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学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学习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单元学习总结一、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4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1)“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2、2)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3)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阶级关系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又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2农民阶级改革后的农民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农民反抗斗争不断。3民粹派形成及主张(1)形成: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2)主张:反对农奴制度,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
3、作用。认为知识分子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3)局限:民粹派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4)发展:民粹派遭到沙皇镇压后,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例题(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学习总结 1861 俄国 农奴制 改革 单元 学习 总结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00023.html