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12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中名句。 2.思维目标: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3.文化目标:理解司马迁忍辱苟活发愤著述有所建树的生死观。 4.审美目标:赏析本文熔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的写法。,激趣导入,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了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你就是司马迁。“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报任安书。,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
2、读司马迁,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练,文本精准导读,一、诵读全文,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太史公( )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 )言。 请概括段意:_ (第二段)少卿足下:曩者( )辱赐书(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 )勤勤恳恳( ),若( )望( )仆不相( )师( ),而用流( )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 )。阙然( )久不报( ),幸( )勿为( )过( )。 请概括段意:_,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像牛马一样,以供奔走。走,义同“仆”,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书信格式。,从前,承蒙赐信。这是古
3、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情意,诚恳的样子,似乎,好像,怨恨,抱怨,指代对方,您,效法,流转,迁移,固执鄙陋的意见,缺失的样子。这里指时间隔了很久,回复,希望,介词,被,责怪,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答复表达歉意。,(第三段)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 )之功,文史星历( ),近乎卜祝( )之间,固( )主上所戏弄,倡优( )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 )仆伏法受诛,若( )九牛亡( )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 )所自树立( )使然( )也。人固( )有一死,或( )重于(
4、)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太上( )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 )体受辱,其次易( )服受辱,其次关( )木索、被箠楚( )受辱,,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剖符,书写誓词的竹制符契。剖为两块,功臣与皇帝各持一块。丹书,用朱,砂书写誓词的铁制契券,太史令掌管的职务。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本来,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假使,像,丢失,相提并论,认为,平素,向来,建立,这样,本来,有的人,介词,比,因为,最上,情理、面子。,理,道理。色,脸色,同“屈”,弯曲,换上,同“贯”,套上,
5、杖刑。箠,杖。楚,荆木,其次剔( )毛发、婴( )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 )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 )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 )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 )不可对( ),定计于鲜( )也。今交( )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 )于圜墙( )之中。当此之时,见( )狱吏则( )头枪( )地,视徒隶( )则心惕息(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 )耳,曷( )足贵( )乎?且西伯,伯也,拘于( )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
6、,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 ),,剔除,缠绕,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这里指礼记曲礼上,养兽、捕兽用的笼子和陷阱,浸渍,渐进,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犯人回答审讯,态度鲜明,使交叉,捆绑,囚禁,监狱,看见,就,同“抢”,撞击,狱卒,因恐惧而喘息,厚颜,意为不知羞耻,疑问代词,哪里,形容词作动词,尊重,介词,被,春秋五霸,囚于请室( );魏其,大将也,衣( )赭衣( ),关三木( );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 )邻国,及罪至罔( )加,不能引决( )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 )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 )矣,何足
7、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 )之外,以稍陵迟(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 )为此也。,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狱,动词,穿,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动词,闻名,同“网”,,法网,自杀,哪里,明白,此处指法律,衰颓。指志气衰微,守节,自杀,大概,(第四段)夫人情莫不贪生恶( )死,念父母,顾( )妻子( ),至激于( )义理者不然( ),乃( )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 ),怯夫( )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 )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
8、)矣,何至自沉溺缧绁( )之辱哉!且夫( )臧获( )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隐忍苟活,幽( )于粪土( )之中而不辞( )者,恨(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没世( ),而文采( )不表( )于后也。 请概括三、四段段意:_ _,讨厌,憎恨,顾念,古今异义,,妻子儿女,介词,被,代词,这样,副词,表判断,是,死于名节,怯懦的人,虽然,取舍的界限。这里指偷生或赴死,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发语词,古代对奴婢的鄙称,的原因,囚禁,指监狱,,污秽之地,辞别,指自杀,遗憾,地位卑贱、,低微,终结一世,指文章,彰显,第三、四段阐述了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说明了受辱不死的原因。,(
9、第五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 )记,唯倜傥( )非常( )之人称( )焉( )。盖( )文王拘( )而演( )周易;仲尼厄( )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圣贤发愤( )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 )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 )以舒( )其愤,思垂( )空文( )以自见( )。 请概括段意:_,磨灭。摩,同“磨”,尽,卓越,不凡,古今异义,不同寻常,称道,语气助词,发语词,不译,被囚禁,推演
10、,遭受困厄,指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困厄,写,才,因而,因此,于是,著述,编著,大都。底,同“抵”,抒发愤懑,行其道,即实行其理想,使思,以后的人,写作,著书。策,行简,抒发,流传,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自我表白;显露自己,古之非常之人皆以文传道垂名。,(第六段)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网罗( )天下放失( )旧闻,考( )之行事( ),稽( )其成败兴坏之理,上( )计轩辕,下( )至于兹(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 )百三十篇。亦欲以究( )天人之际( ),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 ),会( )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11、( )就极刑而无愠( )色。仆诚( )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 )仆偿前辱之责( ),虽( )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 请概括段意:_,文辞,搜集,散失。失,,同“佚”,考订,事实,考察,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此。指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总共,探究,关系,通晓,成功,恰逢,因此,恼怒,果真,就,同“债”,即使,说,说明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第七段)且负下( )未易( )居,下流( )多谤议( )。仆以( )口语( )遇遭此祸,重( )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 )累( )百世,垢弥( )甚耳!是以肠
12、一日而九回,居( )则( )忽忽( )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 ),宁得自引( )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以通( )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 )与仆之私心剌谬( )乎( )?今虽( )欲自雕琢( ),曼辞( )以自饰,无益( ),于俗不信( ),适( )足取辱耳。要之( )死日,然后( )是非乃( )定。书不能悉( )意( ),故略( )陈固陋。 请概括段意:_ (第八段)谨( )再拜。 请概括段意:_,负罪之下,背负罪名的情况下,容易,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非议,因为,说话,程度副词,,深
13、深地,即使,延续,更加,在家,就,恍惚迷离的样子,丢失,宦官,引退,应付,周旋,抒发,郁结,恐怕,完全,相反,吧,即使,修饰,美化,美饰的言辞,用处,信任,刚好,正好,总之,这样以后,才,全,详尽地,表达心意,大略,总收愤叹之意。,恭敬地,认真地,书信格式。,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 隐忍苟活 文采表世 表明态度,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_ _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_ _,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
14、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得分点:“固”“或”“于”“用”,“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状语后置句,“用之所趋异也”判断句,句意对),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得分点:“所以”“幽”“粪土”“恨”“鄙陋”“文采”“表”,句意对),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译文:_ _,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得分点:“无乃乎”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剌谬”,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 理解司马迁忍辱苟活发愤著述有所建树的生死观,体会文章流露的情感,把握司马迁人物形象,
15、1.作者在受宫刑后既然不“贪生怕死”,那他为何要“隐忍苟活”?试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动力等角度分析。,答案 (1)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 (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活着的动力是因为有古人的榜样:历史上受辱的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百世。 (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终嘱托,完成遗愿。(这一点在课外,可
16、参考史记太史公自序),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答案 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 第三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如果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第四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六段写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又表现出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七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
17、到他悲恸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史记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3.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的选择,你怎么评价?,答案 (示例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目标。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示例二)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
18、,没有人能保证我们的一生波澜不兴,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突遭风刀霜剑,突遇毒蛇猛兽,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能坚韧地爬行呢?司马迁不仅留给了中华民族一部史记,更用自身的经历和对于生死、人生价值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示例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惧怕死,但是他们常常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隐忍、顽强地活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与坚忍刚毅的活同样是杰出的。,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本文熔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的写法,熔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9、。,答案 叙述自己受辱,引出对生死的看法;为完成史记,学习古圣前贤,选择隐忍。作者在叙事中穿插说理,全文又贯穿着忍辱负重之情,而这一情感又是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的。如第三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假使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具有高洁
20、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 (2)司马迁隐忍苟活,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他挣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3)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助读材料,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约前
21、90),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10岁于长安求学,20岁开始漫游,足迹踏遍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宫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
22、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背景探寻,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
23、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3.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前99)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投降了,愤怒万分,满朝文武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又痛恨那些见
24、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并且司马迁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但他杀伤匈奴兵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
25、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遭受了腐刑。,4.文体知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 “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多义实词,4.重点虚词,5.词类活用,6.特殊句式,二、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
26、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主题群文通读读司马迁,一、“读司马迁”诗歌,司马迁 宋王安石 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 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 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赏析】 这首诗借咏司马迁,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孔鸾”两句:孔雀、凤凰有美丽的羽翼,不肯栖留于恶水之间。喻指贤俊之才不肯屈身于污秽之地,为下
27、两句作衬托。“嗟子”两句:感叹司马迁被施刑之后,为完成史记,屈身为中书令。“成书”两句:完成史记并传之后世,心中忧愤尚可得到排解。“领略”两句:司马迁博览群书,高妙的文辞得自天然。“虽微”两句:司马迁虽没有樊父那样明哲,仍不失孟子之直。“彼欺”两句:那些世俗小人为获得荣禄而屈辱其身,与司马迁相比,岂止相差十倍百倍!,司马迁 宋秦观 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 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 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 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 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 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缯缴。 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赏析】 全诗对司马迁以及他的史记作了高度的评价。诗歌大意
28、:青年时代,司马迁游历全国各地;晚年遭遇李陵之祸,把怨恨寄托在著写史记之上。史记辞采发散出深远的光辉,秉笔直书讨伐统治阶级为人所不知的罪恶。它记载了数千年的历史,贯穿经传。至今史书历史上,它仍然放射着耀眼的金光。高超的才华完全可以忽视小小的缺陷,它的伟大难以用惯常的思维来估量。就像那乘着海动高翔的大鹏,哪里能顾及那猎取飞鸟的射具?那微不足道的班彪怎敢轻易议论司马迁的疏略呢!,二、“读司马迁”散文,司马迁:天地苍茫一史圣 剑 鸿 (一) 司马迁接受宫刑的事实,经由铁一样的史笔,被后世广为知晓,成为著名的历史公案。实际上,自司马迁身后不久,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几乎无人对司马迁投以轻蔑和嘲笑,甚至
29、一两句稍有不敬的言辞。相反,人们纷纷悲叹他的遭遇,感动他的执着,钦佩他的坚强,崇仰他的人格。这一切,都因为他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到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鲜活地再现了一个民族和一方大地的尘封记忆,并作为不朽的符号和标杆,闪耀在亘古长存的天地之间。历史再次毫不吝啬地证明,最伟大的英雄不是打倒一切的人,而是那些不被一切打倒的人。为万世所尊崇和爱慕的,是真人格与大灵魂,而不是现世的荣华富贵和其他什么。,我经常想,每一个伟大灵魂的背后,或许都藏着太多的生命故事,值得我们追仰。所以,每次读报任安书,我都会为文中沉郁的生命呼喊所感染,眼前仿佛浮现这样的情景:痛苦激愤的司马迁,就像一个孤苦的
30、行者,背负着苦难的十字架,行走在这个天地苍茫的世间。“含垢忍辱”成了他的座右铭,“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成了他的求庇术。从受难始,他的生命目的变得单纯而清晰:活着并写下去,以不朽的文字度化众生,也度化自己。凡深刻纯洁的灵魂,常有苟活幸存的耻辱,生活的尘埃其实每天都在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怀着一腔赤诚去触摸那些伟岸的心灵,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二) 如今,司马迁连同他的苦难,都化作了历史的云烟,被吹散在苍茫的天地间。真实的司马迁和司马迁许多真实的心境,已无从知晓,人们铭记
31、的,只是一个“史圣”司马迁。 问题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往往并不仅仅依靠理性和智慧行事,而是循着与生俱有的道德良知和来自道德良知的勇气而为。在汉武帝假装从善如流、一脸真诚的垂询之下,司马迁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根本没有想到,这样一番出于忠心和公心的话,竟会让汉武帝以为自己在为李陵辩护,在诋毁他的小舅子。意外的祸患,让司马迁历经九死一生,其中的苦痛和屈辱,几乎将他置于万死之地。可是,事已至此,有什么办法呢?决定命运的,往往是那些凭着我们的本性所做的事情。,(三) 苦难是智慧的土壤,也是生命能量释放的源泉。身陷人生谷底的司马迁终于明白: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形同冰和炭、玉和泥。专制与
32、王道并不能给个体价值发挥最大的空间。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能充分证明自己的,唯有不朽的文章功业。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走向了与苦难的抗争。他匍匐行进在烟海般的历史尘烟中,扒开层层迷雾,看到许多遭遇苦难而发愤,最终青史留名的灵魂,他们都仿佛是自己的知己,所以,他反复这样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也许他在抚摸一颗颗古老心灵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找寻着思维的突破口。所以,在他那
33、或缜密清晰,或雄深雅健,或辩而不华的笔触中,总能看到心灵震颤的痕迹,让人感到博大悲悯的仁者情怀,高视千载的史家眼光。也许,在面对现实无语之际,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去找寻自己的榜样和先驱,去找寻迷失人生的方向和失落的意义,是很多命运多舛的心灵实现自救和人生境界升华的必由路径。 据说,在陕西韩城市有司马迁的祠墓,祠内有他的塑像,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据说,塑像还有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这与流传下来的司马迁画像完全不符。难道民意如此:你刘彻要把一个血性须眉的“汉子”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依然是一个男子汉!是
34、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是一个“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伟岸大丈夫! (摘自“中财文字”2016年1月14日,有删改),【赏析】 最伟大的英雄不是那些打倒一切的人,而是那些不被一切打倒的人。司马迁从受难始,他的生命目的变得单纯而清晰:活着并写下去,以不朽的文字度化众生,也度化自己。历史从不会忘记这个坚强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时光,他都是那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史圣”。,司马迁祠感怀 西 郊 人们为了纪念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在他的家乡这座史书般的梁山塬韩奕坡上,兴建了一座祠庙,这就是汉太史司马迁祠。千百年来,司马迁祠静静坐卧在韩奕坡上,依山傍水,山水皆阳,静谧安详
35、,古朴端庄。 秋末的一天下午,秋雨初停,河风乍起,云蔽斜阳。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着芝水滩上湿软的沙土,向着司马迁祠缓缓走去。 风萧萧,水瑟瑟,面前的梁山芝水虽不是高山大河,我却觉得步履有些沉重。 沿着芝水向上走,似乎步入了时光隧道。清冷的秋风拂面而过,仿佛让你面对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司马迁祠不是很宏伟,却在河之北、山之南的“河山之阳”风水佳处。大殿两旁古木森森,石文碑刻,肃穆庄重,很多游客以及文人墨客慕名前来瞻仰缅怀。 大殿里,司马迁塑像侧目而立,目光炯炯,须髯若神。望着司马迁塑像,我心中不只是敬仰,敬仰里更感受着华夏历史的厚重和辉煌。大殿之后便是司马迁衣冠冢,“尚余古柏风
36、霜苦,空对长河日月深”,古柏断砖,老树虬枝。一位汉族史学家被葬入蒙古族敖包样式的坟墓里,历经游牧民族建立的金、元、清等政权的多次修缮保护,印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他的尊重和敬仰,使前来瞻仰凭吊之人在此无不肃然。 我的目光再从司马迁的墓冢转过来向西南方看过去,河川历历,暮色苍茫。我看不到远在二百多公里外的,早已湮灭在西安古城旁黄尘厚土中的汉城宫阙,也看不到那位令他宠辱加身的汉武大帝在咸阳五陵塬上的茂陵陵寝。,身旁这座简陋普通的司马迁墓冢,与当时用全国三分之一税赋兴建的汉武帝茂陵的规模自然无法相比。一位是臣,一位是君;一位包羞忍耻,一位“冠于百王”;一位是史界太祖,文学泰斗,一位是“威强睿德”。 汉
37、武帝带着雄才大略,带着晚年的反省在那豪华奢侈的茂陵里长眠安息。司马迁则带着满腹经纶,带着完成父愿的史记,在家乡黄土高坡上的这座孤坟中入土为安。 再沿着磨盘路蜿蜒而上,我登上了梁山之巅。望着悠然南下银光闪亮的黄河,透过河身上蒸腾而起的霭霭雾气,我似乎又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大汉民族昂然崛起,威震八方的汉武时代。司马迁和汉武帝虽不是同年生,却疑为同年逝。这两位在华夏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令我在对他们的杰出作为感慨万分之时,又在心中泛起了难以言表的五味杂陈。,汉武帝承袭“文景之治”之盛,文治武功,大展雄才,力推新政,开疆扩土,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具有现代含义的“帝国”,正如他自己所表述的:“承灵威兮降外国
38、,涉流沙兮四夷服。” 然而,国家的强盛、外族的臣服令汉武帝逐渐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黩武穷兵。特别是在他晚年期间杀戮过度,引得怨声载道。先经“巫蛊之祸”而丧子,后有“大舅哥”庸将李广利的不忠和变节,最终使远征匈奴的大军全军覆没,这才令他痛然醒悟,诚颁“轮台罪己诏”而悔过,息兵养民。 不管这部“轮台罪己诏”反省得深刻不深刻,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封建皇帝,但这一切对司马迁来说,已为时已晚。 “李陵事件”真相大白后,汉武帝意识到让司马迁担当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便特赦了他,并委任司马迁做中书令,令他续写史书,却不给他平冤昭雪。,然而,“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司马迁,认准了“人固
39、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信条,虽体辱先祖,却忍辱苟活,出狱后以顽强的毅力续完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光照千秋的灿烂史书。 汉武帝为后人创建了一个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庞大基地,真正让我们民族雄踞东方,傲视天下。司马迁则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凝着血汗的史记,让人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看看有多少经验教训可以汲取。 历史有时很奇怪,在人生旅途的逆境里,在“意有所郁结”的窘境时,那些不屈伟人往往能痛定思索而“发愤著书”,铸就辉煌巨著。一部史记,乃鸿篇巨制,上面隐去了司马迁自己的悲愤屈辱,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壮丽画卷。,我翻不动这部黄土地上的厚重史书,史记中的大多数
40、史实,我以前只是从其他渠道得来。前些日子赋闲敬阅史记,在为我们民族的文明进程感到自豪的同时,却另有一种困惑,那就是我们的历史,是由芸芸劳苦大众来创造,还是由当朝显赫之人来把握? 带着这种困惑,我从九十九级之上的尊贵之地一步一步走下来,又回到了弥漫着人间烟火的黄河滩。 长吟的秋风中,携来了低沉的河水涛声,似乎在替那位早已作古的司马老人,继续向人们倾诉着发黄的历史典故和静静流逝的沧桑岁月(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赏析】 走进司马迁祠,走进史记,献上一份敬仰,感念一段历史。感叹汉武帝的“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更为他的“轮台罪己诏”而动容;感叹司马迁的“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胸怀,更
41、为他的光照千秋的史记而震撼!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纵贯古今,带我们领略一段历史、缅怀一位老人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微思考,两首诗歌、两篇散文都涉及司马迁,你从中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内容?,答案 对司马迁忍辱苟活、发愤著述有所建树的行为的赞赏。,微写作,你读司马迁,读出了什么?请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答案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坚强地挺过去,并且要有理想,要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精彩;生活中难免会与人发生冲突,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正直,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生活中难免会遭遇险境,我们都要学会规避危险,找寻正确的表达方式,既要秉持自己正直的本心,
42、又要学会保护自己。,文本读写联动,【素材点击】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角度运用】,【精彩运用】 巴尔扎克曾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面对遭受腐刑的巨大不幸,司马迁并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在痛彻心扉之时,道出“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惊世之语,在不幸之中奋起,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把不幸彻底地踩在了脚底下,活成了
43、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排比手法,【课文借鉴】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运用了排比手法来酣畅淋漓地歌颂古代圣贤,点明自己虽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消沉,而是以圣贤的坚强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作为对自己的激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令人景仰。,【运用点拨】 (1)排比是要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 (2)排比句要求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 (3)排比句可由短语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它可以是句与句之间构成排比,也可以是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
44、(4)排比既可以用来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描写。排比的作用就是句式整齐,给人以整齐美;在表情达意上,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酣畅淋漓。,【即时训练】 请以“英雄”为话题,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 (示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诚然,与其称赞英雄,不如争做英雄。无缘做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可以做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最美教师李芳;无幸得护国将军之帅印,可以做在洪水到来之际将河道改向家门口的护民书记杨建军;无力为散尽万贯家财的慈善家,可以做三年免费为路人供应茶水的养老院院长赵静霞英雄不必声名显赫,只要想
45、做,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文本精准导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解析 过:责怪。,1,2,3,4,5,6,7,8,9,10,1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C.,何处不勉焉 风雨兴焉,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予观夫巴陵胜状,解析 B项均表陈述语气。 A项语气词,呢/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C项发语词/指代词,那。 D项表原因,的原因/表手段、方法等,用来的。,不表于后也 难为俗人言也,所以隐忍苟活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D.,1,2,3,4,5,6,7,8,9,10,11,3.下列各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则仆偿前辱之责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 B. C. D.,解析 “剔”同“剃”。 “失”同“佚”。 “枪”同“抢”。 “责”同“债”。 “摩”同“磨”。 “底”同“抵”。,1,2,3,4,5,6,7,8,9,10,11,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恨私心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