇;zhu; su; nin;du。【点评】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2(10分)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
18、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和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作者、作品标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
19、案:(1)曲肱而枕之(注意“肱”的写法);(2)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写法);(3)落花时节又逢君;(4)遥怜故园菊;(5)不知何处吹芦管 夜上受降城闻笛;(6)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注意“藤”的写法);(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3(4分)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要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自己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
20、人能够真正安慰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欣慰安慰承担承受(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和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1)欣慰,指内心喜悦并感到宽慰;安慰,安顿、抚慰的意
21、思,语境中没有表达“欣悦”的意思,重在“慰”上,所以后者符合语境;承担,担当、担负的意思;承受,接受、承担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语意重在“担”上,前者符合语境;(2)用词不当,语句中重点强调,人的生命的“唯一”性,可改为: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自己重新活一次。答案:(1)安慰 承担(2)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自己重新活一次。【点评】(1)此题作答,要结合词义及语境的辨析作答;(2)此题作答,要结合语意分析及常见病句类型的分析作答。4(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反映
22、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宋代被列为“四书”之一;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如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C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他们的作者朱自清、老舍、鲁迅也都是享有盛誉的现代文学大师。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自己的父亲,后者谦称对方的父亲。【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
23、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BC正确。D有误,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二、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9分)5(16分)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24、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释】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徐君:徐国国君。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冢:坟墓。(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BA元方/时年七岁B待君久/不至C季札/心知之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为使上国出使系之徐君冢树而去离开(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A过
25、中不至还至徐B太丘舍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于是乃解其宝剑去后乃至D徐君好季札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友人惭,下车引之。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5)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方正的孩子。【分析】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
26、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等他回来,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十分懊悔。于是他解开宝剑给新王。新王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到徐国国君的坟上,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他的随从说:
27、“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ACD正确。B有误,正确停顿应为:待君/久不至。故选:B。(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句意为: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使:出使。句意为: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去:离开。(3)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28、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到,意义和用法相同;B舍弃,意义和用法相同;C就 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喜欢,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C。(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中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句意为: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中重点词语有:许,答应;倍,通背,违背;句意为: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
29、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学生理解到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甲】由文中的句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见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明礼知义、率真大方的孩子。答案:(1)B(2)约定 回头看 出使 离开(3)C(就 才 A到 B舍弃 D喜欢)(4)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5)诚实守信(信守 承诺);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方正等。【点评】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词1去 古意:离开;
30、今意:往、到。2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3顾 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6(3分)古诗词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有力,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B诗人通过描写沧海宏伟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C“水何澹澹”六句
31、,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D“日月之行”四句,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巧妙的夸张,紧紧抓住大海气势磅礴的特征,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孕含星辰,包容宇宙的气概。【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观沧海的理解与辨析。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
32、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观沧海一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故选C。ABD正确;C有误,“水何澹澹”六句,是正面实写海水和山岛,不是侧面虚写。故选:C。答案:C。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
33、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3分)7(10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各题。选段一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
34、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选段二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她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她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
35、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1)选段一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选段二中的“她”指的是衍太太。(2)联系选段一全文,思考“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这揭示了什么主题?(3)选段二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4)在整部作品中,鲁迅刻画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之情。请你写出书中一个能够表现鲁迅“爱”或“憎”之情的人物,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特点。【分析】阅读选段
36、一,出自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写在背完父亲要求的鉴略后,我再去看五猖会,却没有了先前的那种快乐。选段二,出自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写的是父亲即将离世前,衍太太让我大声的呼喊他,让他死前极为不安。【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与人物的识记。选段一表述的内容,可知其出自五猖会,选段二出自父亲的病,在父亲临终前,让我不断地呼喊父亲的人物是衍太太。(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与主旨的理解。根据五猖会一文的阅读记忆,可知这篇文章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
37、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据此可得出两个问题的答案。(3)本题考查选段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选段中表述的内容可知,这是父亲在临终前,衍太太让我不停地大声呼喊父亲,以至让父亲走得很不平静。最后一段“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可知作者对自己当时作法无比的内疚与痛苦。(4)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识记与分析。题干要求能表现鲁迅“爱”或“憎”的人物列举出一个,并能结合相关情节来分析其性格特点。根据阅读的记忆有选择的作答。表达“爱”的人物有长妈妈、范爱农、藤野先生,表达“憎”的人物有衍太太
38、、庸医陈莲河等。注意根据列举的情节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答案:(1)五猖会 衍太太(2)文章前面写到“我”儿时盼望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心情,以及之后被父 亲强迫背书的痛苦感受,等到最后背熟,对于“看会”,却已兴致全无的心理,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伤感与困惑。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方式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意思对即可)(3)在衍太太的影响下,“我”依从了旧观念和旧习俗,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呼喊,增加了父亲的痛苦,让他走得不安生。“我”的自责,表达了对父亲强烈的爱以及愧疚、痛悔之情。(意思对即可)(4)示例:爱:长妈妈,喂“我”吃福橘,给“我”买山海经,反映了她淳朴善良、
39、宽厚真诚、富有爱心、关爱孩子的品质。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说明他是一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正直热忱、关爱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范爱农,写“我”和范爱农在东京同乡会的争执,故乡重逢酒楼叙事、以及报馆案风波的事,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为人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坦率正直、追求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憎:衍太太,唆使 小孩子吃冰,怂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又背后散布流言,说“我”偷家中的东西变卖,反映出她自私自利、庸俗粗鄙、搬弄是非、喜欢使坏的卑劣人格。陈莲河,总是开出奇特的药方,都不见效,依然草菅人命,勒索钱财,巫医不分,认为父亲的病是前世的冤孽
40、,无药可医,推卸责任,可以看出他道貌岸然、故弄玄虚、做事敷衍、唯利是图、虚伪贪 婪的本质。(意思对即可)【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8(10分)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各题。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4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道,“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
42、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3)散文结尾处写到北海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此处景物描写有何深意?【分析】本文通过“我”瘫痪后母亲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关爱与期望,在母亲伟大精神感召下,我和妹妹坚强的面对生活苦难,好好地活下去。全文可分
43、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瘫痪后脾气的暴躁,母亲默默地忍受着病痛以及我的怒气;第二部分(),写一天我终于答应和母亲一起外出看花,可是过于欢喜的母亲那天却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写秋天到来,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想起母亲临终时的交代。【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中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一句写了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除此外,文章第一段后半段中表述的事件,即母亲让我去看花,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道,“我可活什么劲儿!”也是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44、。解答时要注意加点词的重点分析。这个句子是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悄悄”是母亲在我暴怒无常摔东西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动作的小心,生怕再次惹怒我,表现他对我心情的理解。“偷偷”可以看出母亲矛盾的心理,她想上前安慰,又怕我生气;如果不安慰,她又怕我会有过激的行为伤到自己。句子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意。(3)本题考查重点段落语句的理解与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读懂文章内容,理解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句子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然后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第七段要突出的重点内容是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即表现我重树人生的信心,敢于坚强面对不幸的人生。那么此处作者写菊花开得烂漫,除了与前文中不断出现的“看花”相照应外,还起到陪衬作用,以花的美丽陪衬我们生活的“美”,点明文章的主旨。答案:(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拒绝反而大发脾气,自暴自弃。(意思对即可)(2)“悄悄地”描写了母亲不想激怒“我”,小心谨慎的动作,“偷偷地”表现了母亲牵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